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功修炼中秘不外传的胎息练法,附胎息经

#参禅悟道#妙之门2024-04-17

道家的胎息概念源自《道德经》中的哲理,意指宇宙间万物的生命气息和活力流动。在道家哲学中,胎息象征着宇宙的生命力量和自然的...

道家的胎息概念源自《道德经》中的哲理,意指宇宙间万物的生命气息和活力流动。在道家哲学中,胎息象征着宇宙的生命力量和自然的运行规律。

内丹修炼中的胎息指的是通过内观、呼吸和身体锻炼来培养和激发身体内的生命能量。修炼者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如深层呼吸、冥想、气功练习等,逐渐调整身体和心灵的状态,以提升自身的能量和内在力量。这种修炼不仅有助于增强身体健康,还有助于提升意识和心灵境界。

胎息的形成状态,是鼻息不入不出,只有丹田中内气活动。有一股内气在小腹里,宛转悠扬地运动。后来发展到气充全身,各细毛孔里出入气息,形成了全体呼吸。这说明只要得到真口诀,练成真胎息,并不太难。

人身中有三个阴阳相交之处:第一个是双眼相交。左目属阳,右目属阴。使二目对视,就产生神光。神光照视气穴,就化阴生阳,如同天上的太阳,照射地上生长万物一样,没有它则万物不生。第二个是心肾相交。心神属阳中阴,肾气属阴中阳。使心肾相交,就产生精气,化生津液,灌溉五脏,功能就强。第三个是内气与天气相交。内气属阴中之阳,天气属阳中之阴。使二气相交,就产生内丹,化全身之阴,变为纯阳体,百疴不生,这三个相交,都是以真意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导阴阳交合。练胎息的产生,必须经过三个相交,生出内气,才能形成胎息状态。没有内气则胎息不生。

一、双眼相交练法:入坐之后,紧闭口唇,舌顶上腭,双目相交对视正中,鼻梁根处的外光,把心意定在双目中心。观光不可用意力,而是轻松自如地看,观到双目中心发胀,或觉模糊不清时,才是阴阳二气集中的景象。再闭目按眼眶周围转眼珠,把阴阳二气聚成圆形。左升右降转36周。为巩固阳气,再睁眼左降右升转24周,退化阴气。转完之后,闭目内视祖窍穴中圆形。内视5分钟,觉口中津液满足时,就用二目交集的光,照送津液,降入脐下气穴中,目光随着照视气穴,观穴中虚空境界。吸气时用意达到气穴,呼气任其自然,意念始终守在丹田中,做到一丝杂念不起。这样练功,经过3个月,才能感觉双目中心含有小气珠,就是神光产生。只觉有圆形,不显光明,只达到这种境界,练功人还必须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觉有阳物勃举时,是精气冲功的“产药”信号。练功人要辨别清浊采炼。没有一丝杂念的阳举,采炼出口水,咽入气穴封存运化,是炼丹的真清原料。在梦中和有杂念的阳举,采炼出的口水,咽入胃中,滋润五脏,补充体亏。无论什么样的阳举,都要采炼,但必须分清咽入地方。如果不加采炼,消耗于体外,则神光不易出现。采炼的方法:阳物虽举但仍疲软,是微阳(小药)过嫩,不宜采取。可用神光协同真意由阳物动处,引回气穴,照视穴中虚空境界。这种过程,要循环多次。微阳经过多次积累,就达到阳物举而挺胀,小药不老不嫩的阶段,这时应立即采取烹炼。用意将它由动处采回丹田,略停;然后吸气用意引导精气,从丹田直接运向尾阎,沿督脉上升到脑部稍停;呼气从脑下降到丹田,为一圆周,这样周而复始转动,不计其数。至觉阳物缩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变仰鼻开目引天上清气入口,咽送到气穴,这就是把精气采归到丹田中。我如是练功3年,命基已固,神光出现,祖窍穴中,经常含着小气珠。这是双目交媾,产生神光的景象。

