越不用力越放松,“由脚而腿而腰”之“如练一气”的效果也就越好

#太极入门#道无为2021-06-27

太极拳的动量传递由脚而始至手,熟练后是应该追求没有时间差的。但初学者必然会有时间差,也必须有时间差,不然就会由于难以体验...

太极拳的动量传递由脚而始至手,熟练后是应该追求没有时间差的。但初学者必然会有时间差,也必须有时间差,不然就会由于难以体验,这种条件反射就难以形成。

所以,初学者不应该急于追求手到脚到、手脚一致,而是必须体验由脚而腿而腰至手这一过程,要体验身躯和手臂是如何被“如练一气”的力量所依次有序、有先有后地催动、带动、作用动的。

所以,每一动作中,手必须不要急于主动地动作、不要急于到位,手臂必须要等这股动量传递的感觉到了,被这种感觉不由自主地、被动地、自然地被带动。这样,“由脚而腿而腰”才能锻炼成功。

必须十分明白:放松、不用力的关键是克服主动,尤其是要克服手臂的主动。就解剖生理学而言,肢体只要有一丝局部主动,就必然有一丝局部的用力,就有一丝局部没有放松;而活动肢体的局部主动成分越少也就是越不用力和越放松,而越不用力和越放松,“由脚而腿而腰”之“如练一气”的效果也就越好。

开始出现“由脚而腿而腰”效果时,身躯等往往会有明显肌肉外表变化的反映,这反映了局部肌肉由动量传递和原来用力习惯所引起的有序依次的收缩紧张,这种反应不要刻意追求和保留,要追求渐渐消除这种反应,追求“由脚而腿而腰”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反映,直至达到几乎没有反映的所谓“气敛入骨”,肌肉是相对很松弛的,这样才是太极拳动态中不用力的松净。

由脚而腿而腰”的锻炼见成效时,必然会有四个感觉:

①在顶劲、松腰、撑脊、沉胯等“相向运动”的作用下,身上会有似乎微微沉甸甸、胀鼓鼓的模糊片状的抽丝样的感觉发生传递成为肢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动力,有的动作这种感觉是由脚向上至手,而有的动作则是由手向下至脚,其实质都是动力由脚至手的主观体会,其解剖学实质可能是肌纤维发生部分动态有序的拉动。不能认为由手向下至脚的感觉是反映了“气”或“劲”由手向下传递至脚了,这就象鞭子梢不论由下向上抽击还是由上向下抽拉,动力都是在鞭子下端的鞭把,鞭子梢是不会发生动力的原理是相同的。

②手臂的活动会感觉似乎受到空气滞重的阻力,这是手臂被有序作用动的一种错觉,郑曼青先生称之为“陆地游泳”。

③手臂与身躯、身躯与腿脚的移动或转动的运动方向或趋向既有相同的,往往还有相反的,而且相反的还是主要的。

④手臂被传递性的力量作用动,越是不用力,会感到反而越有力;随着功夫提高,会明显感到这种手臂动作要比手臂局部用力发生动作更不费力、更有力,需要快时能够更轻快。功夫越深,这种客观效应会越明显。

太极拳单推手可以很明显地反映这种动态不用力放松的水平,没有真正太极拳训练的身强力壮者往往单推手不到15分钟就感到肩臂酸痛了,而有真正太极拳训练经过的人单推手1个多小时肩臂也不会感到酸痛。这种不用力耐久能力增强的解剖学实质当然有红肌负荷能力增强的因素,对于太极拳而言就称为手臂出现掤劲了。

肢体动作能够由动量传递来作用,因而能够达到动态中放松不用力了,虽然符合太极拳理,但还不是太极拳放松所追求的全部内容。太极拳放松的全部内容的是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的松净。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体现了太极拳特点的武术特性也就是“虽动犹静”。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390
  • 经验
    403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