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道家古法太极拳习练次第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4 天前

第一阶段:筑基立桩,以静破动执此阶段的核心并非学习动作,而是“退拙力,生静气,立中定”。以桩入道: 从无极桩开始,不...
第一阶段:筑基立桩,以静破动执
此阶段的核心并非学习动作,而是“退拙力,生静气,立中定”。
以桩入道: 从无极桩开始,不追求任何外形,只需自然站立,放松身心,调匀呼吸。目的是放下日常的紧张与浮躁,感知“静止”的状态。继而练习浑圆桩等,在静定中体会气息下沉、丹田鼓荡、骨节撑拔的“内动”之感。此即破除对“不动即是死寂”的执着。
单式磨镜: 不急于串联成套,而是精选几个核心单式(如“揽雀尾”、“云手”),反复盘练。重点不在动作幅度,而在慢、匀、圆。在极慢的移动中,审视自身是否双重(重心不清)、断劲(劲力不续)、散乱(心神外驰)。以此磨去心性的焦躁,打磨出动作的圆活与内劲的连绵。
第二阶段:运化行拳,以韵破速执
当桩功有了根基,单式有了规矩,便可进入拳架练习。
忘掉速度,跟随呼吸: 行拳时,彻底放弃“打一遍需要多久”的计时观念。让动作的起落、开合,自然地与内息的吞吐、丹田的运转相合。吸气时蓄,呼气时发;开时呼,合时吸。让呼吸成为动作的天然节拍器,由此产生的“慢”,是内气充盈、运化从容的自然韵律,而非刻意放缓。
意在形先,阴阳互济: 每一动,皆需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念如水,在体内流动,引导劲力的转换。前进中需有后撑之意(阳中有阴),后退时需有前进之劲(阴中有阳)。转动时,必有一虚一实、一松一紧的阴阳变化相伴。至此,方能理解“亦快亦慢”——非外形之快慢,而是阴阳转换瞬间的疾速与蓄势待发时的沉稳。
第三阶段:体用归真,以空破法执
此为进阶功夫,目的在于连“法”本身也最终超越。
推手验道: 通过双人推手,将拳架中的平衡、听劲、化发置于动态交互中检验。此时,一切预设的“招法”皆需放下,全身如灵动的传感器,感知对方劲力之阴阳,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这直接破除对“固定招式”的执着,证得《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活泼应用。
拳道合一: 最终,站桩、拳架、推手乃至日用行坐,其心法归于一。动静皆在桩中,起落皆合阴阳。此时,太极拳不再是一套外来的“术”,而是身心自然具备的“道”。速度、招法、胜负等一切概念障碍均已破除,从容中道,无为而无不为,回归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本真境界。
总结而言,此法门非为“学拳”,实为“修道”。其全过程,便是一个通过身体实践,持续“破执”——破动静之执、破快慢之执、破有无之执——最终明心见性的旅程。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936
  • 经验
    1145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