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 bōlanggǔ
一种带把儿的小鼓,拿在手里来回转动时,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作声,沿街叫卖的小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
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
太极拳行功时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果你转动一下拨浪鼓,你就明白其要义了!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穿。拨浪鼓的把儿就是根,手就是主宰者!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解略》全文:
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