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周身大用论”之三应是:“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在太极拳“心会论”中,前辈拳家把喉头列为仅次于腰脊的人身第二大主宰,可见喉头确实是很重要的啊。
《周身大用歌》 唐朝许宣平
一要心灵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家太极拳老拳谱》秘诀
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喉头为第二之主宰,
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主宰(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主宰(宾辅),
足掌为第三之主宰(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道因何得,表裏精细无不到。
“喉头永不抛”是太极拳修炼中的大要领,于拳学,养生都有莫大的好处。那么,我们看看在唱歌的时候艺术家们是怎么对“喉头”提出要求的?
唱歌的时候喉咙都不动吗?那要怎么做到?
不是说喉咙不动,唱歌要注意保持喉咙的放松,保持喉头的位置,很多人唱到高音时喉头就会紧张并提起,这样就不利于气息的运用,所以要保持喉头的位置。用气息带动声带来发声,这样才能把高音唱上去。不过这样不等于喉咙不动,有时候如果唱歌要表达感情所使用不同的唱歌技巧的时候,也需要改变喉头的位置的。
重要的是保持喉咙放松,不是把喉头压低。因为喉头压低也一样会导致喉咙紧张。保持喉头位置方法当然有的,其中一个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就是当你觉得喉咙紧张的时候,通过缓慢摇头的方法可以使喉咙放松,由于颈部肌肉移动,会令到你的要提起喉咙的肌肉放松,从而避免的喉咙的紧张。不过这个时候唱歌一定要用气息。慢慢习惯这种感觉养成习惯就可以了
1、唱歌的时候喉头应该放在打哈欠时的较低位置,这个位置是比较合适的,保持这样的状态去唱歌,对于我们感受高位置共鸣,实现声区统一有非常大的帮助。
2、在喉头下降的时候,会自然的改变咽腔的形状,当咽腔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母音的音色就会发生改变,所以唱歌的时候让自己的声音竖起来,并不是将我们的口型做成一个竖着的O型就可以,而是应该学会如何放下喉头。
3、唱歌时必须保持喉头位置的相对稳定,在唱歌的时候要一直抱有一个吸着唱的心态,喉头就会降下来。
4、不管任何唱法,任何声部,唱歌的时候,都应该保持喉头处于放下的位置,因为喉头放下,声带和气息才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许多人唱高音的时候,喉头会习惯性的提起来,正确的唱歌方式恰好与之相反,声音越高,喉头应该越往下沉。
5、想要让喉头稳定下来,首先应该拥有正确的唱歌呼吸方式以及较为坚实的咽壁力量,做到这几点才能让我们的喉头快速稳定下来。
6、通过在高音区轻声打哈欠,在低声区大声叹气来集中声音,可以让我们的喉头保持较为放松的状态,这样有利于气息的上下调节。唱歌的时候,稳定喉头并不意味着喉头固定在较低的位置,一动不动。
7、打开喉咙后,喉头肯定是处于较低的位置,此时的喉头是比较自然的,舒服的,灵活的且具有弹性的,当喉头放下以后,声音就会变得柔和、丰满,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找到共鸣,以便通过共鸣来放大音量,美化音色。
一、半打哈欠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是国内外在教学中最普遍最常运用的方法,是放松喉咙、下放喉头的重要手段。整个哈欠过程分为萌发、扩充和减退三个阶段。半打哈欠为哈欠的萌发部分,这时鼻腔、咽腔、喉腔的肌肉刚开始兴奋,三个腔体处于通畅状态,喉头下放,舌根底下的会厌处于立直状态,这时候我们的共鸣通道和呼吸通道畅通无阻。人们在处于困倦半打哈欠时的喉咙就处于最放松的打开状态。
众多名师、声乐专家在谈到喉头的下放这个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就是半打哈欠法。大都会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奎娜·马里奥说,“忍住打哈欠的那种打开感”是正确发声的前提。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忍住”这个词,也就是说这个哈欠不能打过头,不然会导致压喉头、撑着唱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越让学生打哈欠她越打不出来,即使尽力去做了也是刻意模仿,并没有真正做到。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处于困倦瞌睡状态真正打哈欠时,再去感受小而隐蔽的喉头自然下降到第四颈椎和第五颈椎之间的状态。
此时咽腔扩张,软腭的自动上抬,也就是喉头的下放与软腭上抬的协调配合,鼻腔的兴奋扩张,鼻咽、口咽、喉咽随着打哈欠上下距离的拉开,咽腔容积增加,胸腔、咽腔、头腔的共鸣通道也一起打开了。这个哈欠在即将打出来时保持状态,憋住,忍住,尽量地做到闭嘴半打,控制好打开度,认真体会这个感觉。
二、歌唱与元音的结合
