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学理但不能越级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兴趣都很高,简化太极拳尤为普遍。有些人把太极拳作为体操练习一段时期后,就会希望专研一下,提高一下。根据一般情况,最方便的就是找几本有关的书看看。
关于太极拳的书,已经出过很多了,各有独特的见解。不过可以看到,一般作者都承认王宗岳所著的几篇论文还是最权威性的。所以这几篇论文在练拳者中间流传最广,而且影响最大。
往往听到,才学几个月太极拳的人,就对于“气沉丹田”、“虚领顶劲”等等说法已经很熟悉了。这说明推广太极拳的工作极有成效,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也极为普遍,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理论,对于初学者的实际操作是否就可以练习了呢?
比方说,有些理论是大学水平,那么就只有大学程度的人才可以学习,而才进入小学的人,就一定难以学习的了。王宗岳的论文也是这样,他在太极拳的学习中,就相当于大学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是难以理解的,当然也就不能用来联系实际练习的指导了。
至于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有没有相当于中小学程度的理论,以供初学者研究呢?的确,这在提高太极拳水平的工作中,是个实际问题。简易气功和简化太极拳都很好,可相当于小学普及水平,至于能把这些普及课程和王宗岳论文的水平从中联系起来的课程,或所谓中学课程,却还缺乏得很。
说到这里,就必须对所谓的大学水平的王宗岳理论建立一个概念,以对循序渐进的问题取得进一步的理解。实际上,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水平,是中国道家学问的尖端,它综合了道家哲学、气功和武术等方面的成就。
学拳的程序要明确三个等级
当然就哲学和武功来说,他们和儒家、释家或其它武术流派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按气功来说,道家在这方面却又有着独特的贡献。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内家拳,其主要方面便在于武功和气功的密切结合,而且其中还特别强调气功的作用,因此,虽然也有许多非道家人物如陈王廷、杨露禅(禄躔)等,对太极拳进行过多次的加工,但仍应承认道家在太极拳的创造上占有主要的功绩。
根据流传至今的一些书籍,可以把太极拳的发展整理出这样的一条线索,即最初是五禽戏和数息静坐等萌芽状态的动静功;后来又发展成八段锦、易筋经等较高形式,其中便已经开始有动静功的初步结合,接着便又发展到“峨嵋十二庄”之类的功夫,这便相当高级了,但还嫌复杂不纯和缺乏贯通,之后几经锻炼,这才创造了太极拳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滔滔不绝、节节贯穿的头等拳艺。
对于王宗岳的水平和太极拳的创造过程略具概念之后,学习太极拳的程序也就大致有个数目了。简化太极拳和简化气功固然是小学水平,但如只练杨架等太极拳的外形,而不能同时结合气功,那么仍然也只能算是小学水平了!哪怕练有几十年功夫,按外家拳或体操标准来衡量,程度的确是很高了,但在内家拳的途径上而言仍然不能算是登堂入室。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峨嵋十二庄”练得好,就要比徒具其形的太极拳高明。那么是否可以把“峨嵋十二庄”拿来作为太极拳的中学课程呢?也未尝不可。不过也可以直接在以杨架等太极拳为核心的练习过程中,通过这个中等阶段——就是先把架子搭好,再把里面的东西加进去。只要明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各个程序的内容,对于具体的学习方式,就灵活了,而且由于具体条件不同,也必须要有各种相应的方式,以灵活地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目的。
至此,我们原则上把练拳程序分成了低,中,高三级。不过考虑到每个人的志愿不同,不一定都想到达到王宗岳的水平,而且各人的条件也不同,也不可能都顺利的进入到高级课程,这样就应该实事求是的制定目标和程序,以免好高骛远或脱离实际,当然,志愿和条件也都是会随着情况而变化的,因而目标和程序也就会随之而变。
练拳进阶的三个步骤
