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逐句分析
(张三丰著)
这篇文章强调太极拳的修炼不仅是外在技艺的锻炼,更是内在神气的修持,最终达到道家修行的目标。以下是逐句解析:
1.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 太极拳的根本在于“无极”,即最原始、未分化的混沌状态。
• “鸿蒙一气”指宇宙初始的原始能量,还未分化为阴阳。
• 无极是太极的起点,是一切生命和运动变化的先天机缘。
2. 二仪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 当混沌被分化,天地形成,太极才显现。
• “二仪”即阴阳,天地是阴阳最基本的表现。
3.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 阴阳二气分别对应静与动,阴为静,阳为动。
• 阴阳之间相互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4.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 天地的形成来自于清浊分离: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 这也是道家“清者上升,浊者下降”的宇宙观念。
5.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成物。
• 阴阳交感、清浊结合,形成生命的孕育过程。
• “氤氲”指的是阴阳二气交汇、孕育万物的状态。
6.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 人的生命起源于“无极”,即未分化的先天之气。
• 先天之机指人的生命本源和先天能量。
7.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 进入后天世界,人的生命即成太极,进入阴阳变化之中。
• 一切事物都有无极(潜在本源)和太极(显现的动静阴阳变化)。
8. 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 人的生命活动符合太极原理:动与静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太极系统。
9.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 人的生命力依靠“神”和“气”来维持。
• “神”代表意识、精神;“气”代表能量、活力。
10.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 清气上升,如同升天;神凝内守,如同入地。
• 说明修炼要让气息纯净,精神内敛,才能达到阴阳平衡。
11.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 当精神(神)与能量(气)交融,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
12.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 学习太极拳,必须先理解太极的原理和哲学。
• 若不理解这些道理,就无法真正进入太极拳的修炼。
13.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仪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 太极拳在静态中蕴含运动,在运动中保持静定。
• 通过动静循环不息,阴阳交融,才能形成真正的太极拳形态。
14.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气亦到。
• 内敛其神:修炼时,精神要内收,不浮于外。
• 外聚其气:气息则要充盈全身,特别是四肢百骸。
• 拳未到而意先到:在出拳之前,意念已经到达目标,体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太极原则。
• 拳不到而意气亦到:即使身体未完全到位,但意与气已经先行,确保整体协调。
15. 意者,神之使也。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
• 意者,神之使也:意念是精神(神)的驱动力,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
• 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当精神(神)与能量(气)结合,太极拳的状态就达到了稳定和平衡。
16. 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
• 其象即成,其位即定:当太极的状态形成后,气机运行的轨迹稳定,太极的形态和结构得以确立。
• 氤氲化生,而演为七十二之数:阴阳交融,气化生生不息,由此衍生出七十二种变化。
• 七十二这个数字可能与道家经典“七十二变”或内丹修炼的层次有关。
17.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扌朋 扌履 挤按 采扌列 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
• 太极拳的十三势:包括八种手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和五种步法(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 这十三势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基本要素。
18. 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 八卦与五行生克:太极拳的十三势对应八卦(八种手法)和五行(五种步法),它们相互作用、相生相克。
• 这体现了太极拳内在的阴阳平衡与天地运行规律。
19. 其虚灵、含拨、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
• 太极拳十大要领:
1. 虚灵顶劲:头部轻灵,神意上领。
2. 含胸拔背:胸部微含,背部拔起,使气息通畅。
3. 松腰:腰部放松,才能让气下沉丹田。
4. 定虚实:明确虚实变化,使身体重心转换顺畅。
5. 沉坠:重心下沉,避免浮躁。
6. 用意不用力:以意念主导身体,而非用蛮力。
7. 上下相随:手、眼、身、步协调一致。
8. 内外相合:内在精神、气息与外在动作统一。
9. 相连不断:动作如流水,连绵不绝。
10. 动中求静:在运动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中定。
20. 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
• 不二法门:太极拳的修炼之道是唯一正道,没有其他捷径。
•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练太极拳不仅是健身的手段,更是进入“道”的起点。
21. 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 养心定性:修道的关键在于养护心性,使其稳定不乱。
• 聚气敛神:通过练习太极拳,将散乱的气息收拢,集中神气。
22.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 练习太极拳时,必须注重心性修养,否则情绪不稳,性情易受外界影响,导致修炼无法深入。
23.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 气息不能稳定内守,就会影响精神的宁静和专注。
• 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如果气散乱,人的精神状态也会不稳定。
24.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 如果心性与神气不能协调,整个身体的经络都会失去生机。
• 说明练拳不仅是外在的动作,而是涉及到气血运行与身心协调。
25.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 如果只是模仿外在动作,而不理解内在运作,太极拳的功效就无法显现。
26.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 要想安心定性,必须通过静坐和太极拳行功(动中修炼)结合修炼。
• 说明“静功”与“动功”在太极修炼中缺一不可。
27.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 学太极者要在动静变化中体悟太极的益处,理解八卦五行的相生相克,最终回归到“无极”的境界。
28.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 当心性与神气相互作用,心灵安定,性情稳定,才能真正达到太极拳的境界。
• 神气凝聚,一身形成一个完整的太极体系,阴阳调和,动静合一,全身经络畅通无阻,达到真正的太极修炼成就。
• 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可以传授太极拳的真正法门。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不仅讲述了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更强调了太极拳的内在修炼核心:敛神、聚气、养心、定性。修炼太极拳不仅仅是学习动作,而是要理解阴阳动静变化,实现内外统一,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不仅是武术的训练,更是道家修行的重要方法。
扫码查看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