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是“进补”的好时节。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大家一般以为进补就是食补,因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其实食补不如气补,调养心神、补养气血,比药补、食补更重要。
用食物来补身:倒不如先来增加五脏六腑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补气才是治疗的根本,是任何药物和营养补品都不能替代的。
中医常提到“气〞的这个字,其概念通常比较难理解,例如“气虚”或“气血两亏”血则容易理解,因看得见,摸得着,唯独气是摸不到,看不见,那么气虚是用什么表现呢?
气是人体内的运行动力。《黄帝内经》:“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虚则血弱。”“气”好比人生的财富,如现金和储蓄,现金好比是人体的“气”,在生活中随时运用的:储蓄就是“精”,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要提取储蓄来用。现金是流量运行在生活之中,而“气”就是人体运行的动力去维持生命。
进补未必非得名贵药材
“不少人以为补必名贵,食必厚味,其实不然。”上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民众营养不足,肥肉、白糖则为营养品,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丰富,多数人血脂血糖偏高,则原来被认为“削肾”的胡萝卜易名“金笋汁”闪亮登场。如今不少都市人几乎餐餐“无肉不欢”,且经常大鱼大肉,一个个体质都比较壮实,甚至因营养过剩引发各种“富贵病”。回味元朝的邱处机提出的“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之说,告诉人经常吃淡食亦能得到补益,在无心之中获得圣道而长寿的道理,可能有所启发。
此外,现代社会物质的大量丰富又撩起人们更多的欲望,离古人提倡的“清心寡欲”、“无心得大还”的境界越来越远。
其实,有适当的欲望和更多的追求本非坏事,但若太过不切实甚至是不当强求,就要及时反省了。因为多欲易伤身,这时就不是药补或食补力所能及的了,而该适当地卸下精神包袱,养精蓄锐,少做些无谓虚耗精力和心神的事,细细体味一下清代医家程国彭的忠告:“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爱惜自己的精气和心神,对于多数生活早已超温饱和小康、但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都市人来说,可能比吃什么大补的药食都更为重要。
若一个人想保持健康,就是要“气”足,必先要“精” 充足,然后精有余才变成“气”。中医谓“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内家修练则谓“精由气化,气由精满。精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先天之精,来白父母的传下来精血,是构成机本人体生命活动原始精微物质。二是后天之精来自大自然(包括五谷和蔬果)的精微物质汲取,通过经络输送到人体各个脏腑,是要经过呼吸空气称为“清气”,加上水谷之精气,两种精和清气互相转化成为在人体内的生命力量(精气)。当然人的生存还是主要依靠日、月、星光辉在大气中的精华,它们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能量,精和气。
那么,气虚的人有哪些表现?
气虚的人皮肤容易松弛,有皱纹,头秀发坠,手指肚通常是瘪(扁)的有皱褶。说话声音小,不洪亮,接不上气来。对身体而言气虚比较血虚严重,容易令健康失去平衡,产生疾病。
现代人如何气补?
太极拳是一项炼“气”的运动。中医学经典《医论十三篇》中讲到,“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是故,气为阳,血为阴。
我们进行太极拳的站桩,双手抱球双膝微蹲,保持静止,不单单是动作,还有意识,都要保持静止。还记得“静”是什么吗?没错,动为阳,静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根据太极拳阴阳转化的规律,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你是否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一个人安静到极点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当一个人安静到极点,阴极生阳,这时候体内的“气”就开始增强了。搏动的振幅加强, 你会感受到四肢百骸都和心脏一起和谐共振,血液循环畅通,就能更好的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更有效率的排出身体的废物。
太极桩功修炼修练可以防病抗疾原理,亦是与气息息相关。人活在大气之中,饮食中之精华为五谷和蔬果为生命能量精微物,精和气是源于水和日、月、星之精华。
修练中我们不但可直接摄取这些精华气,还能够转化变成人体的真气。《黄帝内经》云:“恬淡虛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生命盛衰,生长,发育,衰老发生的过程都是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
《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在此处提到的 “气”是肾间动气,是生气之源,即是真气,原气,元气。因为此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是人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是生命原始动力,所以说气是人之根本。
修练太极桩功是由肾精命宫入手,是道家内养功,筑基法门。练习桩功无须强记招式,得气快,因真气(炁)自然能量流动注入经络使身体增加和恢复动力之余,更可储备精气在五脏六腑,以稳定生命能量,在平常生活上有助减免受疾病之苦。
长远而言,虽然医学和科技发达或可助人延长寿命,但却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为了自己的健康去增值(真气),修练太极桩功是现代人不二之选。因为有精气才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的人生。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