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拳即道”《张三丰承留》探释

#太极心法#妙之门2021-10-26

《张三丰承留》探释【提要】《张三丰承留》出自太极拳著作《杨氏老谱》,其文措词古朴,寓意深奥,不可能是杨露禅父子的作品。...
《张三丰承留》探释
【提要】
《张三丰承留》出自太极拳著作《杨氏老谱》,其文措词古朴,寓意深奥,不可能是杨露禅父子的作品。此文的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核心观念,涉及到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在武术抄本中珍藏这样一篇诗文,反映出十三势拳“拳即道”的锻炼宗旨。
【原文】
天地即乾坤1,伏羲为人祖2;画卦道有名3,尧舜十六母4;
微危允厥中5,精一及孔孟6;神化性命功7,七二乃文武8;
授之至子来9,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10;
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11;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
三教12无两家,统言皆太极13;浩然塞而冲14,方正15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 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16焉,愿至戍毕字17。
【校勘】
“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词义资料】
1天地即乾坤——“乾”与“坤”都是八卦的卦名。《易传·说卦》说:“乾,天也”,就是说“乾”为天之代称。《易传·说卦》又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就是说“坤”为地之代称。“乾坤”往往就是世界的意思。“天地即乾坤”,意思就是以下所论说的是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理。
2伏羲为人祖——伏羲,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三皇的第一位,他首先教民众百姓渔猎以谋生存等,被尊称为人的首位始祖。
3画卦道有名——古代传说中,画八卦始于伏羲。“道”有多种概念,如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指事理规律、道德等。《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对于宇宙的发生演化“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对“道”也就是宇宙发生演化加以描述。《老子》第一章则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据此,道家典籍认为“无名”就是“无极”;而“有名”、“一”和“二”都是“太极”;“一”是指阴阳未分的太极,“二”则是指阴阳已分的太极。本句的“道”和“有名”指的就是宇宙,是复指。“画卦道有名”之意就是伏羲所画的卦反映了太极也就是从“一”至“二”的“有名”这个道。
4尧舜十六母——“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五帝”中的两帝。如《易传·系辞下》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本句的“尧舜”与上句的“伏羲”意思就是古代的人文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十六”指“十六字心传”,即《古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宋儒视这十六字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亦借指传家宝。“母”的意思是根本,本源,如《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尧舜十六母”之意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十六字是代代传承的为人根本原则。
5微危允厥中——“微危允厥中”与下句的“精一”,都是对《古尚书·大禹谟》中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简称。这十六字中的“允” 之意为诚信、公平等,“厥”为代词,意为“其”;《论语·尧曰》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意为要真诚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宋·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对这十六字的解释是:“人心”生于形气之私,和各种物欲相联系,是危险的;“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即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微妙”即美好的;“惟精”的意思是“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惟一”的意思是“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朱熹认为这样才能使“危者安,微者著”。从养生角度引申理解这十六字与朱熹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人的虑念等后天之意虽不可或缺,但对养生有妨碍危害,这就是“人心惟危”。人的无思无欲之先天元神真意十分有益于人的健身延年是很美好的,但潜于人精神深处而不显露,这就是“道心惟微”。所以要常清心寡欲,静心息虑地修养,开发培养真意,即“精”;这种修养要认真细致、始终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即“一”,这就是“惟精惟一”。只有十分诚信地这样做,才能使得危害变成安全,美好才能实现,这就是“允执厥中”。
