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三丰祖师著作的“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图”。则是创造太极拳的第一步,即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有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式要练够十三手,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宋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张三丰祖师又撰写了一篇(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内容深奥、极其精辟,其回: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合欢离,须落错震哭,迎抵推已兑,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万万勿轻施。
功夫共分为七层,连联为八联,每歌自有注解,该拳秘莫秘于此,任派春对此十分重视,尝云:“练太极拳则若不知此种秘诀与各层图解,虽朝夕用功,或整年累月练数十年之久,在彼意谓抵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谓徒妄想耳。可为之下一断语,譬如愚人妄想升他路,热汉夜入深山,不惟无益,甚而有损。”(武当)杂志99年第九期戚元明先生大作《张三丰“十三式手法”是太极拳理论精髓)一文,把太极拳的层次分为五手,即一,成手;二、好手;三、高手;四、妙手;五、神手。也就是由初级到达高级的各个境界,颇有参考价值,也是赵堡人修炼太极拳所追求的必然途径。
五手”主要特点
一、成手。拳架标准并做到外三合,谓之“定架子”,推手八法运用自如,谓之成手,如书法之楷书。
二、好手。太极拳练成一圆两仪(上下)四象(进退)之五行阶段。内劲阴阳开始自如转换,节节贯穿,拳架开始练活,故日“活架子”其功夫称‘’好手”。如书法之行书。
三、高手。练至《总歌》中之四至七层功夫,即开合、出人。领落。引抵、八卦之阶段。由熟向懂劲迈进,其拳架极为复杂,此为身领手,舍己从人的阶段,可用丹田发人,“背丝如”时有,为有极之最高层次,其为高手。如书法之行书。
四、妙手。《总歌》第八成功夫,“背丝扣”已练完,达神明阶段,拳架逐渐缩小,放慢,太极图呈现,丹田内气流动全身,并练成“内工合”即舍己从人,“腾挪架”已形成,全身处处有太极,可用内功随意发人,其功夫称为“妙手”。咸丰年间陈清平即是太极妙手之代表人物,任长春、杜元化也是妙手之列。其书法如入草书。
五、神手。太极功夫已达到(总歌)之第九层功夫“虚无”阶段,到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镜界,是以神走架,发人不露形。这是太极拳功夫之最高境界,称之为“神手”。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武功极高,在山东一带独来独往,无敌天下,人称“神手张彦”。其书法比之狂草。
鄙人对《十三式手法起源图》以及〈总歌兼体用连联解〉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的。有些地方尚处在混饨之中,所以不敢擅自评论,且老师在世时也从本教过,待以后有识之士剖析,解释,再图学习修炼。
赵堡太极拳的传授方法是非常慎重的,赵堡与陈家沟相隔三华里,常为一些原则问题颇有争论,赵堡太极拳之真谛更是守口如瓶,绝对保密,即使是亲戚,也不轻露,与陈家沟人在拳艺上只是表面交流,绝对保密。笔者老师侯春秀是赵堡中架的代表人物,一代明师,他与陈家沟新架代表人物陈立清是亲戚关系,时有往来,陈立清称侯老师为姑夫,常向侯老师切磋拳艺,其实也是双方模劲,有些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赵堡人尤其慎重传人,从不轻传,现万金而不售。所以太极拳传授中容易失传的一种弊病。
2、太极拳的内功实践
学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因为它有健康长寿的作用,但是真正达到顶峰造极的人确是凤毛磷角,这是符合学拳的基本规律。要习太极拳,练就高级的太极内劲,必须掌握练拳的方法,掌握它的主要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
上面介绍了“五手”,实际是太极拳联系到某种程度的水准的表示。如初级阶段“好手”是以手领手,其圆为无极。中级阶段,称“高手”是以身领手,其圆为有极。高级阶段,渭“妙手”“神手”,内经由丹田引发,处处有太极。神手则更无形无象,发人于不知不觉之中,随心所欲。
从初级来看是以手领先,到了中级必须由身法带动内劲,待行动自如,得心应手,而后转化为以丹田引向外体运动,如何进行这一阶段的修炼,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颇有心悟,这也就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修炼内功的一把钥匙。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基础,掌握了套路的正确性,又比较圆活、松柔,符合太极拳的要领,也就是“以手颁身”,到了这个层次如何向“高手”进阶,似乎很难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无门。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关键,如何从练手法转化到练身法,也就是以手领身,进阶为以身领手。我参考了许多太极拳书籍,很难从书中得到这一方面的启示,只能从老师身上找钥匙,通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看老师一招一式是如何启动的,听老师讲内劲是如何形成的,自己仔细琢磨,领悟其中的奥秘,折成件件,穿成串串,形成以身领手的拳法体系,这样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大门。
