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里能够称得上的基本功大概就是这三个代表,你可以试试!

#太极心法#推荐道无为2021-04-28

太极的心法就是阴阳转换,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任何动作只要能够帮助理解“心法”就是基本功。任何“基本功”,如果错误地理...

太极的心法就是阴阳转换,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任何动作只要能够帮助理解“心法”就是基本功。任何“基本功”,如果错误地理解,都容易走偏。多年来,极少数不容易走偏的动作就成为了基本功。按这样的标准,太极拳里能够称得上的基本功大概就是,猫步,铁牛耕地,扎大杆子。就这三个最简单的动作,依然太多人自做聪明, 把手段当目的。所谓基本功只是一个体会心法的工具,基本功本身不是目的,假如追求做多少个,做多久,不去体会心法,只能是离道日远。

太极拳反反复复说的“主宰于腰”,意思是除了腰(其实是脊椎)是主动做功外,其他的肌肉,四肢,包括肩胯,都是被动的工作方式。

太极拳的基本功是用来体会这个“被动”的心法的。基本功不是练健美,一做多少个, 做多久。所以,基本功乱练不如不练。李雅轩在刚开始教拳的时候也设计了不少器械,后来都放弃了。当年师父教我入门的时候,专门让我体会“被动”的承力,可惜我浪费了师父好多时间心血。器械是外物,死物, 特别容易让人“主动”。

扎大杆子并不能说是基本功,它是检验基本功的手段。当你有了功力,一枪扎出去,大杆子有动能,就能够“抖”起来, 如同神龙。李仲轩老人说,大杆子是烈马。真是太英明了。感谢李老。大杆子这个基本功,目的是体会,感觉这匹“烈马”。不仅仅是手体会大杆子的震动,而是腰要体会到大杆子的动能。感觉大杆子类似梢公撑船: 船是动的,杆子是不动的。反过来了,所以就“被动”了。

内功就是阴阳转换。用古代先贤的语言讲,是“水火出风雷”。人体的设计处处有阴阳。有阴阳才有合力。 猫步,不是蹲得低,而是左右分阴阳,左右阴阳转换。用最小的肌肉力走路,自然就是猫步。象模特一样走得夸张一点,可以左脚踩到右边,右脚踩到左边。猫步,屁股甩起来,是必须的,这个不难,难的是步步要有一静。这一静是身体整个的放松。静极生气。太极拳的猫步不同于模特是因为这一静。为了体会静极生气,猫步要慢, 但是为了慢而压着肌肉,肌肉用力苦楚,就错了。猫步低是功夫到了自然低,低不是追求的目的。

李老提到过一个尚云祥留下的小技巧,就是把脚横过来走路。脚横成一字,胯和骨盆的摆动幅度大,就不需要左脚踩右边,右脚踩左边了。当然,如果横着脚也能够左踩右,右踩左,就更好。给自己加点难度可以,但是要舒服,安静。静才是目的。内家拳不能常理来看,是反的,是追求“无”的追求。

双手,上肢的猫步就是“铁牛耕地”。 铁牛耕地是手臂不弯的俯卧撑。老虎走路, 肩胛骨的起伏特别大。铁牛耕地的心法就是老虎走路,练上肢的阴阳转换。 上肢的根在肩胛骨。铁牛耕地不可以追求时间,强度。铁牛耕地是左右臂的阴阳转换,肌肉要被动放松。

“静极生气”,练内功练的就是一个静字。人体运动是靠骨骼,不是肌肉,肌肉恰到好处维持骨骼的正确角度就够了。静到极处,要只感觉到骨头没有肌肉感。 李雅轩晚年见徒弟的境界上不去,反复讲“骨立肉降”。“静极生气”,“骨立肉降”是猫步、站桩等等一切招式,一切“基本功”的追求、心法,哪怕只是刹那。

放松就是内功。但松,很难做到,阴阳转换是最容易放松的办法,因为有比较才有松紧。师父当初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极柔软极坚刚”。人体的设计无处不阴阳。如果腿,胯放松,自然走出来就是猫步。可以说整个八卦掌就是猫步发展而来。可惜太多人的八卦掌转掌没有注意那一停,一静,片面追求速度,低矮,搞成外家拳了。

内家拳讲究合力,合力不是日本人那样双手握刀,而是阴阳。左手前,右手后,上半身顺时针转,下半身逆时针转,等等。阴阳转换才是合力,所有关节都阴阳转换起来,就是大合力。大宗师表演的太极拳的任何招式都是充分地体现阴阳合力,手脚总是充分地拧转,这些小地方在李雅轩的剑照中特别明显,他老人家是想挑明剑的力量来源于全身,特别是不持剑的那只手。这是外国人现在做梦都想不到的。

太极拳运动是“太极阴阳图”的模拟再现。园形的太极图,中分阴阳鱼,鱼中有眼,它表明太极可分的无限性,亦表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外(大)圆在动,内(小)圆也在动。

因此,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处处分阴阳、开合、虚实……《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阴阳总论》曰,“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阴与五阳,阴阳无偏是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故拳以太极命名,必须遵循太极阴阳之道,否则,就不能称作是太极拳。阴、阳是我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

古人称之的道,相当于今人常说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太极阴阳之道,说白了就是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学说(规律),在太极拳技艺上的具体运用,它的基本观点就是阴阳(矛盾)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太极一分为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一为太极。

对于太极拳来说,所谓阴阳,就是动静、开合、虚实、刚柔、进退、起落、收放、蓄发等等,当然也包括、必然包括慢与快、松与紧在内。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不即不离、互为存在条件,共处于太极(拳)统一体中,失去了一方,另一方就“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法存在。试想,没有虚(实),何以言实(虚);没有刚(柔),何以言柔(刚)…

当然,没有慢(快),就无所谓快(慢);没有松(紧),就无所谓紧(松)了。太极阴阳之道要求:太极拳运动求松必须含紧,松受紧的制约为松中有紧、“似松非松”,这样才能松得透、松而不散富有弹力;紧受松的制约为紧中有松、似紧非紧,这样才能紧得整、紧而不僵而柔韧有度,从而达到松紧相济、松紧并存。

然而这种松(紧)中有紧(松),松紧相济、并存,又不是机械、对等、并列的,而是结合有度“无过不及”的:在通常情况下以松为主,松多紧少、松长紧短,在特殊情况下松紧可互移其位,又可能是紧多松少,紧长松短,这就是阴阳消长平衡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在太极拳锻炼中的具体表现。

“太极拳术以懂劲为拳中要诀”(许禹生语)。何为懂劲?《太极拳论》云:“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因此,太极拳功夫必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从而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以达“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太极拳以双重为拳中大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