6及孔孟——“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鲁国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以礼为仁执行的规范,政治上主张实副其名的“正名”,反对苛政。自汉以后两千余年,孔子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圣人”。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邹人﹙今山东省内﹚,孟子发展孔子“仁”的观念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孔子与孟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代称。上文中的“孔孟”就是指孔孟之道,也即儒家学说。“及”为溶化吸收之意,“及孔孟”是说尧舜十六字心法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并传承下来。
7神化性命功——“性命功”即性命双修功,是晚唐以来道教内丹功的纲要;“神化”是对道教内丹功的赞誉,其意为道教内丹功具有许多今人赞慕神往的功效;“神化性命功”之意为尧舜十六字心法也是道教内丹功修炼的纲要性重要法则。
8七二乃文武——“七二”即七十二,古人以“七十二”为阴阳五行的成数;“文武”即动与静、或偏动与偏静两类修炼法。“七二乃文武”反映道家的性命双修功有很多的形式,总的可以分为文与武两大类。
9授之至子来——句中之“至子”是古人对“至人”的尊称,是指思想、道德等修养高超的人,如《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家则称谓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如《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将古代道德高深的养生家分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对至人的崇尚仅次于真人。“之”指上句的“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是错序陈述,应该理解为“至子授之来”。意思是这一派系的文武功法都是那位“至子”的传授流传下来的。
10元善从复始——“元”有第一、开始、根本、基本等义;“善”指美好,包括健康,如《论衡·订鬼》:“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 “元善”即指人出生时健康的生命力。
11理令气形具——“理”指道家之“道”的具体内容;“气”指精神;“具”之义为完备,齐全。“理令气形具”意思是“理”能够使得人之精神与形体完善。
12三教——指道教、儒家和佛(释)教。
14塞而冲——“塞”之义为充满。如《孟子·公孙丘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冲”之义为强大、不可阻档,如唐·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诗:“不冲风雨即尘埃。”“塞而冲”意为充满了宇宙。
15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如《东观汉记·吴良传》:“(吴良)以清白方正称。”上文之“方正”指太极理念之正确无可置疑。
16水火既济——即阴阳相济,“水火既济”中的“水火”为阴阳的象征和征兆,“既”表示已经发生。
17愿至戍毕字——“毕”之意为完毕其事,如《荀子·尧问》:“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愿至戍毕字”之意为希望达到成功完成永葆长春的性命双修。
【语法修辞分析】
上文中有多句错序修辞,如“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为错序,应理解为“至子授之来,字著许宣平”。意为至子将其留传下来,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万载咏长春”为错序,应理解为“咏万载长春”。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为分承修辞,语中的“继往”和“开来”相承,“圣”和“学”相承,“永绵”和“常续”相承,应理为“圣学继往开来,永绵常续”。
“心兮诚真迹”,应理解为“心诚兮迹真”。
【今译】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天与地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乾坤,伏羲氏是人类最初的祖先。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伏羲氏画了卦,演释了太极之道,尧舜等三皇五帝承续这太极之道留下了“十六字心传”。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十六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孟之学一脉承传了这十六字精髓。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出神入化之性命双修功,七十二候分为文武两功,都体现了这十六字精髓。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这文武两功是古代一位至子传授而来的,这位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由这性命双修文武两功可知:延年益寿的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体中,要想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就要从最根本开始修炼。
“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修炼的最根本就是虚灵,虚灵能使德明,德明理也能明,而理能使人的精神和形体完善。
“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 由衷地信奉双修性命文武两功,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就能够实现;就能赞咏青春永葆万年。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在主张虚灵这一点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分为两家,三教有统一的理念语言,都是“虚灵能德明”之理。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虚灵能德明”之理是浩浩然充满了宇宙,是无可置疑正确的,是千万年不会衰败的。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虚灵能德明”之学问将继古人之往,开后人之来,永远绵绵不断地留传下去。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水火既济永葆青春的性命双修功,希望修炼者都能达到成功地完成。

