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首先要明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太极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击,可是现在各派太极拳都在搞技击,而且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一本关于推手的著作,这样就把《太极拳论》局限化、简单化了,把精华的东西丢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养生,我们要从这个高度去练。现在我们为了符合社会需要,要练拳术,但根本是练太极功。这么讲有没有根据?我这次给同学们讲的都是经典,其中一个就是《十三势歌》。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不知道是谁作的。有人说是张三丰作的,陈家拳就说是陈王廷作的。不过我觉得它不是陈王廷作的。为什么呢?因为陈王廷有个《拳经总歌》,跟这个内容完全不一样。《拳经总歌》是: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将两首歌诀作一简单分析,即可明了两者主旨的不同。陈氏歌诀立论于克敌制胜;《十三势歌》则不然,“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说,它是以养生为终旨的。据此可知,这首歌诀不应是注重技击的一般拳家所作。对于《十三势歌》将来有机会再做全面讲述。这里仅从养生与武术结合的角度与层次,做一简要地串讲。《十三势歌》可分为几段。 从“十三总势莫轻视”至“得来不觉费功夫”为第一段,是总说。
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姿势实际上把各种动作都包括了。动功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只是名称不一样,变化的方法和灵巧度不一样。反正就是这些东西。姿势虽然重要,但最关键在哪?“命意源头在腰隙”。(有的说是“命意源头在腰际”。)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练太极拳关键在腰,所以这么解释不能算错,但是不够深刻。因为太极拳是用太极理论、理气学说作指导的,太极拳理气学说讲性命,讲意念注意“腰那个地方”就不够了,讲“腰际”或“腰那一片”范围就更大了。腰隙应是腰椎骨当中那个缝隙,即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那个地方是元气发生的地方。我们的《混元整体理论》中讲的混元神室就在两肾中间。人体里边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性。整体性的气就在命门那一块。在性命学说里边,性就是神意,命就是气。“命意源头在腰隙”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这个“在” 字。简单捷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练太极拳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不是想到命门,得从命门那儿出来。意念和气从那儿出来,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意识不是在脑子里边吗,怎么跑到那儿去了?那就得练。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一般对《心会歌》解释不够,以为“主”是重要,把它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实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个秩序,是讲的练功的步骤。即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丹田来辅佐它。用丹田气来辅佐腰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一动弹丹田连着手。丹田连着手就是腰连着手。太极拳不是丹田气直接过来,而是从脊柱“一身备五弓”这样过来。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气和意念真正要从腰部命门那儿出来。命门相当于“一身备五弓”中脊柱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到全身的整体。练法是:一开始先注意命门,意念把气引到命门,气集中到命门之后,命门升发的气和全身的气联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发出来。这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把我们的意念、神、意、气、形往命门集中,等集中好了,习惯了,再从那儿爆发到全身。不是光注意它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这样才是从养生的高度来练太极拳。
把意念和气集中到命门,并从命门发出来,命门气一动,全身就动弹了。这里就有了虚实变化。意气形都集中起来都发挥了作用,这就是实。你往那儿一站,背后的两条肌肉(旧称筋)以及站立的那条腿中意气形都发挥了作用,这是实,抬着的那条腿是虚,这样的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怎么掌握平衡呢?有个虚实变化。如,走路时两脚挪动呈现虚实变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这种虚实变化,它自己会调整好虚实,这种调整是无意的,自然发生的。比如走路一下睬空了,或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体一栽马上找平衡,周身就平衡了。平衡就是虚实的调换。有时不注意,一块小石头绊你一下,就会栽个跟头,什么道理呢?因为平时我们走路时很自然地平衡这么动,这儿加一点力量就不平衡了,就栽跟头。有了功夫就不会这样。在练功过程中你要随时用意念来调整它:我这条腿抬起来是虚的,就把意念加重点儿,使它虚中有实;那条腿立着是实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使它实中有虚。“变换虚实须留意”就是这个意思。练功的时候要用意念来调整它。练太极拳随时都要有意念,动作说停就停,正往前进时说回来马上就回来。每一动作带着意念,就容易调整虚实了。这么一比划是虚的,碰上东西,要实就来个实,需要走又是虚。所以练太极拳时做每个动作都要用意念来贯注形体,这样才能“气遍身躯不少滞”。你要贯注周身,用意念调整每个地方。光注意一处,别处就空了。你往前一注意,前面实了,后面就空了,人家一拨撸,你就倒了,这是没有照顾周身。