二、心肾相交练法:每次静坐,把神光照视气穴,耳听于气穴,意守于气穴,调鼻息达到气穴,使外来精气与神光相交,绵绵密密,存于丹田,心无一毫杂念起动,入于混沌状态,忽然一动,元气显于丹田。这就是《入药镜》所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以醉。”经过后天鼻息引出先天元气来。元气出现,就是胎息的露象,在丹田中絪缊活泼,宛转悠扬,觉丹田火暖,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如痴如醉。元气大动时,用意向后一引,元气上升于脑,停止片晌,口中化生津液,元气随口水降入下丹田。从此感觉鼻息似有似无,只觉元气后升前降,上下往来,循环于虚无身中。这就是心肾相交的景象,也就是所谓“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谷神是空谷之神,就是双目中心有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肾中间的门户。元气在虚无的心肾门户中,一上一下,一往一来地盘旋,才能使元神在此成立真胎息的根基。

三、内气与天气相交练法:通过心肾相交而至心肾之门的内气旋转,使鼻息练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转化为内呼吸,返回人之未生在胞胎内的呼吸状态。每天每次练功,以胎息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玄妙呼吸中,一心不动,不许向身外游思,自然外感内应,觉元气流于一身内外了。功夫到此,已得到天人合一之机了。在此境界中,口中来的金液吞咽之时,必须先提摄会阴穴之气,沿后背上升于脑,急开目引天光入脑,凝视内外气;聚会片刻,会同口液,意送到中田;存守一会儿,再转左升右降进阳36周,左降右升退阴24周,是卯酉周天。如是练功,元气一现,浩大至刚,充满全身,只觉清净恬淡,身在气中,元神之光,悬于祖窍之上,照耀全身。这就练到中级胎息了。达到高度的内外气相交,古人叫做“乾坤交媾”。因摄会阴之气,从坤腹而来,吸乾天之气,会合脑中,所以叫乾坤相交。

四、高级胎息练法:入坐之后,把神光照视中田,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用这样的心意,锻炼神气交媾,总得2年之久,练到没有一毫杂念起动,脉博不觉跳动,胎息停止运动,定于虚空,只觉有神光,在祖窍间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状态。静极生动,忽觉全身元气向中田聚敛,现出一团真气,涵在绛宫。从此在行住坐卧中,时刻不守而自守地存着守中抱一功夫。这一团气,就是绛宫之气,包住元神,天天感觉浑浑沦沦,如在母腹怀胎一样,随方就圆,温养于中。在此功境中,有一天夜间,入坐练功,祖窍穴内出现跳动,不一会儿,遍体全身跳动,如炒豆粒一样,爆炸不绝,在身上闹成一堆。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视中田,转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这样功境,可连续两夜,才停止不动。又在静定之中,忽见一轮明月,现于目前,即用神光视之;不一会儿,又有日光发现,与月光合在一块;急用真意神光,凝聚收敛,用鼻一吸,会同口液,送入中田;就觉有一团气,后升前降,归入中田,急行卯酉周天一遍,封炉收之。这种景象不是经常可见的。

在初级到中级胎息阶段,口液产生的功能,特别旺盛,淋淋如雨,咽不绝口,甘甜香味,美快无比。我就经常转卯酉周天,采收炉中。八触在功外常有反应。眼角出粘液,鼻孔流浊涕,腿脚如火烧,搔痒难忍,走路不爽。这些情况持续数年之久,都是入坐时消失,出坐后出现,证明这是阳盛就剪灭,阴盛就显露的现象,并非偏差。

附:《胎息经》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气。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动不摇,不忧不惧,不思不想,如婴孩之处母腹。息字是指粗气绝灭,外气不行,气既不行,自然百脉冲和,一片光明。气犹水也,神犹月也,月动由于水漾,神摇由于气牵。水澄则月明,气定则神慧,神气相抱,达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朱子《调息铭》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吸,如百虫蛰。春鱼得气而动,其动极微,寒虫含气而蛰,其蛰无朕。调息者,须似绵绵密密,幽幽微微,呼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出,吸则百骸万窍,气随以入”。《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举凡生物,莫不有气,而命即寓于气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觉、运动者,莫非气之运用也。无气则不能动,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灵,灵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无神以主,则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气与神也。惟是此气与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铸,《阴符经》所谓天地万物之盗,及古哲云,天与之,天复取之,失其气,气尽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此乃本经最要之诀。盖虚无者,即是致虚守静,更立玄牝之法。虚者虚其心,无者无其身,虚其心则神自清,无其身则气自静,能清能静,神气自养矣。然此非一赋可几者,必朝斯夕斯,动静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须臾相离,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此言神之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主。神既为主,故神动即有气动,神不动,则气亦不动,如影之随形。经虽明言神气并举,阴阳两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阴阳合一,而固守虚无,即是致虚极,守静笃,又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神气合一而定,即是此节之旨。盖神行气行,气行精败,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气定,形随以泰,自然长生。

