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和功夫,太极拳的确需要从流俗里回归传统的

#太极心法#推荐妙之门2021-03-18

壹、前言现代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流变,但是随著转向养生和运动的一百年流变,现在精通上乘的内功内劲和技击功夫者举世难寻,这...

壹、前言

现代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流变,但是随著转向养生和运动的一百年流变,现在精通上乘的内功内劲和技击功夫者举世难寻,这不止太极拳如此,整个国术都存在这样的严重问题。

笔者希望通过探讨传统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和用法,让世人更多认知太极拳的本相。

再者因为现代人重视养生,所以笔者主张回归传统太极拳的道功气功,如果不回归道功气功,现代太极拳养生的境界和水平就无以提升,还会停留于太极操(拳)和运动(推手)结合的不高层次。

功夫唯有上了身才会懂得,修炼功夫到了什么境界程度,才能看得出相应层次的功夫的高妙,才能讲得开门见山。本文主要依据笔者的武功修为和师训实实在在谈功夫,说的都是直白的话,同时也希望抛砖引玉。深入讲太极拳上乘功夫和用法的。

贰、杨氏太极拳原本的上乘功夫

杨氏太极拳是杨露禅学自偏乡的陈氏太极拳,然后扬露禅到武林中心地区的京师游历,与各大拳种和一流大门派的代表人物有交往,学习反省精进使自己修炼到较高境界,然后开创了扬氏太极拳,这样才不同于陈氏太极拳而有高明独特之处。杨氏太极拳的真传必然首先在杨氏一门里传承,最后一位完整得杨门真功夫的是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幸而留有他的一个录影方便让人认知。这里把杨守中和当今的「太极少帅」傅清泉作一比较。

杨守中与傅清泉的拳功为何有不同呢?笔者择要而言。

傅清泉的拳功是以坐档转腰为主的。一般武者的拳功内劲裡,以腰为主宰,但是修之高深之后会进步,腰胯合一落在档功裡,以坐档转档为主,所以更强调档功,再因强调心静体松,所以比较沉缓。傅清泉就是这样的。但是傅清泉以转档转腰为主,又求中低拳架,如果坐档的拳架没炼到整体贯通脚根,就会由腿功来负担而足功不灵,所以傅清泉在静态(不移步)行拳时脚会移动,迁就整个拳架的行功,这一点是有问题的。

其实修之更高深了,坐档的拳架会进一步松沉,会完全贯通到脚根,脚根弹转启动整身拳架灵动。也就是说足功和档功是松沉的落点和弹转的两大劲源,这样的缠丝圈小且是全身整劲弹转出的,所以腿活足沉、上身微动,就使整个拳势灵动。也因为灵动,所以行拳沉而不快不慢,而不会比较沉缓。杨澄甫长子杨守中就是这样的,他与傅清泉的不同是:以脚根为启动,整个拳架整劲灵动,且因为灵动而不快不慢,快于傅清泉的沉缓。再者杨守中的脚根稳如泰山动如转轴,不可能有丝毫的移动,这与傅清泉是不同的。

杨守中的档功是松灵圆活的,可以发出弹转之劲的,而且档功好就会气沉「轴深」,脚根弹转和档弹转,这样开启整个拳架的缠丝劲,构成浑然一体的整劲,这样的整劲圈小动作小隐秘且威力大,傅清泉的档功达不到这个水平,足功更逊。

杨守中上身前突,且是中架的拳架,这其实是散手架。傅清泉行拳不是散手架。杨守中的拳架,上身微动,腿活,拳长而沉,运劲隐秘如龙蛇缓缓灵动,乃「长拳」技法之极品。傅清泉行拳的动作与杨守中相比,无弹转,缠丝外显,身动(绝非微动),腿不活,足功不是劲源更谈不上稳如泰山,他在步法静态时反而偶有浮而移动的问题。

杨守中与傅清泉的不同,是因为功夫境界有高低,也体现了太极拳的传统与现代有上下差异。

叁、太极拳功夫的演变和比较

太极拳流派较多,为了避免解析上乘功夫过于抽象,所以借助录影让人方便认知。这里主要使杨氏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作一比较,杨氏太极拳以杨守中为典范,陈氏太极拳就以杨文笏、冯志强和陈梦松为例,杨文笏是陈照奎的高徒,是唯一做陈氏的助教维持拳场的传人,从功夫上讲也是出类拔萃的。冯志强是陈发科的影响力最大的高徒。陈梦松得陈照丕之真传,实在他人之上。

