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中的“无为法”和“有为法”分别对应不同的修炼阶段和方法,选择从哪一法入手更好,取决于个人的修炼目标、身体状况和修炼阶段。
1. 有为法(Active Practice)
• 主动控制:有为法强调的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去掌握太极拳的动作、姿势和劲力。初学者通常会从有为法入手,因为它涉及对身体的主动控制和调整,是学习太极拳基础的阶段。
• 形体动作:有为法注重具体的姿势和动作,如如何站立、如何发力、如何呼吸等。在这个过程中,学员通过反复练习套路和推手,逐步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功夫。
• 刻意修炼:在有为法中,修炼者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劲力运用和呼吸方式,以达到正确的太极拳状态。
适合人群
• 初学者:有为法适合太极拳初学者,因为它帮助修炼者建立基础,理解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动作。
• 需要身体锻炼的人:如果身体较为僵硬或缺乏运动,有为法的主动练习可以帮助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
从有为法入手的好处
• 建立扎实基础:通过有为法的练习,修炼者能够扎实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理论,为后续的进阶修炼奠定基础。
• 提高身体素质:有为法能够帮助修炼者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这对于更深入的太极拳修炼非常重要。
2. 无为法(Passive Practice)
• 顺其自然:无为法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摒弃有意识的控制,通过放松和专注来体会太极拳的内在劲力和意念的流动。无为法更接近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追求自然与身体的合一。
• 内在感悟:无为法重在感悟,而不是刻意追求动作的准确性。修炼者通过放松身心,逐渐进入一种“无为”的状态,使太极拳的动作自然流畅,内外合一。
• 高阶修炼:无为法通常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修炼者,因为它要求修炼者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自如运用太极拳的劲力和意念。
适合人群
• 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无为法更适合已经掌握了太极拳基础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有为法中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修炼者。
• 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如果修炼者更关注太极拳的精神层面,或追求与自然的合一,那么无为法可能更适合。
从无为法入手的好处
• 提升内在修养:无为法能够帮助修炼者提升内在的精神修养,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 自然流畅:通过无为法的修炼,修炼者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实现“形神合一”的境界。
3. 从哪入手更好?
• 初学者建议从有为法入手: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为法是更好的起点。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初学者可以建立太极拳的基础,掌握必要的动作和理论。在这个阶段,修炼者通过反复练习和矫正,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技艺和身体素质。
• 逐渐过渡到无为法:当修炼者在有为法中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对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劲力、呼吸等有了扎实的理解后,可以逐渐过渡到无为法。在无为法的修炼中,修炼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太极拳的内在精神,追求自然与身心的合一。
从太极拳修炼的实际情况来看,初学者通常应从有为法入手,因为这有助于建立扎实的基础,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理论。随着修炼的深入,可以逐步过渡到无为法,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实现更高层次的太极拳修炼。
太极拳是一种无为拳术,太极无招,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唯理一贯”“理”者听劲也,这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功夫。太极有招,以变对变,变者舍己从人无过不及也。
太极拳修练入手当从明理开始,先弄明白太极图的含义,何为太极,何为阴阳,何为互根制衡消长,何为五行生克,太极图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其哲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涵天盖地,无所不包,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一能出其外。
所以太极拳是以易理说拳理,它的最大贡献是将养生延年与技击高度统一起来,养生是基础是本,技击只是副产品,方法正确则技击如影随形,否则两者尽失,若不明理,拳难练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先辈之言,实为真理。
太极拳入手要么找个明白老师,这最省劲,要么自悟,这得有相当高的悟性,真的很难,我想说的是,太极拳的道理,练法俱在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学者若能沉住气,仔细研读,定能找出决窍,太极拳“阴阳相济”也,“相济”者和也,合也,相帮相扶,舍己从人也,而非相抗,相发,相打也,“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