张三丰《道言浅说》曰:“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九,旋复降下绎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岂特无来无去,直须绝对待,离二边, 空三际,如如长住,住无所住方是。心不动则气不动,故继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气无出入,息灭尽定,心气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经》自始至终不离神、气二字,有神有气则相守,忘神志气则入虚,功夫由浅入深,而效验则步步不同。学者如能格守勿失,勤而行之,则柔气功之道尽在是矣。

就《胎息经注释》答读者问

张义尚

1982年第3期《气功》杂志载拙作《胎息经注释》一文,多年来不少人来信赞我注释,比之《云笼七签》中葛洪所论和王文禄、幻真诸前辈所注超胜,但经中有些语句,尤其入手二句还不无疑义,希望我能更进一步地解释。其次,认为《气功》所载非全豹,希望我能把原作全稿复印出来,分惠于同好。回答如下:

《胎息经》是我国古代气功文献中的精品。胎息二字,胎是圣胎,乃真神所结:息是真息;乃内外呼吸气停(真息无息)所成。只此二字,已明明指出神之与气,互相对待,互为其根。神属阴,喻之为汞;气属阳,喻之为铅,此是本身之阴阳。神是性。气是命,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是二是一,即是性命双修。故虚靖真君日:“神是性兮气是命”。曹文逸仙姑曰:“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是真息”。

经首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话是两句,事只一端。前句言神(胎即是神之喻),后句言气。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并且经中言神气之重要, 有“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句;言神气之互根,有“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句;言修习之方法,有“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和“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句。虚是虚其身,无是无其气;曰养则不是勉强造作,而是自然而然,两者相注如水乳交融。反反复复,都只是神气二字,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也。

总上可知:“胎”是比喻心神能安住不动,也就是出生定力。道家谓之为内丹或阴丹,须已摆脱了身外的呼吸和身内脏器功能,即一切气化之气的干扰方能形成。到了那个境界,是为“伏气”。就是自然地不觉有内外呼吸之痕迹,而唯一神独耀,故曰“胎从伏气中结”。在此圣胎凝结之同时,内外气息亦自归于寂灭,故曰“气从有胎中息”。古仙曰:“脉住气停胎始结”,陈泥丸祖师曰:“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息气归根,有一婴儿在下田,与我形貌亦如然。”皆可为证。

还有必须知道的,玉蟾仙翁曰:“昔日遇师真口决,只是凝神入气穴”。 气穴,一般都指为脐下之下丹田。实际上所谓气穴,我得真师指授,乃是在静定之中,真神与真气相依相抱而合一;换句话说,即是以气为穴而神凝之,所谓“神入气中, 如在深穴之内”者是也。善乎闵一得真人之言曰:“圆虚圆寂,圆清圆和,何内何外?何有何无?生生化化。一付如如,还返妙用,如斯如斯,成身内身,是名真吾”。此种高级层次功夫的行持,是不拘行住坐卧,只要能祛除一切杂念妄想,不思过去未来,惟用现前一念,将全身放松,与整个宇宙太空法界融为一体,则气自养。如是熏习既久。自见“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

总之,《胎息经》之所指示者,乃是直接从神气人手,一而不是在后天幻躯上去纠缠。这符合于老子“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之旨,亦符合于《谭子化书》“忘形以养气”之诀,故在古代气功中,乃是比较高级的层次,除了真正人元丹法乃依同类阴阳而修外,此则是本身阴阳亦通虚空阴阳之唯一可靠而无偏倚之大道,至简至易,至圣至神者也。

至于拙作《胎息经注释》之原稿,本名《胎息经笺疏》乃辑入了各门各派有关入门之语句作印证而成,将来如有必要,考虑修订单行。若就真实修持、真实受用而言,则正如白真人所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若就最高境界而言,则“举心便错,动念即乖”!总上所述,皆是葛藤,应早承领三百痛棒去!