要气遍周身就要守住周身。太极拳讲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要整体的。智能功讲从整体练练整体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对“静中触动动犹静”这句话,一般解释为要注意练皮肤的敏感性,以便推手时能清楚感觉到对方,管它叫触动。作为推手来讲,这算听劲的一部分内容,这么讲是对的。但是这句话我认为更重要的却是讲太极功。练太极功安静下来之后,里边就会出现动感,形体出现自发功。这时感觉很灵敏,甚至能感觉到身体哪儿不好。出现自发功后,在动的时候还要静,你千万不要随着它去动,这是练自发功的一个关键。动起来后还是处于静观,动犹静,动着还是跟静着一样,不要管它。《道藏•显道经》中讲,练功时手舞足蹈动起来也属于自然之气,不是邪气,一般一个时辰(两个钟头),最多两个时辰,可以停止。自发功有真动、假动和半动之分,假动是自己用意念来动弹的,真动是里边气冲的。我们有时躺着,里边气一冲,胳膊激灵动一下。拿气冲得动弹,那叫气动,是真动。有时气一冲身体一晃荡,这一晃是气冲的,它找不到平衡自己又回来了,这一半就不是气冲的,是自己恢复平衡的,这就是半动。自发功中有气动,有自己用意念暗示的动,还有半动。真正自己动起来,那是真动。一开始练站庄身体晃荡,这算不算自发功?也算,但非常初级。这是松驰平衡,内气还没有起来。
“因敌变化示神奇”讲的是两层意思,一层是身体里边的阻力(有病气,不好通)对于气的冲动来说是敌人,体内的气在冲动时要克服它,哪不通就解决哪儿的矛盾,就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作,或优美,或难看。60年代我在北京日潭公园练功时碰到一个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说:“我在家练得好,在这儿练不行。” 他练双盘坐时双腿搬不下来了,气不好通,那还入得了静?他说他在家练站庄可灵了,有时“二哥”来,有时“二妹”来。二哥一来是刚的,动作非常大,什么动作都有,有时翻个跟头撞到门上。二妹一来很柔和,晃晃荡荡,一个跟头眼看要栽到炉子上,它自己一晃又晃回来了,它自己自我调整。这个状态是真自发功。现在自发功大部分都是哆嗦,那不是真自发功,只能算个半自发功。这是对人体里边的“因敌变化示神奇”。另外自发功真发起来之后,你从外面来攻他,他可以自动反应。1964年我曾给一位姓敖的女士看过病,她曾练过二年多真武门的掐诀念咒。她练功一年多的时候,发起自发功来能悬起三尺多高,别人用剑砍她,她会自动反应。另外她发起自发功来后可以给人治病,哪儿有病,就自动拍哪儿。所以自发功治病也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练太极功是这样,练太极拳则不然。练太极拳练得会懂劲了,皮肤比较敏感,推手时一搭手,就知道别人用的是什么劲(劲源、劲路、来劲、去劲、横劲、竖劲、大劲、小劲,等等),然后作出相应的破解反应。
我们是从太极功的角度讲的。这种讲法有根据吗?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里边有两句与太极有关系:“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安安静静看玄关,神很恬然,气也静了,这时里边出现太极,这个太极是运动的。“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这说的是练功的内容。有个门派练功时定在一处意守,一般是无定,不守。可太极中派是在有定无定之间。什么叫有定无定之间呢?要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守当中那个虚无。练太极功要用这种意念意守,不能死守命门,要先守而后忘。那儿空空洞洞,从有当中去守无。所以自发功不能绝对意守,死意守出不了自发功。不意守也不行,意念往命门一想就放开,空空荡荡,自发功就可以出来。所以这和张三丰的理、法是一致的。张三丰的《打坐歌》中说:“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自做梦不能言。”神和气交合之后,浑身上下气都能动起来,这个情形谁知道呢?哑巴作梦说不出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是这个意思,讲内气要动起来。当然,练太极功气动后的意念活动和练结丹走任督二脉的意念活动是不一样的。
“事事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从练太极拳的角度来讲,你要用意注意每个姿式,然后就得到功夫了。但从练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练太极功每做一个动作,心得存在那儿,不是帮着它去做,而是放在那儿静观,去体会它是怎么动的。“得来不觉费功夫”,得到什么不觉费功夫?按古文讲,得之于内称为德,你在身体里边得到的东西称为德。道是宇宙根本物的体,德是用。“得来不觉费功夫”是指,自发功出现后你认真去体察,内气就越来越充足,你不用费力,很自然就得到里边的变化规律了。
第二段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基础功)
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站庄练太极功时,意念要随时注意腰间命门处,但又不能死注意,只须知道那个位置,那儿是一个球,意念中空空荡荡、无形无象,这样才行。然后“腹内松静气腾然”,按我们的要求,两个髂前上棘往腰阳关收,腹内放松,两肋放松,这样气就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往上顶,尾闾要中正。站立(或坐)时头顶百会与会阴成一条直线。从太极功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是讲站庄时的要求和意念活动。(当然练太极拳也应该这么练。)你按这样的要求去做,就容易出自发功。关键是要找准当中那条直线。你要经常找,看百会和会阴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站庄时把腰放松,肩微往里扣,脊柱松直,意念从当中往下一放,百会跟会阴成一条直线,自发功就容易出来。从太极拳的角度来讲,那是关于形体的要求。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更深了一层,那样可以调动内在的气机。两者都要注意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头顶要悬,全身是轻的。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这是练动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真正启动内在真气很关键的一环。练太极拳练熟了,一动弹,里边气自然就起了。怎么做才容易发动内气呢?就是百会和会阴成一条直线。你练一段之后,意念一动,胳膊自己就起,它自己收回来,推出去。但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把腰松开。
