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是知识,门内是智慧,外求为物,内修为心……
王安石《礼乐论》:“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准确地说,本无所谓内外,内外是一不是二。万法归一,万法皆空,有何内外可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和精神是一不是二,正如《心经》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量子物理学讲,一切物质都存在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物质细分到最后,看起来既像光波,又像粒子,是物质,又是非物质,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有时有,有时无,总之是不可捉摸。肉体和灵魂也是如此,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密不可分,一分人就死了。因此,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没有必要了,都无所谓对错。但这是从终极上说的。既然我们还没到极乐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分清内外还是必要的,因为看任何问题总得有个角度,做任何事也总得有个入手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过程和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内求,就是遇到问题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并通过改变自己来解决问题。
外求,就是遇到问题从外界寻找原因,并试图改变外在环境以解决问题。
说西方文化是外求的文化,是因为西方一向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此他们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他们为什么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呢?因为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说白了,就是欲望使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自然环境的日益破坏,人类的日益异化。显然,外求是很危险的,它已经导致了地球物种的迅速灭绝,还可能导致人类末日的加速到来。
说东方传统文化是内求文化,佛教可以证明。佛教认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也就是说宇宙的成、住、坏、空及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因念头而产生的。如果不起心不动念,就进入涅槃状态,就无所谓成坏住空和生老病死了。不要以为这是迷信说法,不要以为就你懂科学,听听爱因斯坦怎么说的: “宇宙中并非真实的有物质的存在,所有的物质实际上只是一种很大的场而已”。爱因斯坦还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既然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都说宇宙不是物质存在,那么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还有问题吗?显然佛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因为他早在三千年前就知道了事实真相。既然一切都是心想生的,我们还何必外求,从内心下手当然能解决一切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全都是讲内求的。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为中国从古到今的读书人指明了方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心正而身修”。如何心正?“意诚而心正”。如何意诚?“知至而意诚”。如何知至?“格物而知至”。什么是格物?格物就是节制对外界一切物质的欲望。原来这就是修身的起点!格物就是知止,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要有所不要。知止才能有所得!反之,人欲横流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因为最终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地去,握着拳头来,撒开手而去。“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知之至也”,也就是懂得了终极真理。这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内求!
《论语》:“子曰,吾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这就是内求的具体表现。我们也应该每天反省几次,自己尽到职责没有?是不是言而有信?有没有依教奉行?
《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一个内求的人,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所以,中国有“内圣外王”之学。你内心修成了圣人,才有资格称王。
“内圣外王”一词原本出自《庄子》,可见并非只有儒家讲内求,道家也讲内求。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清静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讲的是顺其自然,而不要强求。老子还主张“绝圣弃智”,“小国寡民”,“不出户知天下”,全都是内求的办法。据说中医源自道家,中医也讲内求。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是中医的灵魂。从根本上讲,中医不是讲吃草药、扎针灸、拔火罐这些东西的。中医是一种生命之道,而不是治病之术。所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当中医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治未病?就是要恬淡虚无,就是要精神内守。做到了这一点,自然百病不生,还用治吗?即使是真生了病,中医也讲“三分治,七分养”,因为“是药三分毒”。而且,中医强调“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你去找人治病,要碰到一个庸医,可能越治越坏;如果不找人治,而自己调养,就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给你治过了。现在我们知道调养很重要,那怎么调养呢?中医说,“养身不如养心”,“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所以,说来说去,还得回到中医的根本上来,就是要从心上着手。如何着手?还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到底,这就是佛家说的看破、放下。佛号称“大医王”。佛怎么治病?就是从心上着手,心病治好了,一切都好了。所以,中医跟佛道是完全相通的。
或曰,就个人修养来说,内求或许有道理,而对国家来说,内求的结果就是落后挨打,搞经济发展还是要外求。其实,世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对人适用的道理,对国家也适用,因为国家是人的集合体。日本什么资源也没有,但人家把企业内部的文化搞好,把每个产品做精做细,照样很先进很发达。毛泽东不搞与国际接轨,闭门造原子弹,照样让美国人胆寒。当今中国GDP上去了,似乎国力也强大了,照样当美国人的孙子。所以,落不落后、挨不挨打不取决于与国际接轨,而取决于是否修好内功。
同理,一个人是否受人尊重,并不取决于他的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大,而取决于他的修养和德行。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也不取决于他赚多少钱做多大的官,而取决于他内心是否平衡和满足。一个家庭是否和谐,也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套房子、车子和票子,而取决于家庭成员之间是否相亲相爱。
大家都在追求成功,可什么是成功?获得一堆财富和头衔就是成功吗?未必!如果内心有问题,这些东西可能都成为累赘。大家都在追求幸福,可什么是幸福?说到底,幸福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的内心感觉不到幸福,外在的任何东西都不能让你幸福。大家都在追求爱,可什么是爱?爱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它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任何东西也不能代替的……
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它拥有无量无边的宝藏,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它的慧眼。禅宗六祖慧能说:“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不是让我们去求神拜佛,而是让我们内求自性。说到底,内求就是求道,内求就是修行,内求就是证悟,内求就是成佛之道。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