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足,有不信。”由拳入道的第一步“敬信”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1-07-16

敬信,虔诚地信仰。修道的首要条件就是敬信,只有对自己所修之事坚信不疑,才能进入修道状态,才能最终得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诚...

敬信,虔诚地信仰。修道的首要条件就是敬信,只有对自己所修之事坚信不疑,才能进入修道状态,才能最终得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诚则信,信则灵。

无论练拳还是悟道,第一阶段就是要做到“敬信”。就是对大道必须要有虔诚的信仰,深信不疑,这是修道的基本前提。

“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如果“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可望乎?”

只有“敬仰尊重,决定无疑”的人,才能步入得道的“阶次”。

“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对于得道之事,诚则信,信就灵,所以他把“敬信”视为修道的第一步。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信仰是学道的根基,敬重是修道的根本。

根基深厚则日有所进,根本牢固则品德自然高尚。然而红尘俗世,物欲横流,大道被名利遮盖不得轻易揭开。

故而庄子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忘掉自身,除去视听,抛弃形体,不要智慧,与大道融为一体。

达到如此境界,还有说什么烦恼忧愁忘不掉。可是世人灵智被名利遮挡,信仰不够坚定,无法看透。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司马承祯《坐忘论》的第一篇章“敬信”(完整版本点击这里:https://www.taijizhe.com/topic.php?vid=1571 )

原文阅读: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然则璧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诛。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况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如人有闻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故庄周云:“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故经云:“信不足,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者,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语译】

      信仰是学道的根基,敬重是修德的根本,根基深厚则学道自然日有长进,根本牢固则品德自然日渐高尚。然而和氏璧虽然光彩照人、价值连城,卞和却因为献它给楚王而被截去双脚;伍子胥的谏言具有保卫国家的作用,吴王却赐剑命他自尽。和氏璧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具体事物,而楚王却糊糊涂涂看不到它的贵重;伍子胥讲的道理、事情明明白白,而吴王却糊糊涂涂听不出其中的价值;更何况至高无上的大道已经超越了具体事物的范畴,那些真性被名利所遮蔽的人们,能够一听见无声无息的大道就产生信仰,一听到无形无象的大道而不产生怀疑吗?如果有人听到了坐忘这一方法,相信这是修道的关键,对它敬重、信仰,决心修炼毫不怀疑,再加上勤奋实践,那么他肯定能够得道。因此庄子说:“忘掉自身,除去视听,抛弃形体,不要智慧,同无所不通的大道化为一体,这就叫坐忘。”能够达到坐忘境界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忘掉呢?对内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对外感觉不到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大道融为一体,各种各样的思虑全被遗忘。因此庄子说:“同无所不通的大道化为一体。”这话讲得浅显易懂而含义却十分深刻。那些糊涂人听到这些话是不会相信的,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修道的宝藏却又到处寻找这种宝藏,对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因此道经上说:“因为信道之心不足,所以没有虔诚的信仰。”这话讲的是信道之心不足的人,就会有因缺乏信仰而造成的灾祸降落在他们的身上,哪里还有希望去获得大道呢?

最后分享一下老子的这句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593
  • 经验
    1005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