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常被认为是学习阴阳之道,与道家思想比较贴近一些。#太极拳#事实上,儒释道不分家,许多哲学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有着共通之理的。太极拳也一样,并非全属于道家之学,完全用道家思想去诠释,但是,习练太极拳的人,思想确实又更加贴近道家一些。
《道德经》是老子所写的一部经注,是道家的代表性人物。他是春秋时代的哲学造诣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虽然孔子和老子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分出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但是,老子更加注重于无为而治,虚静神明;而儒家更加重视于礼节规范,中庸之道,在当时的理念中,也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佛家,是出世之道,完全超脱于世俗,对于世人来说,遁入空门的佛家理念则更加绝对一些。
习练太极拳的武学境界,如能达到虚静神明,就应该是上乘高深的大家了。在太极拳拳论中,历史比较有名的书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书中讲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至及神明”,这也就是太极拳习练的方向,招熟就是第一个阶段,懂劲是第二个阶段,神明是最终的阶段。所谓“神明”,对于太极拳习练者来说,就像是在通往开明通透的思想天梯攀登一般,到达了某个觉悟高度,独领风骚。武林高手,并非武力致胜,而是思想境界的高深莫测。武力不过是蛮力,最重要的仍是人在习练当中,得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高悟。
在 《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而,《道德经》的总纲领所说的就是一个“玄”字,与太极拳中所提到的“神明”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亦是唯有意会的虚静之道。由此而言,太极拳论与《道德经》的思想境界是同一个路线,习练太极拳可以悟到《道德经》中的文化精髓,老子的思想内涵,如此可以指引一个在为人处世中更加洞察世事,理解世间千万变化的背后道理;而对于太极拳爱好者而言,《道德经》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是习练太极拳的爱好者进阶的武功口诀。
太极拳习练者,修心为先,习武为后;修心在内,习武在外;修心为主,习武为辅。所以,切不可以本末倒置,为了练得一身武夫功夫就忘记了最重要的仍是在于修心养性。既然《道德经》可以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经典经书,世代传承,说明书中理念蕴含的处世之道是非常深厚有益的。太极拳习练者,想在太极拳功夫上有所造诣,从深层次中必须有一个思想哲学的指引,《道德经》就是习练太极拳者的心经秘籍,即武功秘籍。
一家思想的熟读,并不能囊括天下智慧,而习练太极拳者,也需常读儒家与佛家的经典言论,思想遍地开花,在经书阅读领悟中进阶,在武学进阶中达到虚静神明,使得人生更加通透、愉悦。
太极拳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拳理功法。
要求得太极,应先领悟拳理功法。《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营,指身体;魄,指神,排除杂念,还要虚静专一;气指意念。用意念将身体内后天力气与本能习惯松净,才能回到婴儿那样柔软的身躯。涤除玄览,指排除私欲杂念。能无疵乎,虽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但还要有正确的功理功法。
《道德经》第三章有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即用虚灵平静的心,使上身保持虚静,这样才能阴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使丹田稳固,气腾然,阴转为实。弱其志,即用意以弱为尚,气才能通畅。因人后天习惯,用意强烈使身体僵硬,先天的意志潜能就被掩盖,无法发挥用意要弱。强其骨,即用神不可强,以弱收敛入骨,方能固守成刚。故虚其心,神能静;实其腹,意气浓;弱其志,行气畅,强其骨,内坚刚,行拳韧。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术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点明太极生于无极。何为无极?无极者,将后天人为所产生的力量松净,本牟习惯卸掉,回归至人生初始,像婴儿那样,方称无极。但无极又要靠阴阳才能求得。阴阳,这里指先天阴阳,即神与意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神守于脑,注于祖窍,贯于骨骼,清静至虚,即虚灵顶劲。动指行功;分是意念与大脑分离,再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为静合,即气沉丹田。神意互恋,至明至活。能练就这些理论的要求,然后再去懂劲。
练功者还得了解何为太极,太极在人体的功能与组成如何。太极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对立,四个方面组成。二者四个方面还要各归其位组成一整体,它们分别是元神(后天只能称“神”);元气(后天只能称“意念”)内劲(后天元,只有“力”);无极的身体(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体)。这四个方面各归其位;元神归骨。称收敛入骨。元气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内气由元气推运。再运行无极身体运动,太极始动。无极身体为阳,内劲为阴,元神为阳中阴,元气为阴中阳。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能阴阳相济。
太极拳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人体具体代表什么,以及如何去练呢?
