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以圆活为体,在练习太极拳架式时,务使全身松柔,久久自能圆活无疑。有一寸许处着力,则必停滞。练太极拳所得的是弹抖劲,太极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练太极拳尚须渐次使直力化为弹簧之劲,待完全变化之后方能得太极之妙用“万变不离圆转”。
推手也是一个太极的圆圈,在一个圆圈之中分出棚,履,挤,按四手,联贯而成,在这四手联贯成大圆圈之中,于彼此皮肤接触之处,每一手又各成一小圆圈,每个小圆圈中又分半圆为粘,半圆为走,两手同时粘走,虚实须得分清。
无论练架与推手皆须注意尾闾以及脊梁的中正,不偏不倚,所有动作发源于此。动作必从尾闾发端,方是以身体运动四肢,不是以四肢牵动身体。
尾闾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能粘能走,如果尾闾不起作用,各部的圆圈也都失去了粘走之效。“尾闾中正顶头悬,气敛入骨意螺旋”。依次练习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时。故历来练习武术之人,贵在能得名(明)师。每有终年游历,意在求师访友,即为此等处非经指点不可也。
太极拳应其一气连绵不断,劲路集中之点无可灵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圆活之效。不拘内外家拳术,总以能圆活为第一要义,即以圆活二字为拳术之要素也无不可。
太极拳练习的人要知道先后主随,有条不紊,两手之中,以何手为主何手为随,而一手之间应何部分先虚,何部分后实,如何方能使劲路循环,成一完全无缺之圆。两手成圆,互相救应,不能偏左或偏右之弊。经中所谓尾闾正中者是也。
太极拳其从首至尾须一气呵成,处处求圆,中间不能停滞,以满身轻利,气沉丹田为原则,依此原则,又能时时注意阴阳虚实变换,免除双重之弊,虽无明师指导,亦自有豁然贯通之日。练太极拳架式有真实工夫,则推手必容易进步,且不难出人头地。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