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骸非桎梏,神意自圆融——论黄山老师道家太极拳修炼思想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白璐6 天前

黄山老师的太极拳修炼体系,乃是以道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为核心,融汇佛家般若智慧而成的身心实践哲学。其思想深潭映月,...

黄山老师的太极拳修炼体系,乃是以道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为核心,融汇佛家般若智慧而成的身心实践哲学。其思想深潭映月,层次井然,逻辑缜密,于看似平淡无奇的拳架中,蕴藏着通往生命本源的天机。

第一层:破形骸之执,离气息之缚

黄山老师强调:“太极拳非拳,乃太极之道也。”寻常练拳者,或拘泥于招式标准,或执着于呼吸导引,皆落于下乘。真正的修炼,首在“破执”。形色身体,不过暂借之庐舍,若被其束缚,则如舟船负石,永无浮水之日。故练拳时,须“忘形”——不纠结于动作是否标准舒展,而是让身体自然顺应内在劲路流转;进而“忘息”——不刻意调控呼吸长短深浅,令气息如云自卷舒,最终与天地元气同频共振。此即《道德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之深刻实践。

第二层:收摄心猿,归于神意

当形骸与气息的执着渐褪,修炼便转入更精微的层面:心念的调伏。黄山老师常言:“心是元帅,意是传令官,气是兵卒,形是城池。”一切外求皆是歧路,一切神通境界无非魔境。修炼之中,必有杂念妄念如野马奔腾,此时绝非压制,而是如明镜照物,念起即觉,觉之即忘,自然收摄,返照神意。这神意,非刻意之注意力,乃是一种清醒的觉照,如天空包容云彩,如大海容纳波涛。久而久之,道力纯熟,便能“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自然契入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先天状态,与佛家“三昧”定境异曲同工。

第三层:顺应自然,道法自成

此乃修炼之核心奥秘。黄山老师指出,当心神不再外驰,内在的先天真炁便会自然苏醒、流布。此时拳非人打,乃道假人身而显化。动作如行云流水,绝非刻意编排,而是“阴阳相济,动静自如”的自然流露。身体可能感到温热、清凉、膨胀、轻盈,甚至出现种种光色幻象,或觉洞悉天地规律,此皆“气机发动,坎离交媾”之正常过程,犹如采矿见金砂,若贪恋执著于金砂之相,便永远无法炼成纯金。必须“见相离相”,如《清静经》所言:“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最终所求,非神通异能,乃是回归生命本来的“清净圆明”,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至高境界。

武与道合,乃成太极

黄山老师的道家太极拳修炼思想,其深刻之处在于,它彻底超越了普通的武术或养生术范畴,成为一种直指生命实相的修炼体系。它不以追求外在的刚猛强悍或奇异功能为目标,而是通过“舍己从人”的拳术运动,完成一场“向内回归”的生命革命。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澄明与自在;真正的神通,是与万物和谐的智慧。这一切,皆需在实践中体悟,在平凡中见证非凡,最终于行住坐卧、一招一式之间,通达那无依无傍、圆满自足的究竟实相。

此即黄山老师所传:“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终极奥义,与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般若精神,跨越宗派表象,在生命修炼的顶峰殊途同归,光华互映。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白璐[太极者]

  • 关注
    3
  • 粉丝
    2741
  • 经验
    307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