歌唱是声音和语言的结合,而所有语言都是由元音加辅音组成的。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在我国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语五个元音的训练成为规范学生声音和语言的重要方法。在五个元音字母 a e i o u 中,a、e、o 为开口音,i 和 u 为闭口音。元音 a 口型开度最大,发声容易靠前,音色明亮;元音 e和 i 口型较小,有利于训练声音的集中,调节漏气现象;元音 o和 u 在我们咬字时嘴唇紧缩,口腔和唇形成一个肚大口小平置的瓮,随之上腭抬起,舌头平放,喉头自然下落,配合二度级进练习曲,是训练我们稳定喉头的好办法。同时要注意这个元音容易使声音靠后,音色暗淡,结合元音 a 和 e 合并成 ua 和 ue来训练效果会更佳。
三、“呜”音练习法
女高音喉头小而隐蔽,我们可以用咽口水的办法找到它:在下咽时一个显示出的圆疙瘩就是喉头,它会随着下咽动作而提升再落回原处,此时用手按住它,用胸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这个小喉头会随着气息的下沉而下放沉。此时屏住呼吸,保持几秒钟,然后用最低几乎接近于无声的音量说“呜——”,接着把这个音高在钢琴上定位,摸着它随钢琴的半音阶上行轻声做“呜”音练习,尽量控制整个声区的喉位稳定。长期作此类半音级进向上的训练,相信对稳定女高音的喉头有良好的作用。
当然需要稳定喉头,但是许多朋友对于稳定喉头,存在一个误区,所谓稳定喉头,并不是要将喉头稳定在一个位置,而是要将喉头稳定在一个区域。不论美声唱法,还是流行唱法,皆是如此。
事实上我们的喉头根本不可能稳定在一个位置,随着我们演唱或发声的时候,音高变高或变低,哪怕只是半个音的变化,喉头的位置,也一定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一定肉眼可见)。
除此以外,声音变强或变弱,也会相继带来喉头位置的明显变化。在此,我们需要阐述清楚喉头变化,将会直接带来的声音呈现的结果。
简而言之,喉头越是高,声音便越是细越是薄;喉头越是低,声音便越是粗越是厚。而声音本身的物理定律,即是低代表着粗,高代表着细。当我们搞清楚了这个论点以后,便会发现,唱歌也好,说话也好,只要我们的音高,包括音强,如果没有一成不变,那么,我们的喉头位置也就同样不可能一成不变。
喉头一会儿向上挪一挪,一会儿向下跑一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许多强调喉头应该保持在一个位置一动不动,甚至还要降到底部一动不动,这样子的理论,且不讨论它在声音呈现上合理与否,即便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说,也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正如开篇所述,稳定喉头,是要将喉头稳定在一个区域。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在喉位上的区别,乃是前者所能够接受的喉头活动的区域更有限,后者所能够接受的喉头活动的区域更宽广。
所以,你会发现,美声几乎不大可能会出现那种细化到极致,将金属芯完全赤裸出来的声音(花腔除外),并且,在特定的音域范围,喉头一定只会在特定的区域活动,比如男声,三四组绝不可能出现类似于林志炫、张信哲那样的细化音色,当然,如果出现了那样子的细化音色,美声也就不是美声了。
而流行唱法,在特定的音域范围,喉头活动的区域可就自由灵活多啦,从音色上的花样繁多我们便不难窥探到端倪,譬如同样也是三四组,像林志炫与韩磊那么极端的音色上的差异,这种现象在美声唱法上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你或许又要问了,既然流行唱法喉头活动的区域如此自由,那么,喉头稳定又要从何谈起呢。
首先,不论流行唱法的喉头稳定多么自由,有一个铁定的原则不能打破,那就是喉头绝对不能够到达顶端。如果喉头到达顶端,我们的声音便会出现各种尖锐、挤压,等等一系列失衡的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我在讨论美声唱法对于喉位要求时所说的“在特定的音域范围,喉头一定只会在特定的区域活动”,其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流行唱法。只是这个特定区域,相较于美声唱法来说,流行唱法能够容纳的空间更大。假设,我们将喉头能够活动的整个区域划分为1——100,美声唱法,E4这个音,它的喉头位置就理当在30——32,而流行唱法,E4这个音,它的喉头位置却能够在30——40。但是,如果在唱E4这个音的时候,喉头的位置直接达到了70,也就是说,唱的音是E4,喉头的位置却是E5,如此一来,声音呈现便会显得极为挤压拉扯,包括尖锐,这也就是流行唱法的喉头不稳定。其实,喉头稳定也好,气息稳定也好,这些机能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声音稳定。
所以,只要声音是稳定的,喉头也自然就是稳定的。如今都已经2019年了,我想也应该已经不再会有人质疑流行唱法的科学性,既然流行唱法同美声唱法一样要求科学性,那么,也就意味着流行唱法一样要求声音的稳定性,而既然要求声音的稳定性,自然而然也就要求喉头的稳定性。
最后,说一下太极拳要求的的喉头和内气、中正、整体都有很大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太极拳修炼中的“喉头永不抛”意指“喉式呼吸法”,这是一种内息深深的调息法。
二、“喉头永不抛”是拳手撑起“颈弓”的需要!“颈弓”是与“腰弓”双连在一起的,二者共同组成人体督脉之“大弓”;“大弓”真能撑起了,必将有利于人身督脉气机的通畅,也必将有利于拳手太极整劲的形成也。
三、“喉头永不抛”还是保持人体“中轴线”中正不偏的需要,喉头如同鼻尖一样,同样是人身上部的一个准星;拳手在行拳走架时,其喉头、尾闾能以意相对的话,将有利于其“中轴线”中正不偏也。倘若拳手的喉头不能松沉下来而是漂浮着,甚至是摇摇晃晃的话;那么拳手极易引起自身“中轴线”的倾斜移位!倘若自身“中轴线”倾斜移位了,拳手的劲势必散!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