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4-01-01

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撘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才生五行,便被气质拘定,各为一物,亦各有一性,而太极无不在也。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男虽属阳,而不可谓其无阴;女虽属阴,亦不可谓其无阳。人身气属阳,而气有阴阳;血属阴,而血有阴阳。至如五行,「天一生水」,阳生阴也;而壬癸属水,壬是阳,癸是阴。「地二生火」,阴生阳也;而丙丁属火,丙是阳,丁是阴。通书圣学章,「一」便是太极,「静虚动直」便是阴阳,「明通公溥」,便是五行。大抵周子之书才说起,便都贯穿太极许多道理。

  太极天理是天地万物产生、存在与变化发展的根源和根据。南宋朱熹提出的关,于太极本根与天地万物关系的理学命题。

  朱熹之前,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已将太极范畴作为其宇宙生成图式里的重要一环,成为仅次于无极的重要实体范畴。朱熹借用二程的宇宙本体学说以及道器、体用等范畴,改造周敦颐的太极范畴,使其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根。他说:“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太极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本根与末枝、道体与器用、潜在规律与显著表现的关系。

①宇宙生成论关系:太极是本根,万物都是从这一本根上生发出来的枝叶末梢。太极本根派生万物是逻辑上的合理推演,在宇宙时空中表现为阴阳动静、万物化生的无限流行过程。(见太极生阴阳)

②宇宙存在论关系:太极是统摄万物、贯通古今的道体大全,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者;天地万物都是它的器用流行。“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盖与道为体也”(《朱子语类》卷九十五)。③宇宙变易论关系:太极是阴阳化生的内在规律,天地万物及其变化是其外在的表现。从太极到天地万物的过程,是“由体而达用,从微而至著”(《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的变易过程。

  朱熹的上述思想观点,是其理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意图在于从逻辑上用本体论统摄生成论、存在论和变易论,使太极之理成为宇宙存在的根本。尽管其中的理论分析比较深刻,但其重体轻用,以体摄用的思维偏向容易沦为虚玄的空谈;而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理实质是仁、义、礼、智等道德的抽象,这一点又使其最终陷入了泛道德论的宇宙观深渊,难以产生积极的历史影响。

周敦颐(1017-1073),又叫周元皓、周敦实,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文学代表作《爱莲说》脍炙人口。其哲学代表作是《太极图说》《通书》。清代著名学者王闿运(1833-1916)所撰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说的就是周敦颐的史学地位。 
在周敦颐思想中,《太极图说》是其立说之源。因为他通过人的“感动”,把人之性与天地之道相沟通,而实现了“天人相通”。这才有《通书》从天地万物的“乾元”之道引申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世俗之道。然,今偶观《太极图说》的翻译,竟然惨不忍睹。故作直译。

【原文】249字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1],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3]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1][2][3]分别出自《易传》的《文言》《说卦》《系辞》篇。

【译文】 
无极孕育太极[1]。太极自身运动而产生阳,相对静止而产生阴。阳动阴静,互为根由,极而生变。阴阳相对独立,就形成两仪[2]。阳肇生变化,阴配合生成,就产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理[3]。五行之气依自身规律[4],时空关系也就呈现了。反而言之,五行的本质就是阴阳,阴阳的本原就是太极,而太极肇始于无极。五行之理,各有其性,它的形成来自无极的真实存在和阴阳五行之理的巧妙结合。乾阳肇生之理产生雄性阳刚之性,坤阴纳成之理产生雌性阴柔之性[5]。阴阳生命之气交感契合,化变生成万物,万物生衍不息,而产生无穷变化。 
万物中唯人独得钟秀而成为自然界之灵长,不仅形貌具备,还有睿智神思和七情六欲,因而能够分辨善恶丑美。于是万种事端由此而生。圣人立中正仁义之道而能静心,从而确立了人道的终极准则。 
因此,圣人就如同《易》所教诲的,“像天地一样有德,像日月一样光明,像四时一样有序,像鬼神一样知凶吉”[1],君子修养它就吉利,小人悖逆它就有凶险。进而明晓“认识天上规律的基本方法叫阴阳,认识地上规律的基本方法叫刚柔,认识世人本性的基本方法叫仁义”[2];也就能够“穷究本始,探求结果,因而知晓生死规律”[3]。真伟大啊,竟如此极致! 
[1][2][3]分别出自《易传》的《文言》《说卦》《系辞》篇。