若按太极拳本身来说,总的方面既然分成了三步,于是各个细节方面,便也可以分成三步,如呼吸有呼吸的三步;开合有开合的三步;虚实、转换等等方面,也都有其独特的三步。原则上,练拳应该稳步前进,一步也含糊不得,实际上根据特殊的条件,也可能产生跃进的情况,或者各个方面可能齐头并进,但更加可能的是参差地进行发展。
有的人外力大,腰腿好,“外”的方面就一定进步快些,有的人性情静,用志专,“内”的方面就一定发展的较迅速,所以太极拳和其他艺术课程一样,必须注意个别对待和细致的教学。
可能有人会问,每一步练到什么情况便算毕业呢?大致可以这样说:学会一套太极拳,练的很有兴趣,感到对身心有益,最好再请明师,教一点简单的气功同时练练即可。如果能够将其与拳结合到一起则更好,这样对内家拳功夫也就能够摸着些门路,咂出些滋味来了。如此便可以第一步的小学阶段毕业了。
第二步则是往拳架中加入气练的内容。这一阶段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能否练好丹田。丹田为气练之根底,亦即内家拳之根底,各人虽然都各有丹田,但可惜大多都不够标准,必须通过锻炼才行。静功当然是可以练好丹田的,但动功效果更好,惟须明师指点,不然恐出毛病。丹田练好,才能讲究呼吸开合,阴阳虚实,否则就会局限在外面,不能深入。
人在年轻的时候,大多丹田气是足的,但往往又有意气浮躁的弊病,故练不上路。待年达体弱而要练这一套功夫时,却又丹田亏损的厉害,这也就极难练好了。长期以来,练太极拳者多,而练好者极少,就因练好丹田确是一大难关之故。拳术之道,丹田练好了,则神气充足。再能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且开合分明,变转灵活,就可谓登堂或称为中学毕业。
练到这时,千万不可因故而不思进取。应该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自此可由一人之虚实,渐悟两人之虚实;由一身之贯串,渐悟敌我之贯串。自粗而精,自巨而细,运劲如抽丝,何惧力大似牛;待人如漩涡,不怕手脚如风,愈练愈高,无有涯际,练到此时,方谓入室,也就是王宗岳、杨露禅(禄躔)的境界了。
决定进步与否的重要三关
有不少人练了十几年的太极拳,似乎进步不大,是太极拳练不出工夫呢?还是自己练错了呢?是老师不教,还是把尺寸练走了呢?问题重重,信心倍落,再如出些偏差,也许就从此不练了,这方面的确应着重交代一下。
鉴古明今,故须知练拳的人必须闯过三关而不可,如此方许登峰造极。哪三关呢?第一是恒心关,这一关对练了十几年的人来说,当然已不是问题,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太简单的。
第二关是丹田关,前面说过练不好丹田,就总会在内家拳的门外徘徊。努力练了十几年而成绩不高的,切勿怨天尤人,而应检查自己的丹田气足了没有?未能充足的原因又何在?综其根由,未遇明师,不得法故。
假如第二关已闯过,那么就涉及到了第三关。这是最后一关,也就是最难的一关,也就是所谓的明理关。有个故事说的好:一个人看见用网打鱼,网鱼的只是一个网眼,他想:只要一个网眼就够了,于是就用一个网眼去网鱼,结果当然是网不住鱼的。
练拳也是一样,不能离开规矩练,也不能死照规矩练,而是贵于心领神会,触类旁通,所谓绩之极广厚,则成者方高深,否则独木不荣,小潦易枯,即使练拳一世,终忌粗陋耳。
在现代,随着科技发展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人开始注重养生。太极拳这一项养生运动在当今社会尤为流行。很多人却把太极拳当成了太极操来进行锻炼。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外兼修、行云流水,是一种刚柔并进的中国传统武术,却被当成了体操,实在难堪。
太极拳以行拳缓慢,轻灵文明世界。但许多人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却像是在做操,许多人跟着比划,就以为自己学会了太极,却不知道自己学的是太极操,而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讲究的是心静体松,精力集中。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以腰为轴,上下相随。步法灵活、虚实分明。势正招圆,连绵不断。以意导动,内外合一 。这样的一个系统是循环的,由由外到内的疏通经洛、疏筋活血,使阴阳融化在全身的经络、气血之中。气血与气息的结合,奠定了太极拳养生的基础。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