元神:阳中阴。神是气之领导,气是内劲之生母,无神领导,气无所依,必致散漫。内劲无生母,必至力竭身疲。用神气而使为拳者,亦取其神气能充塞通身。神非镇静不能清,敛入骨骸固成刚。用神以弱至虚,清静固守,方能成元神。元神敛入骨骸,固守成刚,即内刚;无极在外,至柔则活,乃外柔。这样用劲,方能外柔内刚,内外刚柔才能相济。元神在上,藏神府,清静至虚,出灵感,则神明;用拳不明,盲拳也。
元气:阴中阳。意是内劲之生母,用意以弱为强,恐用力而意散漫、轻浮。意聚神凝,意离于神,归沉丹田,由丹田发于通身至四肢,方称元气。
无极体:身体代表阳。初生婴儿有良好习柔软的身躯,手舞足蹈四肢活动知觉之能。随着岁月增长,私欲强烈膨胀,久而久之,渐渐失去运动知觉成为习惯。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力量,逐渐增强,过度活动就会感觉疲劳,用力过大过久,部位僵硬酸痛。这些人为强烈的意念,使原来良好柔软、灵活健康的身躯,落下千疮百孔和病痛与笨拙的身体。要想还我固有,《固有分明法》说:“非乃武元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源。”要还我固有,就得正确运动。正确运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与功法,否则只是体育运动。正如《太极拳论》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要求得无极,必先求知觉运动于身,有知觉方知身体是僵硬;这些僵硬来源于意念强烈与活动用力。要使身体回归无极,就得“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练功所难者,是自已本能习惯自已不知道。知觉是习太极拳的初步要求。何为知觉?例:甩呼拉圈主要就是知觉。玩者首先得专心,感觉身体力量速度与呼啦圈的力量速度保持同步。身体感觉呼啦圈转动的部位,然后意念还要不先不后甩动身体,由身体带动呼啦圈。这最方要的就是身体要有知觉。但玩呼啦圈的知觉只是局部的,是意念、力量、知觉与局部的结合,停后即无。无极拳要求意念、无极体、知觉整体,并养成习惯,时刻都能保持“气直养而无害”。
内劲:指人体潜能。是通过意念与无极身体中求来的知觉。要想求得内劲,必须神静,意要有沉于丹田,行于身体的知觉,即是意念推动身体运行过程的知觉。卸净全身所有后天力与习惯的干扰,这样,意与知觉才能通畅。《太极拳论》说:“越柔软然后越坚刚”,指的就是身体肌肉不产生收缩力量,放松才能柔软,然后神敛入骨,固守成坚刚。内劲特点是外柔内刚,这样才能刚柔相济。《太极拳论》一再强调“在意不在力”,只有克服了后天一切的人为,先天潜能——内劲才会被挖掘出来。有了柔软的无极身体,爆发的内劲才会像挥舞的皮鞭,弹抖柔韧清脆,无有一丝僵硬。要像皮鞭那样柔韧,就一定得有婴儿那样柔韧的身体。意念求内劲只能软弱中求,不可用意强烈。有了内劲知觉,保持内劲、练意,不可练内劲。如果用意练内劲,久之内劲即僵硬。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明确指出,太极拳是练意,自然归神。“不在气”的“气”是指内劲。故练意不练神;求劲不练劲;崇尚内劲者,不能有拙力。
练太极拳者,为什么总觉得玄而有玄?盖练功出现的知觉,是人生前所未有的,常人实难理解它的奥妙。譬如只有上过太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太空的奥妙一样。只有悟透太极拳的拳理功法,一步步追求,潜能不断被挖掘,自己才能有层层感觉,常人绝无感受。
太极拳是柔弱、柔韧、飘逸的意念运动,绝非一般概念的武术运动,所以古代文人也能练就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我想,他们是不会去做打沙袋、举石担等笨拙的体力运动吧!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道德经》中所主张的“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太极拳主张的“柔”与“慢”,两者有着极深的渊源。
《道德经》与太极拳之“柔”
太极拳作为一种技击拳术,它最本质的特色是“以柔克刚”,这一点更是与《道德经》中老子所持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一致。
“守柔”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的最主要的观点之一。老子认为,“柔”的事物往往最具生命力、最有潜力,比如万物在初生的时候都是一种柔弱的状态,但是却蕴涵了巨大的生命能力,拥有无穷的爆发潜力,是最富生机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老子从人类和草木身上归纳出一条原理:成长的事物是柔弱的,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就有强大的力量;接近死亡的事物都是坚强的,但因为它正在失去生命力,所以它也是脆弱的。基于这样的原理,老子又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第四十三章)。这种柔弱中蕴涵巨大能量的认识也正是太极拳克敌制胜的T-法门。太极拳注重柔的运用,练习时始终要轻松柔和,不能有僵硬的力道,要在一种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状态下,进入一种空灵柔顺的境界。太极拳谱规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作为刚柔并济的拳术,要达到那种非柔非刚、既柔且刚的境地,首先就要“有心之柔软”,只有心里宁静了才能将精神力量贯注全身,既而将身心之意念与力道发于掌指。由此可见,“柔”字诀可谓是太极拳的根本宗旨。、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柔弱胜刚强”在太极拳中也体现得十分充分。太极拳柔,但并非纯粹的“柔”,还包含了刚劲与巧劲在里面。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要做到以柔弱之势胜刚强之姿,其中有两个字可供参详,一谓“黏”,一谓“化”。