【注释】
[1]周子原书“自无极而太极”,朱熹删之。无“自”亦自。
极:极致,极端。无:五官所能感曰有;五官无所感曰无。太:有之原初。
无极,太极:哲学概念,万物从无到有的肇始元初态。
[2]仪:表,象。两仪:哲学概念,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端。阴阳:哲学概念,万物之元一分为二的形象说法。
[3]五行:五种元素。哲学概念,用来说明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互相影响及其运动关系。
[4]气:化“无”为有形。哲学概念,用来说明万物从无到有的状态。
[5]乾坤:八卦首始之卦。既是哲学概念,又是术数专名,蕴含天地、父母、太阳太阴等义。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 周敦颐 为其《 太极图 》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该文认为,“ 太极 ”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 五行 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 朱熹 《 近思录 》、 黄宗羲 等所编《 宋元学案 》等尽皆收入。
社会影响
发展演变
据说程氏兄弟正是受到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影响,才无意于科举,专心学问的。太极图乃是道家秘传,是不轻易付诸世人的。易分为象、数,象早已失传,数也只剩下残缺不全的枝节了。人类求道的历程不知有多少万年,有多少代?据说太极图是求道者脑中所浮现,小太极与大太极二者相同而且相通,共为一体,这就是古求道者对于宇宙的整体认识,是先求诸于人类自身的。
哲学地位
《太极图说》基本上是受道家影响。这种宇宙观成为朱熹的理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盛推《太极图说》,他整理注解《太极图说》时,将当时《国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为太极”一句,删去了“自”“为”二字,改成“无极而太极”,认为无极只是形容太极 ,说明它之上没有更高的本原。这并不符合道家思想的原意,而且抹去了它出自道家的事实。同时,朱熹对图也有个别改动。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陆九韶致信朱熹,认为,《太极图说》成作于周氏学术未成之时,或非周氏所作。朱熹覆信否定其说,讥其“妄以己意,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还说“子静似亦未免此病”。陆九渊则不认同《太极图说》中无极的概念,象山(陆九渊)相信朱震讲法:“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淳熙十五年(1188年)九渊致函朱熹,提出诘辩。双方往还通信,围绕“无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四年之后,又爆发了“皇极之辨”。

《太极图说》一共才249个字,按今天看到的版本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从无极而太极”开始到“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句话。这段说出了天地万物的本质构成都是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它们最基本的运动模式。
第二部分从“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段说出了天地万物生成和运动的规律乃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从“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段说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以及做人的根本或者说对人来讲最重要的是中正仁义。
最后一段从“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及最后一句。这部分主要说人及人类社会运行起来应该遵从的原则是什么,也可以说人类运行的法则是什么。
从我自己的心得来看,《太极图说》这篇文字如果我们从开篇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入手,因为此句包含了万事万物,非常抽象宏观,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从结尾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开始,一步步从后向前一点点地去体会、理解,则可能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我们今就从结尾开始倒着聊聊《太极图说》都说了些什么。
我们这期虽然叫道破宇宙真谛,但是因为宇宙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广,如果都讲的话也不太可能。但是人类其实也是个宇宙,尤其人自身也可以说是个小宇宙,跟天地实际上是一体的,就是与天地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聊一聊人和人类社会“宇宙”。
在中国文化中最起码要搞定三个大问题,就是“天地人”三条大道是怎么回事儿。知道了并且按着去做了,基本可以善始善终、善生善死。所以,《太极图说》在这句的前一句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说,天道要把握住阴阳;地道要把握住刚柔;人道要把握住仁义。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下天道及阴阳、地道及刚柔、人道及仁义具体是什么。
《太极图说》中天道地道人道的内涵,那如何能够把握住这三条道,以达到善始善终?那就又要看“天地人”的前一句: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那天地的德、日月的明、四时的序和鬼神的吉凶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与四者相合?

每件事物都存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比如长短、高低、好坏、快慢,这就是所谓的两仪,是天地也是阴阳。
把一件事细分为两个方面以后,继续细分,可以看到4个阶段,也是事物发展的四个过程,我们用通俗易懂的举例来描述。
1.早上太阳刚升起,天上是热的,地面还是凉的,这叫少阳,温度刚要开始上升,有一点点热。
2.中午艳阳高照,天上是热的,地面也是热的,谓之老阳,可以理解为太阳已经非常烫,温度很高了。
3.傍晚太阳下山,地上是热的,但是天上已经开始凉了,称为少阴,这时候温度开始下降,准备进入夜晚。
4.夜深人静的时候,天上和地面都凉透了,谓之老阴。
这个过程就叫做四象,四象也可以理解为春、夏、秋、冬,这样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其实四象就是代表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规律。

夜晚之后,第二天照样是早上、下午、晚上,秋天接下去就是冬天,冬天之后必定是万物复苏的春天。
同时它也传达了易经里一直在强调的规律,叫做物极必反,没有事物可以逃脱这个规律。
四象说完了再继续细分,我们要站在古人的立场去想象,古人的视角毕竟比较简单,他每天能看到的只能是一些山水花草,刮风打雷下雨,但是,他们从这些自然现象里却悟出了8种人类社会通用的处境。
8种自然现象分别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天代表刚健,地代表柔顺,配合,水代表危险,火代表光明和附着,风代表谦顺,雷代表震动,山代表适可而止,泽指的是湖泊类汇聚在一起的水,和前面危险的水不一样,代表的是开心。

这就是所谓的八卦,八卦其实只是易经的开头,八卦相重叠再组成64卦,代表人生64种不同的境地,再分384爻,告诉你碰到对应情形应该怎么做。

一阴一阳为两仪

  《易经》的符号系统,是怎样建立的呢?