内功内劲是传统国术之「法宝」,国术的各种上乘打法不仅因之而生,而且因此才能发挥出克敌制胜的威力,所以比较太极拳的功夫就要从「根本」上做比较才能得出精辟的认知。

扬氏太极拳要求松沉劲第一且含缠丝劲,松沉劲第一所以身法整沉,以丹田为中心整体旋转,(这与八卦拳等有相通之处),像杨守中的录影,以足功和档功为松沉的落点和弹转的两大劲源,缠丝圈小且是全身整劲弹转的,因为松沉劲第一所以有压地的反弹劲,这使这种整劲有「无为法」的隐秘特质,所以拳形表现就会上身微动,长拳动作如龙蛇但运劲隐秘让人难以察觉。陈氏太极拳是缠丝劲第一且含松沉劲的,松沉劲是次要的,所以反弹劲不如杨氏太极拳那么讲究。因为以缠丝劲为主(不以松沉的反弹劲为主),所以陈氏太极拳的拳意显露,运劲外显。比较一下杨守中和杨文笏、冯志强、陈梦松的录影,就不难看出这结论。也因为杨氏太极拳以松沉劲为第一,有整个拳架压地产生的反弹劲再加上缠丝劲,形成隐秘强大的弹簧劲,所以杨氏最推崇弹簧劲且远胜他者。

陈氏太极拳是缠丝劲第一,所以运劲上对比扬氏太极拳较外显,动作也大一些。这在拳术首要表现在「长拳」技法上,扬守中上身前突且微动,拳如长蛇,坐档腿活足沉。而陈氏太极拳不如杨氏拳长如蛇,也不如杨氏上身前突,运劲隐秘。再者杨氏以松沉劲为第一,因此腰胯合一落在档功裡,强调松、弹、灵、转。陈氏以缠丝劲为第一,因此以走腰为主,档胯次之,不强调足功和档功等的弹劲。陈氏是气感外显、缠丝分明,杨氏是气沉内敛、运劲隐秘。综合而言,扬氏太极拳的劲道是无为法的气沉隐秘,陈氏太极拳的劲道与杨氏相较是有为法的、外显的。

太极拳等内家拳是「以柔克刚」的。这「柔」源于道功气功使武者肉身筋化,此乃内劲之本。这「柔」又指内劲之「柔」,如上所述松沉劲、缠丝劲、档功、足功等皆是柔劲。这「柔」在战术用法上,则主要体现于柔劲的「四两拔千斤」克制迅猛打法和破敌之攻防,最后是刚劲(弹簧劲)的攻击和发放。

「柔」的心法是「松」,「松」的功夫愈深「柔」的功夫就愈高。「松」有多个境界,这里从低到高讲三个境界。

1、「松」去掉紧和硬。

2、修之高深了,「松」了就「沉」了,使得气沉压产生膨胀,或者说「松」了就会「微掤」。丹田也是微微松胀的。

3、修之更高深了,「松」了「沉」了就会使气合体合。具体而言就是先腰胯摺叠合为一气,最后境界更高了,全身摺叠合成一体。要全身摺叠还须先炼到体气开合与口鼻呼吸分开,体与气的开合不受器官呼吸的牵制。这样之后,「松功」再进一步,才能炼到全身一气的自然摺叠。到了这个程度,「弹簧劲」才算炼成了。在此境界上的丹田是微微内收的,通合全身的,通合整劲的。当体与气的开合不受器官呼吸的牵制时,就能使得体能耐力达到最佳,所以说内家拳高手的「黄金时期」是在四、五十岁,这与外力搏击完全不同。甚至于形意拳大家李存义七十岁时还可以一一击败众多挑战者。 

至于如「导引任督二脉」、「尾闾微收」等经络气脉和穴位上的讲究都是辅助功法,功到自然成。拳家与求道不同,求道以修心为主,讲究经络气脉和穴位之修炼,拳家以劲道为目的,以内劲的功法为主,经络和穴位之修炼只好居其次,只是辅助地位的。