这里讲一个故事,从故事中说明行动的启示。从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手脚捆绑后抛向江中,船上很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脱困。这个人手脚被捆,失去游泳的本领,却能免于被溺死,在于他会一种游泳的本领“海豚式”。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动,而海豚式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和我们要讲的题目有关,即“以身领手”,也就是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的套路。
如何从太极拳的身法着手,前面已经介绍过四大节、八小节,其中手为稍节中之稍节,胯为根节之中报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来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而全身运动是通过很节之根节聘来发动的,外形于四大节和八小节,内达于丹田,这是产生内劲的根本。以前太极拳书上从未提到胯有如此重要地位,在理论上虽未能十分完善,但在内功的修持上非常重视。这次能够公开坦率介绍太极拳拳术之根,也算是一种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前老师是这么手把手教的,现想通过文字来说明其中秘密,使练功者揣摩,得以登堂入室。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每一招每一式,包括四大节、八小节,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来指挥,就象钟表里的轴心,由轴心的转动,发动外面的小齿轮,继而又小齿轮发动大齿轮,节节贯穿。郑悟清老师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都由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精彩。太极拳的跨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于跨的动作。所以练习身法必须从裆腊着手,如不能掌握裆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确,周县灵活。太极拳的身法是整体动作密切配合而来,前者主宰在手,以手领先,发动全身,后者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在其它拳种也没有提到这种练法,当然也没有这种论说。每把每式都要出自裆胯之间,只有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才能渐渐通俗。诸如推手,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可用持劲使其失去重心。
如果老师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你有一定的太极拳水平,那么能够看懂以手领身,或是以身领手。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击出,乃是由胯裆把手击出,如果要收回右手,也是由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如(云手)我们说右手向内下画圈至左上回至原处,那么左胯也为之画一圆圈,而且是以胯为主宰发动手的画圈动作。通常我们在太极拳书上看不到这种论说,好像缺乏理论依据,一般常用松胯、松裆、开胯、开裆。这在太极拳里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也经常指导我们开裆下腰,气沉丹田,由气机鼓荡而转化为内劲,使五脏气血充盈,也就是炼丹田之真铅系,在我们赵堡太极拳的拳谱内,由应用开裆的练气秘诀,现公开如下,供诸同好参考;
赵堡太极拳谱(抄本)
练气要快
元气淆温浊气凉,前辈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滚肩束胁攒脑胫,开裆下腰最为良。
气从口入非自四,却从嘴角入小肠。
气从鼻出不是出,夏从五脏入膀股。
入气之肘不用力,出气之时责自强。
更由日快真妙快,似闭不闭张不张。
以上是练气要诀,上面重点介绍了开裆。开裆即是开胯,开裆气自下,裆是两个胯,每个姿势结束时,必须开裆松胯,这有利于气沉丹田。如单鞭一式,从起动到过渡,最后两手拉成单鞭式时,必须开裆下腰,从上至下合脸、垂肘、松腹、收臀、开裆、塌腰。其气自然而下,随姿势下沉时,右脚跟微微外撇,气降丹田。如果开裆不好,气不易完全下沉丹田,达不到最佳效果。气不归丹四,停滞于胸腹,也会有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必须松胯、开裆、下腰,当时我这里所介绍的转跨,是身法的根本,所以与单纯的松跨县有区别的。我们从社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得到启示,其中每一句话都是精髓。他在“太极拳启蒙规则”中写道:“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稍节之根;胯为根节之节,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依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跨为一。
