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太极|重心之变化,太极拳身法要求之不偏不倚的关键!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推荐黄山2022-07-04

王宗岳拳论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

王宗岳拳论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任何的变化都有其可控范围,偏离了这一阈值即为“失”,故不偏不是否定变化,而是讲究变化的方式,幅度的原则,即“沿着正确的路线”行拳。

动就有中心,到了无极态则均匀一片,处处是太极,处处似有似无,有无相生,故为“不倚”。“现”为可以看见或可以察觉到,“隐”则是无形无象。

隐现的程度与对手的水平高低有关,对一个人来说为“隐”,对另一个人就可能为“现”。

一般来说,“隐”“现”的法则有二:

一是敌占主动来攻我时,我即隐,使其无所得,敌回收时我则适时而现,攻其虚处。

二是我之现相对敌为隐时,即实施攻击,制敌于不觉,或以隐法诱敌现出破绽,再实施攻击。杨澄甫云“隐者,藏也。现者,露也。”“犹如龙之变化,能升能降。降能隐而藏形,现能飞升太虚”

练拳不能没有伸缩开合,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但只要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还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

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

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中正”之谓。“打拳原是备身法”,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踵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

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  

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腰胯”。首先,两胯要松开,松开则圆裆,所谓开胯圆裆即此意。

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消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合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干实踏地而自然抓地,落气到足底自然稳重如山。

所谓“似坐非坐”即在此。足若不能干实踏地,则须从胯中调整。

中正不偏其实“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劲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时亦正。

譬如“击地捶”定式,身形虽斜,然自顶而背而腿而足成一斜直线,中气贯穿而斜中寓正。所以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上下一气贯通,内气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须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活桩、行气走架都要中正不偏一气存。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1311
  • 经验
    559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