“黏”,即双方交手之时,以手相黏,在屈伸进退、你来我往之间,既不放也不使强力,是要黏着对方不放,顺着对方使力的方向而运动,与对方之势保持一致,运用太极的圆形轨迹做运动,以此使对方的力道无法使出。这种“黏”的方式,是太极拳使力贵柔的体现,是在太极拳练习者动作舒展且柔软之后方能达到的效果。在拳来掌往之间,如跗骨之蛆,让人无从摆脱,无法使力,以此来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化”,是化去的意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论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这里的“走”即是“化”的意思,在“黏”的基础上加之以“化”,将对方的力道引导、转移,即可以将对方之力化于无形。太极拳是一种力道圆柔的拳术,运力之道在于柔劲,而力道运行的轨迹则是“圆”。遇到刚直之力时,以“柔”之力“黏”之,再以“圆柔”之力加以引导,如此一来,对方之力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化于无形。太极高手之中,曾有将鸟雀置于掌中而鸟雀不能飞翔者,这并非危言耸听,只不过是高手纯熟的力道能将“化”字诀运用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将鸟雀助飞时的蹬脚之力化去,包含了一种巧劲于其中,将太极圆柔之力善加发挥的结果。“化”的力量运用到了纯熟之境时,不但能化去对方之力,还可借力打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黏”与“化”,是太极拳中以柔克刚所使用的技巧。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做到《道德经》中所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这种如同无欲的婴儿一般的状态,是一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柔,是将刚蕴涵于其中的柔,是一种从心所欲、收放自如的状态。
《道德经》与太极拳之“慢”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又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这里所言之“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之“母”,是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发展依存的规律,是一种根本。而这种自然之道讲求的是一种遵循本源、循序渐进、无急功近利思想的过程。
这样来看,太极拳的另一特点——“慢”——就显得非常必需了。太极拳的练习讲究“自然之法”,讲究一种过程的体悟和感受,不可操之过急,要以平静柔和的心态来勤加练习,只有这样方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特点显示于外就是“慢”。“慢”,能使气息流遍全身,能使身心与周遭的环境合为一体,在心神合一的状态下练就太极的内功修为,成就太极拳内外双修。究其“慢”的原理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练习太极拳必须从“慢”开始
太极拳讲究的是一种阴柔与虚灵的力,练习的时候要注重身体各部位的扭转与调动,并且在运力时要使精神统一,注意力集中,让全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能充分协调,以此达到力量与精神的统一。这样的境界在初学者看来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必须从“慢”入手,只有将速度放慢,才能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在运力之时体会太极圆柔之力的奥妙之处,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特别是在与人交手时,看似缓慢的推送恰恰是在掌握了对方力道的来势与去处之后最行之有效的防御与进攻之术。当力量与精神集中到一起时,“黏”与“化”的巧力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就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2.太极拳是一种注重气息练习的内家拳
“一开一合,足称拳术之妙”,“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显忽藏”。所谓“开”与“合”,即是“吸”与“呼”。只有将呼吸的频率调节到与身体的动作相一致,才能将全身上下的肌肉协调调动,方能发挥太极拳看似缓慢实则灵活的劲道。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多数长寿的人的呼吸都是缓慢而又绵长的,这与太极拳的呼吸之法不谋而合。太极拳讲究炼气,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使气息达到既绵细又悠长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而要做到这样的程度,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慢入手勤加练习、善于体悟的结果。