周身活泼全赖于此。杜元化对膀聘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两手、两脚,节节随膀胯依次运动。也就是说主要由膀胯为主宰,发动肘、手、膝、脚的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聘为一。”身法是否活泼,通过膀胯做到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活动自如,所谓折成件件,穿成串串,一气呵成,全赖于膀跨运动的运转和统一。笔者对肩膀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也颇为了解。它在整体拳架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化尽、拿死全在于此,但我的体会在身法上跨比膀更为重要,而且跨还支配了肩膀和肘、手的动作。两人推手,双方措手画图,你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是以身法和潜在于内的裆劲,或只是手上的功夫。太极拳的初步阶段,以手领手,以手领身,只是初级功夫,很难制伏对手,进入以身颌手,这里有许多技巧,除了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然后要以裆胯为主的身法,又能节节舒展,动静开合,丹田呼吸,能使内气鼓荡,心气合一,虚实阴阳,忽隐忽现,走架时如行云流水,与人推手,使对方感到变幻莫测。
由挡胯发动全身,使之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同时又是全身的虚实、重心的变换、开合与收敛、阴阳之动静、内外的统一,全赖于裆膀的主宰作用。档胯如同火锅底,把丹田轻轻托起,裆胯之运动自如,转换灵活,都有赖于尾阁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跨问的小三角,虽然胯极的运转十分重要,但掌握正确的方向又有赖于尾间,他像是一个陀螺仪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自动调节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千变万化。
太极拳的架势是由各种划圆动作组成,处处有太极,四大节、八小节无处不划圆,这是由裆胯主宰而表现在外的太极圈,在内裆胯又指导了丹田的运转,所以有请外必有诸内,丹田也随着裆跨一起划圆,好似外部打的是大拳,小腹打的是小拳,有口腹拳。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是活丹田,内丹有升降、开会、虚实、收放、阴阳的运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腹式呼吸,它是鼓荡内气,增强内功的重要手段。原则上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外凸,形成逆腹式呼吸。大家都知道逆腹式呼吸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配合不好,因为刻意使腹部配合呼吸很不容易,一套拳打下来会感到非常劳累,弄不好会感到胸闷气喘。其实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是同裆胯之间的运转相配合的,当裆胯向内划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胯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非用力外凸,这样自然瓜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动作由一个发动的源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牵动裆胯,由内向外太极拳自动运转。
3、太极拳的行动丹法
怎样练太极拳以及太极拳各级层次,我在练拳过程中有一定的心得。在初级阶段如上述的“定架子”,处处求规矩,如书法中的楷书,要一笔一划地练。练拳时,以手颁手,手如蛇头,动则手先,以手画圆,谓之空圆,这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继之以手颁身,由手的划圈带动其他四大节、八小节,也可引动丹田运转,此为中级功夫。如能进而以身领手,既有以裆胯为主宰的画拳,而直接发动肩膀和八小节,使之以身领手,同时又能节律的发动丹田运转,丹田之开合、收放。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裆胯之运转。内劲为之鼓荡,发动丹田,在外是拳架的演练,在内是丹田的运转。此谓之腹中太极,它的走向与外形的太极拳是一致的,此乃高级功夫。最后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主宰整个身体的运动,发动内气走通大小周天,这叫丹田代理周天法,又称“代理架”,是赵堡太极拳的主要内功法。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达四稍,这是太极拳的内劲高层次。具体地讲由外形的动用练至太极拳的内功,而后由丹田为主宰而逐渐练到外形手足,以丹田为动力的由内到外的高层次功夫。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即由外达内的修炼方法和由内达外的修炼方法。然而通过什么方法使之由内达外的修炼,其关键是以身领手,即以裆胯为主宰的修炼方法,没有老师指点很难领悟其中奥秘。有些人练习了几十年也只是以手领身,而自以为身法如何看了得,且不知此身法是被动身法,而不是以身领手的主动身法,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练习者不得人门,长时间不能掌握真正的要领,所以一直在迷茫之中,尤其有许多太极拳书籍,虽然理论写了很多内容,但并不实际指导如何修炼,使人无从下手练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赵堡太极拳多年来总结了一套练太极内功的捷径。