  首先是确定“一阴一阳”这两个根本,然后用两个符号来标识—— 

  这两个符号,叫做

  一个阳爻,一个阴爻,叫做“两仪”。

  爻,读如摇(yáo),变动的意思。也读如效(xiào),仿效的意思。仿效什么呢?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就不细讲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仿效世界的变化。

  《易传·系辞下》说——

  这就很清楚了。爻,是一定要变化,要动作的,不能搁在那儿不动。

  那究竟是怎么动呢?

两仪生四象

  爻跟爻发生关系。

  阳爻和阴爻发生关系,阴爻和阳爻发生关系,阳爻和阳爻、阴爻和阴爻自己,也发生关系。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四个新的符号——

  这四个符号,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是一根阳爻上面再加一根阳爻。请注意,《易经》所有的符号,都由爻组成。组成的方式,是从下往上。也就是说,我们数这个数的时候,要从下往上数。

太阳

下面一根阳爻,上面再加一根阳爻,两个都是阳,这个就叫“太阳”。

少阴

第二个,阳爻上面加一根阴爻,一阴一阳,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就叫“少阴”。就是以阳为主,但是有了阴的成分。

少阳

第三个,阴爻上面加一根阳爻,以阴为主,又有阳的成分,这个叫做“少阳”。

太阴

最后一个,是阴爻上面也加一根阴爻,就是全阴,叫做“太阴”。

  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一共四个,叫做“四象”。这是第一步。 

四象生八卦

  第二步呢?在这四个符号上,各自再加一根爻。我们都学过排列组合,都知道加下来是多少。几个呢?八个。这八个符号,是这样的—— 

乾卦

第一个符号,是太阳上面再加阳爻,一共三根阳爻,这是乾卦,代表

兑卦

还是太阳,上面加一根阴爻,这个叫做兑卦,代表

离卦

然后,少阴上面加一根阳爻,这个叫做离卦,代表

震卦

再下来,少阴上面加一个阴爻,是震卦,代表

巽卦

再下来,少阳上面加一根阳爻,这是巽卦,代表

坎卦

再下来,少阳上面加一根阴爻,是坎卦,代表

艮卦

再下来,太阴上面加一根阳爻,是艮卦,代表

坤卦

最后,太阴上面加一根阴爻,就是坤卦,代表

  这就是“八卦”。

  这八卦呢,也有一个记忆的办法,是朱熹想出来的,编成了一首歌——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什么意思呀?乾卦,是三根阳爻。三根都是连着的,所以叫“乾三连”。坤卦呢?三根阴爻,都是断开的,所以叫“坤六断”。

乾卦

坤卦

  震卦,上面两阴爻,断开;下面一阳爻,连着。整个卦象,像一个口朝上的盂钵,所以叫“震仰盂”。艮卦则正好相反,像一个倒扣下来的碗,所以叫“艮覆碗”。

震卦

艮卦

  离卦呢?当中是阴爻,虚的,叫“离中虚”。坎卦相反,上下是缺的,中间是满的,叫“坎中满”。

离卦

坎卦

  兑卦,上面是一根阴爻,所以说“兑上缺”。巽卦,下面是一根阴爻,所以说“巽下断”。

兑卦

巽卦

  这就是朱熹的《八卦取象歌》。

  朱熹的《八卦取象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我们会发现,这八卦可以分成四组,每组两卦,刚好相反。

乾和坤,刚好是相反的(乾三连,坤六断)

震和艮,刚好相反的(震仰盂,艮覆碗)

离和坎,刚好相反的(离中虚,坎中满)

兑和巽,刚好相反的(兑上缺,巽下断)

  为什么刚好相反呢?

  哈!“一阴一阳之谓道”呀!

从太极到八卦

  看来,说到底,还是阴阳。不过,《易传》认为,阴阳二极之前,还有一个起始,叫“太极”。《易传·系辞上》说——

  太极生两仪,就是生出阴阳来了。

  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就有了。

  四象生八卦,就有了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个符号,就叫“经卦”,也叫“小成之卦”。

  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它们是伏羲发明出来的。从“太极”到“八卦”,这个过程,也可以画成一张图——

  再下一步呢?

  再下一步,是八卦和八卦相重,这个我就不演示了。我们都学过排列组合,都知道八卦和八卦相重,能重出多少个卦来。多少呢?

  六十四个,八八六十四卦。

  这六十四卦,就叫“别卦”,也叫“大成之卦”。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它们是周文王发明出来的。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1311
  • 经验
    559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