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的贯彻了老子的《道德经》思想?

#经典学习#道冲2022-01-04

从最近几年对老子《道德经》的学习和对太极拳的研究,我敢说,太极拳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理法上,或是从拳法上都贯彻了老子的《...

从最近几年对老子《道德经》的学习和对太极拳的研究,我敢说,太极拳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理法上,或是从拳法上都贯彻了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的《道德经》,是贯穿太极拳理、拳法的一条思想红线。

一、《道德经》的思想贯穿着太极理念

太极拳先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阐述了太极理念,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无疑为太极理念做了科学而完整的明晰定义。在《大小太极解》中又大胆地提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小太极自然要适应大太极。

这个精彩的论断出于何处?出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表述的伟大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在这里讲的“道” ,是指万物的发展法则,或者说是自然规律。这里讲的“一” ,是指阴阳未分、处于混元浑沌状态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即是初始元气、处于无极状态;这里所说的“二”,是指初始元气发生的阴阳二气,即天地。所谓无极生太极。宗岳先贤将无极称之为“阴阳之母” 是极为准确的;这里所说的“三” ,即是处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合的中气,指的是人。所以,《大小太极解》中说“人体为一小太极”。

人体的小太极自然应该适应天体的大太极,所以“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大小太极解》)

这里阐述的太极理念把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无极生太极的思想贯彻得淋漓尽至,简直是丝丝入扣! 

二、《道德经》思想贯穿了太极拳理念

何谓太极拳理念?就是道家依据太极阴阳转换的原理而编制的内功拳法则。具体说来,即是阴阳开合,虚实变转,动靜相间,刚柔相济这八个纲要。

在《道德经》中,阐明上述八纲的章句赫然在目:

关于阴阳开合的章句:《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大元素的开合构成的。阴阳相分便发生冲气,冲气相融相合便生成和气。道家由此而悟出了太极牶关于内劲、内功的练法。

关于虚实变转的章句:《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是指天下之物的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这里的“无”,是“虚” 的意思,指无形之物:“道”。整个章句的意思是,所有事物都是从有形态的物质发展起来的,而有形态之物却从无形态之物“道”产生的。这里,老子阐发了事物有无相生的发展法则。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法则,他列举车毂、陶噐和居室门窗三例:《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卅” (音:Sa) ,三十。辐,车轮的辐条。毂,车轴的外套。当,辐条、然埴、户牖中间的空当。埴噐,中空的陶器。户牖,门窗。

老子举上述三例的意思是,车轮里边装了三十根辐条,辐条之间都是空的。这些空隙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却使车有了用途。陶器是盛东西的器具,里边是虚空的,什么都没有,可是却成就了陶器的功用。房子开凿门窗的地方,使墙体空虚起来,中间什么都没有,却成就了居室的功能。这里,老子把三个物件的有和无的关系及相辅相成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共生。

道家的太极拳先哲们由此悟出了阴阳相生、虚实变转的原理,从而为太极拳制定了虚实变转的纲要。

关于动静相间的章句:《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

“致”,到达之意;“静笃”,停止,安静,笃实之意;“作”,生,发展;“观”,考察、感受之意;“复”,回归本原,即归根;“芸芸”,纷芸众多的样子。

上述章句的意思是,;(天地运行)要专心致意地坚守静笃,停止顺势而为以外的乱作为,致使自己达到虚无的境界,这时,万物都会发生、发展。我(老子——笔者注)已经考察到事物回归本原的过程。事物纷芸众多,各自回归自己的本原,这就叫静。

老子在这里揭示出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的原理。这个原理在太极拳理念中被遵循为“动静相间” 的纲要和法则。

关于刚柔各异的章句:《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上述章句,表达了老子“弱也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的思想。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最能攻坚克強,能在最坚硬的东西里自由往来。他用水的具体事例,总结出柔能胜刚,弱能胜強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贵阴柔而戒刚強。

依据老子的这一光辉思想,道家的太极拳先哲们就将这一阴阳理念融入了太极拳,为太极拳制定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理法原则,成为太极拳理法的纲要之一。

三、《道德经》思想贯穿了太极拳拳法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应该学习大地惠及众生而不争不怨的品格,大地应该学习上天施万物以日月之精、雨雪之华而不求报答的做法,上天应该学习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即是自然。

老子在上述章句中,虽然用勾字接句的顶真手法列举了人、地、天、道的作为和品质,但最终却表露出他“道法自然”的伟大思想。这个伟大思想,立即被太极拳道祖所接受,成为编制太极拳章法的思想红线。

何谓“道法自然” ?就是纯任自然!就是顺势而为!太极拳家遵循这个原则,就要在盘练中做到“松、散、通、空”,身体象婴儿一样柔软,“本有之灵重修之”,“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 “ 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大小太极解》)

以上是用太极拳的柔法来练内功;对于太极拳的技法,要自然顺势地盘练。道祖们把太极拳编成八门五步十三势。八门是掤、捋、挤、按四正方,釆、挒、肘、靠四隅方,五步是进、退、顾、盼、定。八门的劲法是配合着步法上下相隨而练习的。毎势在衔接上都有转折,毎趟在回环时都有折叠。前势处高,后势必低;左势左重,右势右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势是后势的动力,后势是前势的伸长。无论是折叠还是反复,都是顺势而为地盘练,就象河水流动般自然荡漾。 

四、《道德经》思想贯穿了太极拳心法

老子的《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篇。《道经》无论是从观察社会问题角度,还是从总结自然界现象举例,都在阐述“道者,反也”的重大命题。意即事物的发展法则,是向着自己相反方向运行。他把“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 的自然观看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如果说《道经》是老子思想的本体,那么《德经》则是老子本体思想的应用,它阐述了道的表现形式。在《德经》《第四十章》中,老子集中阐述了“反也者,道之动也”的思想。意思是,事物朝着它相反方向运行,是道的运动规律。

就是老子上述的体用思想,成为道家演练太极拳内功的独有心法。

这个心法就是当太极拳盘练走架之时,肾精化生出神与气,与心化生的神意气在真意的引领下相融相合,所生成的真气又返回了肾脏;真气通出体外与外气相合,返回体内后在意的引领下又回到肾脏。其内三合(心与神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与内外相合的真气都在不断地返本归根,就使得肾脏的精气越积越厚,越练越浓,成为支持全身营养的浩然正气。浩然正气的养练与弥散,对内功的修练和延年益寿的养生都是大有裨益的。到此地步,我们怎能不感恩于老子?怎能不崇尚这部《道德经》呢?

太极拳在以心法练出的意气圈的使用上,也贯彻了老子的体用思想。如练左势,意气圈却向右打,练右势,意气圈却向左打;往前进步,意气圈往后用劲,往后退步,意气圈往前用劲。就象炮击-样,大炮往前击发,炮体却往后坐。《太极拳论》所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正是这个意思。

综上四点所述,足以说明了《道德经》是贯穿了太极拳理、拳法的一条思想红饯。同时,也客观地启示我们,要继承和发揚太极拳,必须认真地研习《道德经》。

相关话题

#太极心得体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冲[Lv.10]

  • 关注
    11
  • 粉丝
    39
  • 经验
    146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