总之道气功和松法高了,柔功就会更高了。「以柔克刚」其实也是武当和少林两大派上乘功夫的共同点。少林「镇山之宝」的「心意把」,也是以内修为本,也是「以柔克刚」的,上乘顶级的功夫总是殊途同归的。

这里对于「以柔克刚」作一解析,简略有五:

1、「柔」本源于「极虚」的道气功和松法等内功,然后产生肌肉的筋化和内劲,可以说是「极虚极实」产生「柔」。

2、极柔者因为是整劲整拳架的,所以极刚极重。

3、柔者产生极速的劲道。

4、以柔劲和长拳之法,可以克制迅猛打法和破敌攻守的拳架,这是用法上的「以柔克刚」。如:用柔劲的粘缠术破敌之快攻,破敌防守架式,能够粘缠则必极利于拿和打,太极拳散手的功夫打法由此尽出。

5、极「柔」者产生弹簧劲成为「克刚」的极器。杨氏太极拳可以说是松柔功法和「以柔克刚」、长拳战法上的集大成者。杨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太极拳,但是杨氏「成品」于武林中心的京师,相比偏乡(陈家沟)较有优势条件,是与各大拳种、各大门派交流学习精进后开创的,也可以说是陈氏太极拳的升级版,与陈氏有很大的不同。

以后太极拳又流变出若干拳派。1954年吴鑑泉长子与陈克夫比武,双方徒手参照拳击规则比赛,但是不客气的讲,没有长拳战法,没有粘缠之术等,所以说杨氏太极拳之后的太极拳流派是否有进步呢?还是退步呢?实在令人怀疑。当传统太极拳流变出现代太极拳时,养生和推手运动成为主题,这是当代的一个新领域了,不同于传统太极拳了。

肆、结语

今有人以现代搏击挑战「中华传统武术」(实乃非传统的「现代武术」),又有人质疑太极拳的养生水平。笔者因此认为有必要讲一讲传统太极拳的功夫和用法,而且传统太极拳在今天确有断根失真之忧。

道气功和内功内劲是传统国术的「法宝」,没有这个就没有各种上乘功夫和用法。何谓「气」呢?气功与内劲以及拳术有何关系呢?前面已经分别涉及到了,这里再总体讲一下。

「何谓气呢?当今对于气的认知有较多偏差之见。道功含有气功,气者本源于精神意念,生于丹田呼吸,成为一种能量。气感如水流动,如大、小周天之通,又如磁场开合,等等。

气也有内气与外气之分,气初行于体表,修之深也,气浸透体内。气有何用?对于养生而言,修心养气其妙无穷,身心俱受益。对于武者而言,气足则与肉身融合,久之深之,由体表深入体内,无处不在,配合拳术之修炼,终使肉身如筋,如此,筋劲或者说内劲成也。

炼气的历程是漫长的,气初聚成丹田一个『球』,久之修下去,整个肚腹聚气成一个『球』,再高深修下去,聚气全身成一个『球』。久之持续高深修下去,配合以拳术之修炼,肉体修进为筋强骨空,弹簧劲成也,这样身体就脱胎换骨了。

对于道气功和拳术的上乘境界可以总结成一言是:『心法即功法即拳法』。若至此境界,道气功和拳术才算合一。所以修炼内功内劲,首要就是炼气,使肉身脱胎换骨,但是居统领地位的不是气,而是心法统领气和内功内劲,这是『心法即功法即拳法』的深意」。

这样的上乘功夫的用法首先是长拳战法及其粘缠之术、弹簧劲法等,杨氏太极拳、八卦拳和少林的心意把,这三家是典型,虽然这三家的战法各有千秋。

这样的上乘功夫的养生是高明的修心修身的,养生健体的水平是极高的。而现代太极拳流行把形体上的「太极操(拳)」当成养生功的精华,这种养生水平总体来说是不高的。

太极拳的确需要从流俗里回归传统的本真|李明

相关话题

#太极心得体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妙之门[Lv.10]

  • 关注
    18
  • 粉丝
    2384
  • 经验
    289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