第三段是:“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进修功)
一般太极拳书对这几句解释得比较简单,说练功要注意姿势,要体会屈伸开合,老师教你入门,用功得靠自己。其实这里边还有一层深意。当你练太极功出自发功了,怎么去运用自发功?“仔细留心向推求”。这个“推”是个动作。包括自己单练的单、双推掌以及和他人合练的单、双推手,后者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而前者则是各家都注重的武术基本功。各家拳都讲双推掌,单推掌是武术基本功。如少林罗汉十八手中就有双推掌。手从上面往下一落推出去,这叫双推掌,仔细留心向这个“推”来求。求什么呢?“屈伸开合听自由”。这么推出去,再回来,一推一回不是屈伸开合吗?要自然地用意念去体察屈伸开合,动作很慢。这是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说的。从太极拳基本功上来练双推手,推出去,回来时有小螺旋,又开出去……大小螺旋走。每个动作都很自然地开合屈伸。如果从内家拳上走,每一个关节都转圈(仅手就有24圈),肩是圈,肘是圈,腕是圈……太极无处不是圈。走着圈去屈伸开合,从这个意义上去练太极拳。当然我们现在还练不了它,我们是先讲高级的,然后从基础的练起来。
“入门引路须口授”,如果我们不讲这个屈伸开合,你就不知道怎么做,就光练拳去了。可这个双推手里边有太极,有拳,你屈伸开合,走意不走气,慢慢手就很灵活了,气就能贯出去了。“功夫无息法自修”,我觉得 “功夫无息法自修”有误,应该是“功到无息法自修”,练功练到没有呼吸了,那就要从太极功入太极道了。练功到高层次不是可以息住、脉住吗?呼吸停了,脉搏也停了,到那时自己靠内在的精神境界去修炼。过去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功夫无息法自修” 也是讲得通的,意思是说功夫是没有止境的,自己要勤恳修练,不要停止不前。一般拳书也都是这么讲的。
第四段是:“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论述练功的关键)
“若言体用何为准?”练拳有体,有用,什么是体用标准,拿什么来衡量呢?“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君,是主导的,骨头和肉(形体)是臣。有君有臣,一个是发命令的,一个是服从的,被支配的。练太极拳掤捋挤按,用意念去走拳,意念一动气就跟着走,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功同样是这样,那个气是自动的,意念跟着气走,是气意君来骨肉臣,形体动作是被气冲着走的。所以练太极功、太极拳都是如此。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体就动。其实我们成人平常的动作都是如此。你想拿笔才拿笔去,想拿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擦才拿板擦,意念一想,形体就动。用气功的办法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生命运动规律强化起来,这就是功夫。功夫没别的,就看你让它干什么用。我们人的活动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意识一动,生命活动就去做。人的生命活动既然是这样,还练它干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引导它干什么。这较常人上升了一个螺旋。
“详推用意终何在”,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在哪?“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为了益寿延年。你练什么有什么,都是用意念去做。小时在我们农村老家,卖香油技术高的,直接用油提(有一两、二两、四两的)往瓶里灌,油成一条细线“嘟”一下就进去了,一点不洒。而技术不高的得拿一个铁灌注插在瓶里,然后往里倒油。你的意念往哪注意,它就出什么样的结果。你练什么内容,生命活动就按那个方向去发展。人的生命活动就有这么个特征。“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这个问题很关键。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那些专搞技击的太极拳名家们,一般活的岁数不太大,有的只活了五六十岁。我想他们就忽略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近代的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玉廷老先生就不专门注重推手、技击,他就是搞益寿延年,结果活了一百多岁。“详推用意终何在”,详推的“推”字,既有推论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动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后者。若结合“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来理解“详推”,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用意念来想这个“推”。练拳可以用形体练,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体光想着练,就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果能如此,则目的可达,目的为何,“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也,我们老祖宗在数百年前,能把练太极拳的目的阐述的如此明确,真是能可贵,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段是颂辞,“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共有一百四十字,每个字都非常有用,把要说的都说了。如果不从这里边认真去研究,就会白费功夫,留下终身遗憾。我们还是把这个“推”字和前面一样看待。你光练太极功,内气动起来了,但若不从这个“推”中去求,就没有武功。这一推里边变化很多。因为武功中手的很多变化都是从双推手演化过来的。如果你有了太极功的基础,再从推上去做,既养了生,又练了技击。技击是个末末的东西,我们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我们要从太极功的高度来启动体内的真气,把身体功能强化起来,达到益寿延年。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