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推手,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

#太极入门#妙之门2021-03-21

一、听彼己劲  推手中的意在人先、劲在人先、变在人先和得机得势等都是得益于“听劲”的。对劲力劲路信息的感知和认识...
一、听彼己劲  推手中的意在人先、劲在人先、变在人先和得机得势等都是得益于“听劲”的。对劲力劲路信息的感知和认识,辨知劲力劲路和动作变化的感觉称为“听劲”;换句话说:“听劲”是耳听、眼观及周身肌肤触觉,觉察和心灵、神经系统的感知。听劲的追求目标是及时听准,欲及时听准,先心静体松凝神。感知对方来劲大小、来劲速度、来劲方向、劲源何处等信息固然很重要,然而还要感知自己的接、化、发等劲是否及时跟上,这也是重要的。运用劲力是否有“中”的恰到好处,动作是否顺遂,姿势是否自然,如果有碍于推手以拳证道,那么则应及时调整。语出《孙子·谋攻篇》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同样适用指导太极拳的推手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粘是走都得一点点从细找劲听劲,不要轻易放过一点,尤其是转关处(比方说推变掤、捋变按的转换间就是转关)要严实。
二、以掤接劲 听到了对方来劲,下一步就是接劲,这是在推手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如果接得好,取得顺势,从容应付,有如接上拿好牵牛鼻子的这根绳子,牵牛就随意牵走了;但倘若接得不好,则陷于背势。与对方接触的手臂也好,对方推按我的胸部也好,等等,接劲是以掤劲接上对方来劲的。前辈说掤劲由脚起,可见要先练出松沉到脚底的功夫。手臂要有掤劲,胸部也要有掤劲,追求进阶周身有掤劲和处处能接劲的境界。接劲如接球,所以接劲不易硬接,而是要柔接顺接为好。林墨根老师传授的“根劲桩”就是以掤接劲的基本功之一。
三、沉转走化一边“遇力必沉”一边“逢沉必转”,这是推手中常用的化劲手段之一,体现了太极拳术中的虚实转换灵活变化。“遇力必沉”是在推手中以心法意识引导若遇对方来力就松沉应对,把对方来力顺着我松沉到脚底的劲路卸落地面;林墨根老师说的“迎接对方来劲时,意念想到脚上”,与“遇力必沉”有异曲同工之妙。“逢沉必转”是以心法意识引导用沉转手段来走化。只要对方的劲力接触到我的身体,腰胯应随其速度作左右水平旋转的圆化运动,手臂亦要顺对方之势之劲儿滚动,这样圆走化就能转移着力点和改变作用方向,使对方来劲落空,我安然保持平衡守中。然而需要体验一下的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与根劲,那么是想转不了,想滚而滚不动的。而转林墨根老师传授的“松腰转胯滚手”和二大爷老师传授的“上下滚顺”,就是沉转走化的基本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遇力必沉”也好,“逢沉必转”也好,都是讲究虚实转换的,倘若不分虚实,就会硬转硬滚出“双重”的拳病来了。不要把处于不丢不顶粘(比方说前弓推掤)着或黏(比方说后坐捋按)着对方手臂圆转的“滚手”练成硬滚的“拨手”拳病,也不要把后坐走化的松腰转胯练成硬转的“扭腰”拳病。其实不单是后坐捋化有滚手动作,前弓推变掤也有滚手动作,以滚手劲渗对方体内影响通过重心的中垂线
四、引空顺发“引空”有使人落空失重的意思,“顺发”有得机得势劲顺而发的意思。有些人摸到对方身上的硬点、滞点,认为这是较好机会,未及化劲或未等化劲完成就急不可待的发劲,殊不知得机不得势的发劲,混有相顶的拙力,是不够整不够脆的,那样发劲有碍于提高技术水平,也不利于健身养生;但并不是说怕相顶的拙力来临,顶劲发生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是正常的训练过程,我们追求尽量少用一点相顶的拙力而已,减去一分拙力,增加一分内功。如果得机又得势(对方落空失重或我顺人背就是得势)的发劲,劲顺而发就会够整够脆;这样发劲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也有利于健身养生。为了提高发劲的质量,要追求下肢沉弹、上肢软弹、上下意气贯通的有效支持,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练得顺势而出的功夫,初学者是急不来的。沉了弹不起,练的只是半截子腰腿功夫;软了弹不出,要么是懈软,要么只是半截子松功,还要明理得法修炼松!松!松!
五、没有功夫之技巧是空的太极拳名家陈照奎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附注;指内劲功力)。”我认为此言不虚。比方说:听劲有听劲的功夫,如果练不到及时感知对方劲力劲路和动作变化之准确信息的功夫,那就会处处受制于人,想以掤接劲接不了,想转胯滚臂化劲化不了,什么再好的技巧也使不上。体松有松沉和轻灵的功夫,这是个底层基础。接劲有接劲的功夫,化劲有化劲的功夫,发劲有发劲的功夫,如果练出相应功夫了,推手的技巧就好使

相关话题

#太极心得体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妙之门[Lv.10]

  • 关注
    18
  • 粉丝
    2381
  • 经验
    288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