3.太极拳之“慢”包含了另一种层面的“快”
作为一种技击之术,太极拳必定要有武术的基本特点,要能取胜于人。所以太极拳的“慢”就不可能是一种消极和纯粹的缓慢,其实也是有“快”的因素在里面,只是这种“快”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快”,而是一种相对的“快”。如拳经上所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这种“快”是建立在太极拳“慢”的基本特色上的。太极拳的慢主要是要让运拳之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无上统一的境界,而在与人过招之时,这样的境界必能掌握先机,一击即中,所以这里的“慢”实则是暗含了一种抢占先机的“快”在里面。这种“快”隐含在“慢”之中,同时也依赖于“慢”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说太极拳的“慢”是包含了另一种意义的“快”在里面,至于何时需快、何时要慢,就全看习者的修为与判断了。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奇葩,研习太极拳并将之发扬光大是将我国传统技艺与经典传承下来的不可或缺的一步。要将其发扬光大必须要将它研究透彻,所以对于太极拳理论来源的研究也是必需的。太极拳理论与《道德经》联系紧密,要真正领悟太极拳的精髓和它内在的精神价值就需要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寻真正能体会太极妙着的途径。《道德经》可谓是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而太极拳则是《道德经》在武术方面的成果。两者息息相关,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
道德经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又云: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又云: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讲大,一是可以拓展常人视野,形成正确世界观、宇宙观。假如没有任何提醒,人们自然而然觉得的大,恐怕就是五官所及的范围,稍微理智一点,就知道这个大太渺小了。
特别是对练太极者来说,你的"大"越小,你所调动的能量就越少。而实际上,很多人只关注自己这个小我,对外面的大全然不理会。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你所看到的教拳视频,几乎都在小我上纠缠。只是很少有人去想老是练小我,有啥问题?太极拳是练境界的,拳的水平表现在格局上。就算用尽小我的所有能量又能有多大?题外话,你看病毒何其小,可它的力量布满全球,无人不怕。不是它自身多高级,它仅是蛋白质分子,连生命都算不上,而是它巧借人传播,人到哪它就到哪。
若只是哲学地讲大,很空,很玄,也没什么实际作用。特别是练太极者,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而老子讲大,第二个意义就在这里。
我多次提醒,意是万物皆有的信息,也可以说,拳里说的意就是老子说的道,因为二者都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经科普之后,人们都有这些常识了,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东西太多了,不是不存在,而是人的能力有限,或者说受认识所限。老子就很具体的一一列举现象,帮助人们澄清认识,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大音希声,希声就是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可是老子说,转变认识吧,不是没听到,而是听到了大音。
大象无形,无形就是眼睛啥也没看见,可是老子说,转变认识吧,不是看不见,而是看到了大象。
练拳者心里可能说,好吧,我转变认识了,可是对我练拳有啥帮助呢?我告诉你,声、象,就是意,你听到了大音、看到了大象,就是无中生有了,就是意练成了。用意,就用这个大音、大象。
把大成若缺、大器免成(不是晚成)交换一下更好理解,大成免成,大器若缺。太极达到了神明境界,就是成大器了,可是成大器之后该是啥样呢?大成免成,真正的大成是不追求成,大器若缺,真正的大器是看不全的。
论拳离不开一个“松”字,松沉、松净、松空、松透、松无……都是轻中求、灵中悟、圆中玩、圈中耍、故太极拳是一门松的艺术。能放松身心、放飞心情、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即放的下丢的开身心中的一切,那外界天地间的精华与灵气才能被吸收进来,人体与天体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跨界链接”,“太极云”平台中的所有信息就会被吸收进来,“太极黑匣子”里的密码就会随着功夫的进展顺其自然地按照“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的被一层一层的打开,被一层一层的解密。
宇宙有多大,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信息量就有多大。像太极图描述的一样,大无际,小无内,外拓内求皆无穷尽也。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如《道德经》老子在第三章所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因为太极拳是真正的“道德情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王内圣”之“全术”。故,有百科全书之大全之称。“大”到极致就是“太”,“拳”到极致即是“全”,“全”到极致就是“权”。所以太极者,实则权衡之智慧、修炼与运用也——玩耍权衡自己身心健康生存之法术也。