《胎息经》辑注

仿佛居士陆锦川先生

《胎息经》文字精洁,全文仅八十三字,但论述精到,不落古来丹道窠臼。文中首论胎息,次述神气,倡导虚无无念、自然常住。颇合道家•太极门“虚无无为、自然而然”的修为本旨,同时所介绍的胎息法,可能也为太极门功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胎息,是道家调息的最高境界。此即庄子之所谓:凡夫呼吸在喉,至人呼吸在踵,盖其息深深,气气归根也。《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夫谷神者,道也,大道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灭,故曰不死。玄牝者,本来也,天地之先,有本乎无。天地为万有之先,而无则为天地之根,无有之道,绵绵不绝,用之不竭,与天地同其长久也。人之呼吸,根于天地,若肇其本,则为根无,故呼吸者,人之生生之假象也。故《老子》又云:“能婴儿乎?”婴儿之于母腹,脐呼脐吸,本无鼻息,故又名无息。此种呼吸,外形见之,浑如口鼻无气,内景测之,则是一气返却先天,潜入元息之境。故无需假口鼻以橐龠,鼓之以出,翕之以入,浑如无塞之瓶口,有出有入,内外气通;无出无入,内外一体。如若扪之则一无所得,而疑其无出入也。此息本来人人原会,个个本有,殆因后天之用,必藉后天之息,呼叫言唱,吹呴吞吐,无不因此气息为之。故人乃因此用而移体,久而转化成习,变而为后天口鼻之呼吸。至若先天之际,母腹之中,鼻口又焉能而有息为用?此即先天之息,道家谓之“胎息”,犹婴儿之在母胎也;又谓之“真息”,即以返本归真也。释氏则谓之“净息”,以六根无染,四大无碍,无所著故也。此种真息,凡人常有修为数十年犹不可得,慧能初生犊子,何能不为自通?其实,凡人之所能学,所能会者,皆本来之所具,本来之所能,本来之可也。如若无此成因,则纵然习之,亦总不能。故人之所能者,皆本来之有也。昔孔子有云:生而知之谓之上,学则亚之,而多闻博识,犹知之次也。

《胎息经》全文如下:

胎[指胎息之胎,即如胎之谓也]从伏[元之]气中结[成其能],[呼吸所需之]气[始能]从[伏气中所得之]有胎[之能]中息[呼吸]。[因为人依呼吸而生],气入身来为之生,[气不入身则神无所倚,而]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之道]者,可以[修得]长生,[其法即]固守虚无,以养神气。[人生神气相抱]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住。[若欲相住,只须]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此法]勤而行之,是真道[之正]路。

胎息者,如胎之息也。后进强以丹门之结胎解之,是忘却《胎息经》本非丹道派之经典,张冠李戴矣。

佛按:胎息经为虚无门之真道妙谛,言辞简赅,妙蕴无穷。始则入无有两仪之修,终则归虚无太极之果,假气臻神,借胎渡虚,无有相生,无为自然,但守虚无,入道必矣!故历来以此经为太极门之示理,询非偶然欤!

炼胎息重在神息定而心意宁,心定自然神宁,神宁自然气住,气住则胎息自生。此数语可为胎息指南。神气因心而乱,因意而定,因性而住。

《太极门秘承》云:脉住息停,入神而息,是为神息,神息者,不神不息也。佛按:凡息曰呼吸,神息曰不息,后世但知于闭息长气上用功,诚不知形之呼吸曰出入,神之呼吸曰不动也。

《丹鼎门》秘诀有谓:长生妙诀,神气相生。神凝气聚,气聚精生,精生气旺,气旺神盛,以神驭气,以气滋精,以精化气,以气养神,神气相抱,可以长生。

佛按:真元如气,何处觅见?

曰:但虚其中,则空室来风!

佛按:神气,性命之表也,无性命安有神气?无神气,性命亦化灭也。故曰:修以神气入手,以性命毕功。神气原本一体两用,但不以人为分之,则自然归一。故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地本太和,人物乃变乖!神不住,则气不定,挈其神,则了得一,万事毕也!气定神凝,本自一体,气有象而神无方,故挈神难而定气易也。今人多以意上用功,呼吸上用力,是犹隔靴而搔痒也。《太极门秘承》云:

凝神须忘神,调息应忘息,神息无出入,胎息许自得。

〖胎元妙道〗谓:元始上帝告太上曰:精虚则炎上,气虚则下走,阴阳各行于水火;金木不成于夫妇,是致下上之人,真气日衰,阴邪日戾,残其本寿,精神不全,乃沦为下鬼,惜哉!我今授汝胎元妙道,以外玄牝合内玄牝;以外真神补内真气,聚集天之万宝,养我胎之元精,使神生于胎,气恋于神,心君潜御,气息调匀,万神敬礼,群魔束形!还当先学定心,心定气住,气住神全,神全形固,绵绵若存而不息,用之不穷而见功,谷神不死,合我真宗。我愍世人,外为酒色之所贼,内为思虑之所萦,惟知贪图名利,消落精神;恋著粉尸,巧取娥眉,逐舛亡本,崩我灵基,使坎离之坏散,致魂魄之流离,儿女成列,形骸渐衰,为一棺之聚土;先天地之真机,良可悲乎!奉劝世人,先持小戒,以渐至大戒;先学息心,渐真入无为,然后因定生明,因明悟道,因道解脱。其上品之人,以粗易细,可成光明身,居于清净天,寿命无量;中等之人,可延年住世,补复胎元,不致夭伤;下品之人,远离情欲,淡薄名利,归向真风,顺行圣教,亦不致迷惑夭枉也。

佛按:胎元妙道,虽无具体习练之阶次口诀,然大旨纯正无上,均为至道圣言,询非秀才兵书类之语可望其项背!志道之士,幸究心焉!

婴儿落地,一声呼号,天气入鼻,息气乃通。病老将殁,一声呼嘎,天气出口,息气乃绝,生机遂灭,形坏而死矣。故一息者,吾人生死之大路头也。是以善保一息,天命悠归,入之者生,出之者死,养生修真之道,几近于此也!《道家•太极门》法言有谓:

启开一息之原者,内真之生气生也。绝闭此一息之原者,内真之生气绝也。是善养内真生气者生,耗竭内真生气则死。长存内真生气则寿也。内真生气者何?只在那息尽复起,息定复生中依稀求之,可得之矣。

佛按:一息之起,乃息息继之,生气遂而交泰,世人但知此为自然而然之事,不知此之所以然之理。若明契此理而披寻其所以之原,则生生之机,亦不难明矣。入定无息,不出不入,此真胎息之法也,然所云不是,即境乃知!

神是性兮气是命,千年相传到如今,只为一静天地复,何须万诀并千经!

《太极门》秘诀云:阳极极首,阴极极器,阳极寓阴神曰灵;阴极含阳神曰性;灵性交变曰神。神居心君王宫,中主后天,司命二极。二极者,灵极、性极也。

佛按:头为灵极,器为性极,心为神居,人生之智慧识念,皆由是而生也。

《太极门》秘承谓:无而生有,静极生动,无有相生,动静相因,此是法;迨应动静两忘,有无俱遣,非动而动,非有而有,此是道。

佛按:太极门之道,大道之道,动静有无,可赅乎天地万有之象,然有有无常,故当返之以归虚无,盖有中之有为暂有,无中之无为永无,无中之有为永有,有中之无为暂无也。惟当明透此理,方可言道!

佛按:形之入,松静不劳也;神之入,活融不缚也。但能常住于入,则道不远也。

佛按:穴本因气注而定位,故天无定星,人无定穴。气之长短,非关本元,真息之息,若婴之在胎,非关人为。神凝则气凝,气凝则现珠,现珠则光明见也。养生之道,妙在恒专!闭气忘情一句,为千古命修之要诀!然闭气之中,消息难忍,人之常情耳,若果能绝念忘情,入诸定中,妙致空明,自在不急,炼修之妙,盖尽于此也。《太极门》秘承云:性根命根,呼吸即根,有根有命,无根无生。我来脱根,白日飞升,它去脱根,天年无存。故曰: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此语玄机深远,悟达者,可为得法。我来脱根,即由我自主脱去呼吸之根;它去脱根,即肉体脱去呼吸之根。前者为成道,后者为死亡。

佛按:寻常呼吸不寻常,了断寻常便返阳;只为初生一息入,故教万物往来忙!

心气欲开,肾气欲闭。而凡人之为,心为欲牵,故常困而不开;肾为情牵,故常散而不收。此心肾之所以水火不交,情性不安也。若能心无所欲,肾无所欲,则心气常开,肾气常固,天地自然相朝,水火自然相交,神气自然交融也。道门之则,则以下阴藏性,内系乎肾;中阴藏神,内系乎心;上阳藏灵,内系乎脑,三而一归,合于性,故上行而证,见归灵性为之圣;而下行而行,见传性灵为之俗,前者逆而生仙,后者顺而生人,逆顺凡圣之机,由是而分焉!原夫养心莫善于寡欲,平息莫要于净神,欲淡神净,自然心息调和,神炁相抱,不知心之为心,息之为息,身之为身,我之为我也!道本自然,净人扰则自归,信乎!