一招一式均以裆胯为主宰的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与套路近似,只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故名曰“行功丹法”,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就可以掌握这种身法,再把这种身法应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之中,可以提高内劲的质量,这是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捷径。(行功丹法)的修练,前面已略加介绍,具体理论和要领正在整理之中,倘若有机会在向大家介绍。掌握行功丹法是进入太极拳高层次殿堂的一把钥匙,这是老师传授和我自身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提供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4、腰与胯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在前面已经陈述了“档胯”在太极拳的重要作用。在我交往的一些太极拳朋友之中,其功夫之高深与浅薄者,大多是以他们对“档胯”的运用程度而定的,能善于应用“裆胯”者功夫自然高深。当然也不能厚此薄彼,所有的太极拳要领部非常重要,但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或者随着练习深入自能慢慢的领悟。“裆胯”的理解和运用时学练太极拳的重要关键,拳论中所记载的大多以腰为主,腰的泛意是指“腰胯”,也就是腰与跨的连接作用。(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式式奠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又回:“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实际上腰聘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档胯”有它特殊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历代老师太极拳内功的体现,不是一般学练太极拳者都能知道的。拳经中指的“腰”也是泛指“裆胯”,“挡胯”在太极拳中作用,历代先辈都以“腰”为概括。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子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又如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在拳谱中写到:“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即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前面是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这里的“腰”一般说的应该是“胯”,所以说“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对“胯”的运转特别细致,起整个太极拳运动的主导作用,以身法带动手法,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运动多从动与腰下胯间;腰膀的运动主宰于形外的太极拳动作,而又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同时又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这一系列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全部出用于全自动状态的一气呵成。
腰在身体的部位主要命门两净的位置,也指腰与胯的连接处。在动作上有扭腰、转腰、拧腰、抖腰的动作,在其它拳种和太极拳中动作的要求很多,有前后。左右的摆动,清之活腰,又以腰的抒抖发劲,谓之腰劲,但是在我们赵堡太极拳里是十分忌讳的。我在年轻时学过多种拳术和太极拳,活不活在腰,可谓淋漓尽致而变化多端,其奥妙皆在活动两腰。后我练赵堡太极举时,老师根本就不让动腰,不准前俯后仰,不准左右歪斜,不准随便扭动,处处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松而不准松腰,腰是支撑全身的支柱,心为令,气为旗,腰松腰则全身无力。笔者就腰部不能松驰以及拧腰等动作,为了纠正这不正确的用腰方法,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经常挨批评。腰部不活,在练太极拳时,看起来似乎迟滞不灵,其实郑悟清老师的走架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鼓荡,动作如耍拳,处处松柔活清,见之如妇,夺之如虎,而其主要关键在于开胯园裆,所谓活不活全部在于裆而不在于腰,老师要求从大腿根部松,而吊裆活胯,胯就象木偶戏中的手,变幻莫测、虚实灵活、全赖于手的精湛技艺,而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连的各种变幻,也是有赖于松胯、活胯,由裆聘的转圈,带动全身的运动和整个身体的太极圈,跨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的齿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裆劲由大圈后转小圈,以后有圆似无图,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若非老师口授亲自点拨,实难悟出其中奥秘,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只要能够掌握这个基本方法,我想在学练太极拳术时,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欲练太极拳,先求内外通。
阴阳互为根,全在裆胯求。动静虚实分,行动丹法成。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