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太极|书圣王羲之的最高境界“得意而忘象”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1-12-09

书法理论发展到魏晋时代,有了很大的转折,具体地说这时期的书法理论的支点已从“象”转变到“意”的探索。玄学最初是在魏晋时代...

书法理论发展到魏晋时代,有了很大的转折,具体地说这时期的书法理论的支点已从“象”转变到“意”的探索。

玄学最初是在魏晋时代兴起的,而老子所创的道家学说便是玄学的理论依据,它所提倡的哲学思想在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如“无形”、“无名”等,它认为主要的是来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意向,要求必须“得意而忘象”,同时强调“象”并不能概括出书法的美,只有“意”才能够真正的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相结合,以此来抒发内心情感,并且成就了人们所认同的最广泛意义上的美。

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另一位书法大家卫夫人,则是强调书法构成的先决条件便是,同时“意”也是胜败的关键。卫夫人还将“意”和“笔”作为一对范畴加之论述:“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王羲之进一步发展了“意”的美学思想,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王羲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凡作一字,或类篆箍,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蚪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古人云:书亦有意,书者舒也,抒也,如也。书,心画也。王羲之在卫夫人的基础上对“意”的理论,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述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

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凡书贵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在王羲之眼中,自然是“一种崇高的美”,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都对王羲之具有别样的吸引力,而王羲之更是充分的将他所熟知的自然中的美丽充分灌注到了他的作品之中,他说“如花乱飞,遥空舞雪。

”又说“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后世书家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潇洒绝俗。唐代的孙过庭面对王羲之的书法时曾这样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理解自然,并将其化入笔墨之中,这让王羲之的书法自然流畅,更有了其飘逸美感。王羲之的书法技法极为纯熟,落笔可见散藻,俊逸非凡,潇洒有度,充分融合了理性的法度和感性的生动,仔细观来

,恍然发现,他的作品就连字体、行距都是既透漏出严谨又不墨守于常规。唐代张怀瓘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盍代。”⑨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美学的鲜明特点。

李世民有,“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一举被尊为“书圣” 。

何为意?书法尚且如此,之于太极拳呢?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极者,贵在心意下功夫,太极祖师张三丰有言在先“此皆是意,在内不在外”!

附张三丰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相关话题

#悟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4条评论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1311
  • 经验
    559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