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意源头在腰隙”一语道破太极拳精髓,找到“腰隙”了吗?

#太极心法#道无为2021-06-20

《十三势歌》·作者待考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十三势歌》·作者待考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伸屈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歌诀开头就说“不要轻视这十三势长拳”,其含意有三:其一,此拳能够得到传授是极不容易的,也就是“得传很难”;其二,此拳的学悟练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拳术,包括了入门很难、理解很难、深造很难,总起来也就是“成功很难”;其三,此拳的武术和健身效果尤其神奇,不是一般的拳术所能够比拟的,也就是“功效很奇”。 
十三势长拳﹙清末近代开始被改称为太极拳﹚确实非一般拳术可比,因为其主张局部不用力、虽动犹静、体力消耗极小,即使是发劲,发出同样的力量,体力消耗相对也较小;十三势长拳还十分重视精神高度入静达到无思无欲的状态,当能长期维持这样的精神状态锻炼,就会与道、佛、儒及瑜珈、催眠术等静功一样出现人的某些潜能被开发的功效,使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对人都有良好的整体性的内环境调整作用,具有良好的袪病健身、转弱为强的作用,同时还能使人获得独具的以弱胜强的武术功夫,这是健身体操和许多拳术所无法相比的。所以,说太极拳“功效奇”是毫不为过的。 

太极拳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要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斜角引进,同时左手搭在对方的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榻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击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採则手走高出,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重,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有人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没有高难度的高难度动作。”这句话十分辩证地反映了太极拳的难易特性。根据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既不复杂,也没有高难度,所谓是“大道至简”,太极拳正是如此;然而太极拳确实又十分深邃,如果凭现在一般武术习惯的正向思维,太极拳仍然简直是没有办法理解与学习的,因此太极拳任何动作都是属于高难度的。

综合分析太极拳经典,可以发现太极拳根本的追求有两个,其一是“神内敛”也称为“虚灵”,这种追求与道、佛以及瑜伽等入静练功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一追求关系到太极拳健身益寿与武术功夫获得的本源,与道家内功相同,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达到的,这既是十分简单的又是高难度的;

其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气”,其实质就是人体中的“动量传递”,追求所有的动作都要由“气”也就是“动量传递”来完成,如果动作姿势不是用这样的方法完成的,那么即使外形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架似乎无异,实质上也不是太极拳。这就是说:动作姿势只是太极拳内涵的载体,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姿势既可以用太极拳内在的方法完成,也都是可以用体操和其它武术的方法完成,从而可以作为体操和其它武术的载体;这就是说太极拳每个动作正确与否并不在于外形姿势完成的结果,而是在于方法,也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

所以,如果内理不明白,只知动作姿势和武术意图,实质上可能就不是太极拳,其姿势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中所说的“虽姿势类太极,与外家拳无异也。”因此学练太极拳必须要在太极拳特殊思维的指导下,培养许多非同一般的特别的神经反应,形成特别的条件反射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用意”。太极拳最终所要追求的这种“用意”也是不可能容容易易地达到的,这也既是十分简单的又是高难度的。

总的说,太极拳是一种充满老子相反相成哲学思想的拳术,比如“不用力反有力”、“柔能生刚”、“虽动犹静”、“舍己从人”等等,没有一定的能辩证认识世界和善于逆向思维的天赋,如果经验地按照一般的习惯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并且,太极拳的内涵又难以用语言全面、具体、透彻地讲述清楚,如果企图无师自通地悟及太极拳之个中三昧,即使十分聪颖之人没有正确的指导也是极难实现的。正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既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其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

所以太极拳的学悟练是很不容易的,正是如王宗岳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武术界素有太极拳“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寥若晨星”之说,就反映了学练太极拳的“成功很难”。 

太极拳的武术功夫尤其以不用力的使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化解别人的攻击为见长,被称为“四两拨千斤”,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以弱胜强”,这种情况是其他所有武术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太极拳所发生和使用的力量强度极大的“气”又被称为“内劲”也与一般武术所说的“内劲”不同,是必须放松不用力而由行气锻炼获得的一种传递的力量,能使手臂发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以弱胜强”。

太极拳学练如果能够得到真传,持之以恒,对于防病疗疾、变衰弱为强健、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效果。