【原文】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永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愿至戊毕字。

注:“授之至予来”一句的“予”字,一般误为“子”字。“万载永长春”一句的“永”字,一般误为“咏”字。“愿至戊毕字”一句的“戊”字,一般误为“戍”字。现根据文意和道家金丹基础知识校勘。

这篇《张三丰承留》出现在《杨氏老谱》中,似乎在暗合着道家的金丹文化,跟我国太极拳之见的某种必然联系。

不仅太极拳在跟道家的金丹文化结缘,形意拳也离不开金丹文化的指引。形意拳拳经说:“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这里的灵根、修道,都是源于道家的炼金丹思想,都在回归内家拳的根,那就是道家的金丹文化。

《张三丰承留》出现在《杨氏老谱》中,如果用道家金丹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并不偶然。

根据笔者的传承和多年的金丹文化研究,发现这篇《张三丰承留》,只是张三丰先生的金丹词赋的一种而已,类似于这样的丹诗歌诀,甚至比这篇《张三丰承留》更为深奥的歌诀,《张三丰先生全集》中收录的很多。

《张三丰承留》告诉我们,这是张三丰先生简述他的道学源流的一首诗。承是继承、传承的意思;留是保留、留存的意思。是在告诉我们,他的金丹文化传承在哪里。

所以,顺着这个标题的意思,通过研读发现,这首丹诗所讲解的丹理,并不深奥,而且,其中有几处明显的传抄的笔误,通过校勘后,文意变得更加清晰了。

首先,张三丰先生说:“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他是在用易理讲述丹理的,《易经》是用卦画,表达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的。《周易参同契》也的:“道之形象,真乙难图。”(这个真乙是多么的难以图画啊!),这个“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的道,被我们的祖先伏羲氏用卦画表达出来了,这是张三丰先生要跟我们解释的“画卦道有名”的文化源头,意思是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伏羲氏们,就是用诸于《易经》那样的图和符号,在给我们描绘这个至繁至简的世界。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充塞于整个宇宙世界的,唯一永恒不变的物,道家认为就是这个“真乙”。所以,古人认为,人心是真乙的载体,她的妙处在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张三丰先生告诉我们,这个“十六字真言”的传承,是源于尧舜时代的,只是后来被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发扬光大了。故曰:“精一及孔孟”。这几句都是张三丰先生讲述他的道学文化的传承的。

《张三丰承留》接着讲的是他的道家金丹的性命工夫的传承,是源自许宣平真人。许宣平这个历史人物,应该引起道家金丹文化研究者的重视,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张三丰先生的道学思想,当是一个了不起的高人。

《张三丰承留》有句金丹语言“七二乃文武”。这是用的纯道教的金丹语言,源于河洛文化。七是丙火,属阳火,二是丁火,属阴火。是炼金丹的文烹武炼进阳火、退阴符的意思。具体的含义,就是吕祖《黄鹤赋》说的“知雄而便宜守雌”的道理。

《悟真篇》说:“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张三丰先生说“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张三丰先生三教合一的金丹,在儒家来讲,是明善复初的“理性”,道家靠这个东西去延年,靠它去修命,故张三丰先生说:“理令气形具”,道家说气就是命,命就是气。张三丰先生通过对他的道家文化的传承的解释,得出了“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的结论。

所以,我国道家的金丹文化,到了张三丰时代,他对我国的金丹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儒家文化的融合,在张三丰先生的著述中,运用的精妙独到,他继承和发扬了陈抟一支的太极思想,更有可能依此完善了太极拳术。他希望这个传承,能够继往开来,造福人类。(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理解《张三丰承留》的“水火既济焉,愿至戊毕字”一句,是要一定的金丹文化知识的。道家的金丹是“全凭戊己成功”的。戊为阳土,己为阴土。道家金丹的炼己筑基,炼己要炼到无几的境界,要“水火既济真铅汞”,才是修命完成,张三丰先生祝愿我们能够努力的达到这一步,就是炼金丹的“戊己之功”,《悟真篇》把这部工夫称作“群阴剥尽丹成熟”,就是戊己之功完成。

通过分析《张三丰承留》,我们觉得道家金丹文化,才是我国拳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才是我国内家拳术的根。

因此,研究我国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对指导我国道家健康文化的发展,建立内家拳术的基础理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去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些有着大道基础的内家拳,去更好的修身养性,作用巨大。特别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凭借内家拳这样的有形大道文化,让世人去解读我国道家文化,振兴我国道教,传播东方文明,亦意义深远。

深度长文,若读请静心。

探究,尤其是涉及到宗教问题,其实很难得到一个让人人都满意的地步,因为宗教信仰与文化学术之间,存在了太多的“对立面”。但是往往涉及到某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却又必须结合来看。

张三丰祖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想要分析探究其作品,就必须从道教信仰和文化学术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或许才可以略窥端倪。

从丹道上来说,既有性命双修的理论,其实同时还存在着动功与静功的区别,如果论张三丰祖师的卓绝贡献来看,其实亦可分为这两个相互关联,却又有所区别的层面,即一个是太极拳动功的部分。一个是静功的内丹打坐部分。

如果再做切割的话,那么动功即太极拳可以说是延年益寿,健身练养的部分。而静功即太极丹道部分,则是追求长生和成仙部分。这两个部分由于同冠太极之名,在现在的发展之中,实际已经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其不可分割却不代表着其所有的理论和步骤可以完全的通用,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解读,反而使得一些存本,失去了本来该有的真意。

以静做动,以动做静,或许有可能并非想象之中那般有益处。在现实之中,《张三丰承留》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状况,但是真的如此吗?

