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老师道家古法太极拳修炼法门——以拳应道,返璞归真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白璐2025-11-09
一、 总纲:无极而太极,道法自然《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黄山老师于苍山洱海间证悟:...
一、 总纲:无极而太极,道法自然
《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黄山老师于苍山洱海间证悟:太极拳非徒拳脚之术,实为“以武证道”之途径。其修炼核心,在于体悟阴阳互化、动静相生之理,最终归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境界。
修炼三阶:
炼形著熟(筑基盘架,形与道合)
炼炁懂劲(神气交融,劲由心生)
炼神还虚(空无神明,与道合真)
二、 炼形著熟:筑基固本,形与道合
此阶段为“顺形体之自然,返先天之松柔”,重在盘架筑基,使形体合于天道。
1. 立身中正,虚灵顶劲
行拳时头顶百会与足底涌泉上下相贯,如《十三势行功歌》言“尾闾中正神贯顶”,合于《庄子》“正生则顺”之理。
身形如古松立崖,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暗合“中庸”之道。
2. 松稳圆活,节节贯通
松而不懈:周身关节如珠落玉盘,肌肉与骨骼若云气分离,合于《道德经》“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圆转无滞:动作如环无端,周身似万向轮转,无缺陷凹凸,体现“圜道”思想。
三合为基: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为形合;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为炁合;天地人三合为神合。
3. 以腰为枢,劲蕴丹田
黄山老师曰:“腰如淘金之筛,淘尽后天拙力,方见先天真劲。”
腰隙命门为发力之根,初练时微微挺立,渐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行动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劲路如水流渗透,无微不至。
三、 炼炁懂劲:神气相交,劲由心生
此阶段由形入炁,修炼“听劲、问劲、化劲”,重在“舍己从人,以柔克刚”。
1. 听劲如镜,虚静待物
推手时身心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不顶不抗,感知彼劲细微变化。
皮肤触觉若秋毫之末,神意清明若水映月,渐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境。
2. 化劲若水,引进落空
彼力来袭,如巨石投潭,初时波澜不惊,继而漩涡暗生,引其力入虚空。合于《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化劲时腰如转轴,气若车轮,折叠转换间,使敌劲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踪。
3. 发劲如电,合于天机
发力时由脚而腰,节节贯穿,若春雷破土,惊涛拍岸。然其根在“意气君来骨肉臣”,非肌肉蛮力。
击发瞬间,气贯四梢(发、舌、齿、甲),神透彼骨,如《周易》所言“震厉迅捷,莫之能御”。
四、 炼神还虚:空无神明,与道合真
此乃太极拳至高境界,形神俱妙,与天地同参。
1. 空无透化,其小无内
身形若云烟消散,无我无他,如《老子》“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敌力加身,若风吹鸿毛,不着痕迹,全身空透若琉璃,合乎佛家“色空不二”之理。
2. 神妙应物,随心所欲
举手投足皆成法度,化打拿发若梦如幻。黄山老师谓之:“妙手一运一太极,举手投足皆阴阳。”
应敌时心若太虚,身如流水,形随彼动,意抢先机,达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3. 与道合真,天人一体
行拳若云卷云舒,似水润万物,不争而善胜。技击亦成“道”之显化,非为胜负,实为度人之舟筏。
最终归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拳道两忘,神气与太虚同流。
五、 修炼心要:顺天性,抑本性
黄山老师强调,练拳即修道,须“逆返先天”:
抑后天拙力:世人自幼努气用力,争强好胜,此乃“本性”。练拳须改此积习,臻至“骨弱筋柔”之婴儿态。
顺自然天道: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劲意若弱柳迎风,根深叶摇。一切皆合四时阴阳变化,不违天道。
教学之要:
须将套路与用法结合,每式皆含化、打、拿、发之机,不可偏废。
推手非唯一法门,实战需灵活应变,打中有发,发中寓打,方显太极“圆融无碍”之精髓。
结语
黄山老师古法太极拳,是以身心为鼎炉、动静为火候的性命双修之道。学者若能以“十年磨一剑”之心,循道而修,日积月累,则不仅能臻技击之化境,更能参透天地阴阳之理,终达《道德经》“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长生久视之道。此拳非仅御敌之术,实为通往天人合一的无上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