所以,从健身效果看,太极拳不是单纯的武术,然从武术效果看,太极拳又是一种令人瞩目的与众不同的特别的武术,可见太极拳确实是应该“莫轻视”的。 

王宗岳拳谱明确指出十三势之“气”是“主宰于腰”的,十三势是“气为旗,腰为纛”的,反映太极拳引起所有动作的包括“劲”的“气”都是腰所主宰、由腰向四肢发送的。腰前方小腹之“丹田”是全身之“气”发生、蓄存之处,但“丹田”中的“气”是不可能直接传递至四肢的;“丹田”中的“气”只有由于腰的主宰通过腿作用于地面,从而由脚发生支配全身动作的“气”向上传递,在腰的主宰下才能传递至四肢。

所以这“腰”就象是“气”运行于全身的中转站和大本营。太极拳古拳谱还反映太极拳古人认识到这种引起人体动作的“气”都是称为“心”的神经中枢所支配的,而太极拳锻炼则还要追求这“心”是“神内敛”的。这“心”被认为是人的最高主宰,对于古代而言,就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皇帝;这种支配“气”运行的“心”的活动就被称为“意”。所谓“命意”就是指这“意”是人体的皇帝也就是“心”的代表。

所以,腰是“心”通过“意”运行“气”的始发处也就是“源头”。但是必须明白“意”不是物质,“意之所至”不应理解为“意”到了那里;这就象说“我的视力达到了远处山头”,不等于说我眼睛里有东西飞到了远处山头;“意”是属于精神而离不开“心”即精神器官的。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并不是说“意”的始发部位在腰隙,而是说“意”指挥每一动作都是从腰隙开始的。

具体地说,初学太极拳必须有意识地使得“气”能够“主宰于腰”,而太极拳锻炼到了纯熟以后,“气”的“主宰于腰”就必须渐渐摆脱意识支配,而是要追求精神入静,对于“气”的“主宰于腰”要若有若无、勿忘勿助,按照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语言,就是要追求动作形成条件反射、潜意识(无意识)。这种潜意识之“意”才是歌诀所说的“命意”。

古代的“意”比现代的“意”有更多的词义,包括了现代所说的“意识”与“潜意识”。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古代的“意”理解为就是现代所说的“意识”是不正确的。“意”在现代太极拳界又被有的人说成是神玄莫测的东西,有解释为可以打击人的一种力量,从现存的太极拳文献看,这些解释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近代都是没有踪迹的,显然是现代人误思臆想的产物。

太极拳经典中常出现的“意”主要有两种概念,一是指精神活动,学练初期主要是指思维意识,“懂劲”后至上乘阶段则主要是指潜意识;二是指神经的感觉或反应。“命意”就是既指神经反应又指感觉。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以丹田为原动力之处而由腰隙支配,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心脑是全身之发令官”、“每练功,意念要想腹下丹田的部位,意思要使灵机出现在手上”、“腰脊为使用手脚之枢纽”、“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等。

太极拳所说的“腰”也有多义,其一是指腰骶部位,其二是指腰胯。太极拳的练用中全部腰脊都是必须放松的,起到全身中转力源作用的是腰骶关节这一很短的横段。这一概念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谓的“松腰”。但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认为对于太极拳而言,“腰不能松,必须始终是实”的,这种认为是违反近代所有太极拳家所尊奉之“松腰”法则的;从人体运动力学分析,也是不符合动量传递所必需之人体各环节“相向运动”要求的;因为腰都“实”了,就难以进行“相向运动”了。可见腰始终“实”这样的实践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腰主宰全身运动必然需要“实”,但这“实”必然又是动态的、是以松为基础的,而且这腰动态之“实”的部位仅仅应是一个很短的横面段。品味歌诀将这个很短的横面段称为“隙”,就应该在太极拳锻炼中,主宰全身活动的动态之“实”的腰骶部位要尽量追求短,也就是没有太明显的外形反映,动态的“命门后突”部位应该是松弹的,而不是固定硬挺的。

王宗岳拳谱提出了“主宰于腰”,但没有具体地说明起主宰作用的是的什么部位与范围。“命意源头在腰隙”则披露了这一内容。与别的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相比,这是《十三势歌》尤其突出的一点。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554
  • 经验
    4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