一体之身,一火贯通,盖阳气之为用事也。夫意之可聚,则气之可聚;气之可聚,则火之所聚也。“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贼!”明于此理,聚火用火之道,殆大旨在握也。

“气以人为则劳”妙哉斯论!千古以下,养生之士多在此中折腾,不知心之所之,以形役之,正失其天然之本也。〖道宗秘承〗有谓:心息一体,乃能圆融。惟其圆融,乃能一体。

佛按:稽息之一字,从自[鼻]以心,盖谓鼻息与心相合,乃能为“息”。故凡真为息者,无不应与心气相合,不尔便落浮粗暴滑,浅滞断涩,难入正真。凡息之可入天和者,莫不当应于自然,其自然之息,不假欲为,尤是入诸忘情忘我之境者,其息尤能入真,还诸胎婴本来。然息上用功,终落后天。

故曰:自息入则法,自息出者道!

世人不识气精神,但若生心便悖真,莫道引行气乍顺,九宫三宅不还春!

《道家•太极门》秘承有谓:无道之道,乃为真道;无为之为,乃为真为;无一之一,乃为真一;凡守之守,是皆非守;凡一之一,是皆非一;明于无守非一,是即老子抱元守一之旨也!

佛按:惟守一,乃能抱元;能抱元,乃真守一!

抱元守一,肇自黄老,千古以下,真一不移。自《太平经》而下,守一之道,继传不缀。斯抱元守一者,殆修真玄珠密语中之入门启钥矣。对此,仿佛昔年曾有释说一节,尚可一读,转录兹次,聊供道而儒者一粲。

抱元守一者,由命入性之修即悟证法也。夫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人本为体,是怀融本体即谓之抱元矣。尝考人之本体,其为形神欤?形体之即,其惟精气神耶?夫精本气之精英,气原精之升华,精气相因,一若云水之相肇,抑亦阴阳化生之道也。阴可生阳,阳可生阴,阴阳造化,于斯呈象也。原人身有形精气之生变,惟赖乎无形神气之造化,而神气之壮旺,复藉乎精气之相资,此又阴阳互根之道也。故而神若外驰,则精气内耗;神若静守,则精气旺盛。无为而生,有为而灭,太极动静,阴阳至理,死生盛衰之道,皆系于此矣。道家深明此理,常使神与气合,气与神凝,浑然归一,肇乎一元,故乃精气相滋,神气两旺,本体不惫。古哲有云:神气相抱,可以长生,此非即抱元之谓欤!守者,不移矣;一者,无二也。神气凝住于一,便谓之守。夫一,肇始之初也。路之行,始之步,道之修,起于一。古哲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得一以真,德得一以净,法得一以明,人得一以圣!是守一则入道也,入真也,入静也。守一之法,见仁见智,盖始步固无定法,道一亦无定法矣。吁!身内身外,六识五体,形神百骸,著无不可,抑万法归宗,总属一意欤!一意归真,真心自见,真性悟证,三教一理。明于此,则守一之道,无余蕴矣。是之谓抱元守一,是之谓抱元守一之旨,然此亦不得已而已之假说,盖道本无言,权假于言,若以言为言,则不若无言矣!六识即眼观色、耳听声、鼻闻香、舌辨味、身觉触、意参法。六者守一,则皆可入静。此因一念可代百念,久之自然一念常住,百念不生,此即谓之真静。人禀不同,六识之功各有盛衰,故守一之法,亦因人而异,相反则难入于道,相合者便捷足先登。今人但以心感身触守下腹“丹田”为诀,不惟失诀,且以一法以统万人,殊失之胶柱。法而不效,岂可怨法否!

〖抱元守一的真义〗抱元守一,就是守一个本来的东西,你如果真能守到一个本来的东西,才能够守一。所以不管你守什么,即使在意根上以意守意,也是一样,都不是守一,而是守二。只有抱元才能守一,抱元和守一是一个意思。所谓抱元,就是返本,就是要回到意的前面。你能回到意的前面,连意根都没用,这才能够达到守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抱元守一。

相关话题

#道家养生功法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妙之门[Lv.10]

  • 关注
    18
  • 粉丝
    1218
  • 经验
    1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