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法太极拳修炼对人体各部及神意气的要求 ——以老庄思想及道家修炼为本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白璐7 天前
太极拳,乃道家哲学在武学与养生上的具现,其修炼体系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终极目标在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依据黄山老师所...
太极拳,乃道家哲学在武学与养生上的具现,其修炼体系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终极目标在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依据黄山老师所传古法,并结合《道德经》、《庄子》之旨要,此拳术不仅是对肢体的规范,更是对精神、意念与元气的系统炼养。以下要求,贯穿“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道家修炼次第。
十九、神——虚静凝定,光明朗照
神为身之主宰,性功之根。《道德经》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修炼太极拳,首在养神。务使神光内敛,虚静凝定,如明月当空,朗照周身。行功时,不可神驰于外,散乱昏沉;亦不可刻意拘谨,紧张执著。庄子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神守则气聚,神散则气逸。唯有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方能感而遂通,应变无穷,达到“神之所至,气亦至焉”的化境。
一、头——虚灵顶劲,神贯天门
头为诸阳之会,元神所居。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头须中正,虚领顶劲,如悬丝提百会,使神光下照,清气上升。不可强项,亦不可低俯,以合“无为而用”之妙。神贯顶门,则天门开阖,阴阳交泰,与天地相通。
二、颈——松竖如竿,气通玉枕
颈为气机升降之关隘。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颈须松竖,不前仰后缩,使气自踵而升,过玉枕,达泥丸。颈松则喉结放松,呼吸深长,津液自生,咽归丹田,以养“先天之液”。
三、眼——神光内敛,观照自在
眼为神之外窍。《阴符经》言:“机在目。”目不可外驰,亦不可紧闭,宜淡然平视,神光内收,观照周身。庄子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眼不逐外物,方能返观内照,明察机先。
四、舌——轻搭鹊桥,津通河车
舌为“鹊桥”,连通任督。舌轻抵上颚,引津液下灌丹田,如《黄庭经》所言:“漱咽灵液灾不干。”舌动与丹田相合,助气行周天,调和水火,成就“玉液还丹”之功。
五、肩——松沉如垂,气贯肘掌
肩为气之门户。老子曰:“柔弱胜刚强。”肩须松沉下垂,不可耸起,使气自肩井贯于肘掌。肩松则胸空,胸空则气敛,合乎“虚其心,实其腹”之道。
六、臂——圆撑如弓,劲蓄其中
臂如弓圆,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庄子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臂圆则劲蓄,变化无穷。过直则劲断,过曲则力滞,唯圆活自如,方合“道法自然”。
七、肘——垂落如石,隐而不露
肘为枢纽,宜垂落含蓄,不露锋芒。老子言:“和其光,同其尘。”肘藏于臂,劲含于内,如石投井,深沉莫测。肘垂则肩松,肩松则气沉,归于“守柔曰强”之旨。
八、手——外顶内塌,形于掌指
手为气之梢节,须外顶内塌,劲贯指尖。《道德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手如云行水流,外显柔和,内含刚劲,起落如风,合于“无为而无不为”。
九、指——舒展如兰,气透毫端
指为筋之梢,宜自然舒展,不僵不蜷。气贯指梢,如兰叶迎风,柔中带刚。庄子曰“官知止而神欲行”,指不动而意先至,方得“神形合一”之妙。
十、身——中正安舒,如松立岳
身为乾坤之轴,须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老子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身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宁。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皆失中道,违“致中和”之理。
十一、胸——含圆空灵,气贴于背
胸为气海,宜含如抱月,圆空松灵。《庄子》云“虚室生白”,胸空则背拔,气贴脊骨,通任督,合“负阴而抱阳”之象。
十二、腰——松活如轴,运转乾坤
腰为肾府,命门所系。老子曰:“柔弱处上,坚强处下。”腰须松活如轴,不动而动,带动周身。腰松则气沉丹田,转动自如,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十三、脊——挺拔如龙,气通三关
脊为督脉之路,宜挺拔中正,节节松开。气自尾闾上升,过夹脊、玉枕,达百会,如《周易参同契》所言“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脊挺则气畅,神气交融。
十四、胯——松沉如坐,虚实分明
胯为下肢之根,宜松沉如坐高凳。庄子谓“堕肢体,黜聪明”,胯松则腰活,虚实转换,如鱼游水,合于“无为而治”之机。
十五、臀——敛提如钟,气贯四梢
臀宜微敛上提,不后凸不前撅。敛臀则气聚丹田,提臀则劲贯四梢。如钟座稳立,下盘坚实,合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十六、腿——挺中含曲,如桩入地
腿为支撑之基,须挺中含曲,似直非直。老子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腿如树根盘地,气自涌泉上行,通于周身,成就“接地通天”之功。
十七、膝——对正如枢,柔转不僵
膝为下肢之枢,须对正不前贪不歪扭。膝正则气血流通,转动灵活。庄子言“用心若镜,应而不藏”,膝随腰转,应机而动,不滞不僵。
十八、脚——十趾扣地,起落如猫
脚为劲起之处,须十趾扣地,稳如磐石。老子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起如猫行,轻灵沉稳,劲自地生,合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二十、意——若有若无,绵密不绝
意为神之使者,气之导向。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太极拳的用意正是此理之体现。意不可强,强则执拗,气滞形僵;意不可无,无则散漫,神气分离。宜保持“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的绵密状态。启动时,意动身随,如行云流水;静止时,意守丹田,如古井无波。《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用意须合乎自然,不贪不欠,在有意无意之间,引导内气周流不息,指挥形体圆转自如。
二十一、气——氤氲鼓荡,归根复命
气为生命之本,沟通形神之桥梁。《道德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之一便是炼气。初时,通过形正体松,引导后天呼吸深、长、细、匀,渐至“胎息”之境。进而调动先天元气(炁),使其在体内“氤氲鼓荡”,如雾露之溉,流通百脉。气沉丹田,是谓“归根”;复命通督,是谓“复命”。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行拳走架,每一吸一呼,一开一合,无不与天地之息相往来,最终成就“气遍周身不稍滞”的浩然状态。
总论:形、气、意、神的合一
此二十一要,构成了一个由外至内、层层深入的完整修炼体系:
形正是基础,为气行提供通达之路径。
气顺是核心,为周身提供能量之源泉。
意和是枢纽,为形气提供灵动之指挥。
神凝是主宰,为全体提供清明之境界。
四者关系,恰如《淮南子》所言:“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气、意、神,层层相依,最终统于一“道”。
修炼者当循阶而上,先调其形,使其中正安舒;再炼其气,使其鼓荡流通;复运其意,使其圆活自然;终养其神,使其虚静灵明。待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之时,便能于拳中体会庄子“逍遥游”之自在,于生活中践行老子“自然无为”之玄理,至此,方可谓窥得太极之门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