此一段文,仅仅一百二十字,以诗歌的形式存留下来,但是并没有出现在《张三丰全集》之中,而这本书的作者李西月,则是清朝时候丹道西派的开创者,其书可以说几乎辑录了最全的张三丰丹道修行著作与理论。却唯独没有这一百二十字。

而这篇《张三丰承留》则是出自太极拳著作《杨氏老谱》,虽然其文措词古朴,寓意深奥,从名称看,也知道非杨露禅父子的作品,但是其仍旧被归纳在了动功之中,许久以来,似乎一直成为了动功太极拳中的要领。可是探究丹道文化的人士,却恐怕都觉得此一百二十字,或是静功法门。若如此,这《张三丰承留》是否成了太极丹道体系辑录中的缺失,又或者太极拳发展的“阻碍”,却又未可知了。

我们先看一下这篇诗句: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

然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一篇,究竟是属于太极丹道体系,还是太极拳的动功法门,或许可以一解疑惑。

首先,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说能使生命逆转长葆青春的延年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性命双修就是取用延年药的方法。

而我们看一下太极拳,其是运用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拳种,与其说接近于丹道,不若说更加接近于道教养生之道的导引术。

而内丹则是道教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将人体作为炼丹的炉子把精、气、神作为炼丹的药物,经过一定有序地炼养步骤。即传统的内丹功法是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和炼虚合道的过程,从而使人达到一种精、气、神、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

而这两种近似,却略有不同的内容,在文中却多有所见,故而引起两“派”所见之不同。

如“七二乃文武”一句。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七二之数。

此一段,正是太极拳者所言之理。

而“神化性命功”一句。

则是直指丹道修炼之中的性命双修功,这也是是晚唐以来道教内丹功的纲要。亦成为了修丹者认为其实静功法门的“论据”。

总而言之,确实各有所见,难以判别,但这时候,我们不妨转换思路,从太极丹道与太极拳相通的地方来探究。

都知道,在内丹中,黄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又有许多丹经称之为下丹田,而太极拳(内功)部分,同样注重这一部位。但是区别在于,内丹是为了神形合一、与道合真;太极内功则是要身形合一,发放自如。

这其中,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可以作为总摄理论,指导二者,丹道之中的养炼元精,合于元神之所就是在这里,而太极拳经亦有“抓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说法。这是二者相通的地方。

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太极内功之中,独以养炼此处为重,而后便是化为气劲,纳于其内。而丹道之中,虽然这里更接近于开始与结束,却不是唯一的重点。如河车之说,身体内运转河车,当以此处生出一气,延周身而行,所过者夹脊、天顶皆是重点。金液说也有还精补脑,方要下田所产元精元神结合之物还于泥丸处,才能化作金液,养炼身形。故而下田其重者,数分之一。

而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来,在太极丹道,和太极拳(含内外)上,实则是张三丰祖师的理论从而产生的一个分支。

自下丹田起,专注养炼,化为气劲,从而成为动功,即是普传于世,常人皆可修之的道教养生之术。而同样由下丹田起,先有筑基培元,继而养神行气,精气神相合,才是其静功丹道的根本,而这,却非人人皆可习之的理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筑基培元实则是张三丰祖师内丹学说的重要特点。而纵观其著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补亏,张三丰认为,只有先将精、气、神补足,才可以进行内丹修炼。他认为儿童纯真且精气神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内丹修炼;反之,如果精气神“三宝”不饱满,就过于急迫地进行修炼,这不但不能达到长生健体的目的,反而会走火入魔,甚至有生命危险。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可以思考,太极拳创造的目的究竟为何,其内练外展之术,其实不正是为了使修者补足这精气神三宝吗(筑基其实首重精,也就是下丹田)?若以此来看,所谓的显传,是不是又为了传播丹道而做的“准备”呢?

而还有另一个方面,其实就是炼己。这是内丹学中很重要的。而张三丰祖师也确实谈过“炼己只是养元神”。但是这又结合筑基来看,此又为修炼心神,毕竟炼己还有“炼性”的意思。而这恰好迎合了性命双修的丹道法门。

在这里,我们不禁可以思考,太极拳讲求的颐养性情是不是又是更为直接而浅显一些的炼性法门呢?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或许太极拳不一定要说成只是道教内丹术的配套动功。但是或许可以说是,为了普传大道,而让更多人入门以修习合道的养生之术!如果这样看,不论太极拳还是太极丹道,其实都是张三丰祖师寻求自己的大道,更寻求人人合道的崇高理念中的一部分了。

这时候,我们再看,或许张三丰承留所录于太极拳谱之中,反倒是一件好事了,毕竟其理论承接一脉,若于丹道之中,或许远不如太极拳这般显传,来以道济世了!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妙之门[Lv.10]

  • 关注
    18
  • 粉丝
    2380
  • 经验
    288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