《道德经》实乃太极之“祖经”也,是一门真正的“为人处世”修行之宝典,故太极拳也叫哲学拳。至今广泛流传,迷人而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以武演道”、愉悦身心,更在于它“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内涵,故,也叫文化拳、文人拳。像一本永远阅读不完,品味不尽的传说。更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用身心灵肉阅读的中华文明精神巨著,成为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的灵丹妙术,甚至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的“和武器”。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的缺陷。故太极拳也叫“先天拳”,是一门让时光逆转、“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不老春的修行之术。“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理论深藏在手脚的一举一动间。修炼者只有在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学习中慢慢体悟和发现。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的最终命运与自然万物——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共用体。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真水无香、上善若水、深水静流,居高临下而不
争,水滴石穿、水激石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总之柔情似水才能情深如海,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正因如此,太极拳才有“打死不后退”、“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经典拳论。这都是因水的性格、品德启迪出来的渺小而伟大含而不漏的太极内家功夫之意蕴所在。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它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它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它就成方形;容器是圆,它就成圆形。这不正是太极拳“不丢不顶,不低不抗,舍己从人”的智慧所在吗?
在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功到自然成太极修炼的整个过程中,老子早已为我们做出了“道德风范”——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只是个道家的得道者。平素我们常讲的“一切都做到家了”,这个“到家”就是修道修到了本真、本位、本色。“做到”就成了“得到”,“得到”就成了“德道”,故《道德经》是“道经”与“德经”两部经合而为一。又因“反者,道之动”的太极独特的修为方式,赵堡太极拳先祖有言“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德艺双馨。正如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王柏清在《太极秘术》序言中所言“徳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太极拳就是用后天体能的修炼方式,让你找回先天本能。让一切违背自然规律即背道而驰的行为举止回归到合乎宛如天体星球运行的“本位”,真正形成一个人体小宇宙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用道德规范起来——“各得其所,各行其道,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再将人体与天体通过“以武演道”的方式跨界链接,挖掘出无穷尽的人类自身潜在的能量。因此,太极拳玩耍不是在修炼人的体力,而是在吸收和储蓄宇宙万物的能量,宛如“核反应堆”般进行“聚合”与“裂变”。如同自身拥有了强大“和武器”的保护,从而达到自我身心的“长治久安”。使自己能够“明哲保身”、“独善其身”,而又与万物和谐。在“相对独立,绝对整体”的凡尘俗世之中,与世无争、超凡脱俗、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让身心完全属于自我,置身于用自身智慧营造出来的太极天地之中。
实际上太极拳只要明了理,上了正道,以游戏人生的姿态,像儿童般天真无邪的玩耍,久而久之、坚持不懈、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一个知道、明道之得道者。
让身心重新找到人类固有的人生境界——“真、善、美”之中——也就是圣人的治理方法:即“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也就是无为而治、大道至简、无欲则刚之境界。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