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素之道”道家养生保气核心思想及方法秘诀

#参禅悟道#推荐善若水2023-12-19

道教养生方法是道教徒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养生方法体系。道教养生方法在历史上流派和类别甚多,但其行功方法,...

道教养生方法是道教徒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养生方法体系。道教养生方法在历史上流派和类别甚多,但其行功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气功,二是服食,三是房中,四是摄养。这四个方面构成道教养生方法的核心内容。

道教药饵服食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药物,来达到长生久驻的目的。

道教服食,包含养生和成仙两大内涵,照葛洪的看法,服食药物分草木之药和金石之药。草木之药的功效在于救亏缺,亦即治病补养,而金石之药的功效在于不死成仙。又照《抱朴子》和《博物志》所引《神农四经》的说法,服食的药饵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药令人身安命延,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救亏缺,意在补养元气、滋阴壮阳、调利五脏、和荣精血以及治病疗疾。所谓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早期道教的炼养之术,在实践中逐渐被道教养生家所抛弃。

道教养生家着重研究那些有明显补养功效的药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服食养生学。如《太玄宝典》论茯苓之制法服法: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轻便四肢。茯苓末之烂,研青松叶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绿色透为度,暴干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通神不老不饥,辟谷去五味。服之三百日,体生青毛,无寒暑。更加梨子,无暑,加浮萍,无寒矣。该书还指出:柏木仁可以秘精不泄,椒子可以通神明目,甘菊可以生精益髓,地黄可以荣血脉泽肢体。并皆有配方与服法。

道教饮食养生

俗语云: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在古代养生家看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是说,药物的作用只在攻邪,而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东垣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全在脾胃健旺,元气没有损耗,而达到这一点的根本就在于胃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补充进人体。

所以,人们必须不断地摄取营养以求健康长寿。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中国饮食养生术首先要求饮食的清淡。《黄帝内经》中就说过: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意思是那些长期以鱼肉荤腥为食者、贪图膏粱厚味者,足以在身上发出大疔疮来。他们生病就好像用空的容器接受东西一样十分容易。古代帝王多沉迷于山珍海味、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长寿者又有几人?倒是深山古刹修炼的道士、幽静村庄里勤奋的农夫多获高寿。古代养生家指出:人们嗜食肥美厚味,容易产生半身不遂、痿厥、气精喘逆、痈疮等疾病。孙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时春夏取凉过度,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所以,粗菜淡饮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养生食谱。古代养生家告诫人们,日常饮食安排主食宜用五谷杂粮,副食则以豆类、蔬菜、植物油为主。此外,饮食不仅要素,还要淡,滋味不要太过、太猛,喜食味道浓烈的食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于养生不利。清代养生家陆以恬从对人身体的好处和害处着眼,分析了各种食物的利弊,值得人们注意。他说:医家谓枣百益一损,梨百损一益,韭与茶亦然。余谓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参、苓、莲子、龙眼等,皆百益一损也;凡峻削之品,如槟榔、豆蔻仁、烟草、酒等,皆百损一益也;有益无损者惟五谷。

道家饮食养生还推崇食而有节。饮食不仅要清淡,而且要节制,暴饮暴食,对人体害莫大焉。金元时的李东垣深刻地指出:饮食自掊,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明代何良俊承继孙思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食后将思法,云:平旦点心讫,即自以手摩腹,出门庭缓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食饮不宜急行走,不宜大语唤远人、嗔喜、卧觉。食散后,随其所业,不宜劳心力。

道教饮食养生术还要求人们应该定时进餐,养成习惯,是十分有道理的。古人还十分强调烹调食物要得法,注意调和五味、阴阳、寒热等。古人将食物按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它们又都有着阴阳的属性,叫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掌握食物的这些性质,加以适当的调配,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因为它们对人体会产生各种影响,人们在烹调过程中若能做到阴阳相配,就不会或阴凝腻滞,或过于辛热燥烈。但究竟应该吃何种性质的食物,则需按自己的体质而定。中医常把人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健康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阴虚型体质的人,常出现手足心热、烦心、口干、便秘、舌质红等症状,故宜食性甘寒、甘凉或甘平之物,具体说来有:小米、小麦、大麦、玉米、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扁豆、白木耳、紫菜、豆腐。水果方面,可选择鸭梨、香蕉、柿子、大枣、青果、西瓜、莲子、百合、猕阳虚型体质的人,往往表露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便溏薄、脉沉细、身体白胖,故应食些益气助阳的食物,具体说来有: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蛋、虾等。而水果不能吃得太多,尤其是水分多的水果要少吃,但可食用鲜荔枝、杨梅、桃、樱桃、杏、葡萄、菠萝、石榴、椰子、桂圆、桔子、苹果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要忌食生冷及属寒性的食品。

阴阳两虚型体质的人有的以阴虚为主,兼见阳虚;有的人则以阳虚为主,兼见阴虚;还有的人会同时出现阴虚或阳虚的征候。这类体质的人宜选用奶制品、蛋类、肉类、骨髓等。水果、蔬菜合口味能吸收且无害的都可以食用。

中国饮食养生术还包括有丰富的食物疗法,许多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奇效。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云: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认为用药物治病,不如在起居饮食上加以调理,使病无从生,何须用药物?这种观点是极其正确的。中国古代的食疗强调按人体质的性质不同,进食相应的食物,一可补充营养,二能调整体内的阴阳,从而增强脾胃功能,既强身健体又可治病。这就需要人们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掌握食物的不同属性,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指导进食,就能获得养生的效果。

唐代道教饮食养生

酒,道教认为是五谷之华,味之至也《养性命延录》有养生祛病的功能,过饮,则能损性伤命。唐代道教戒律中告诫曰:学士及百姓子,不能饮酒失养性《要修科仪戒律钞》。学道之人,不可惑于酒恶《洞玄灵宝道学科仪》,是指修道之人不可耽酒、汹酒,以酒伤身,因酒败性。而在养性中,减酒节行,调和气性,服气时,每日空腹两盏酒,甚妙《太清调气经》。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盛行服食灵飞散、五石散;唐初又盛行温酒调服四扇散、青云子返童散、构杞散、地髓散等,都是借助酒力以助气、以发散药效、通达精血脉络。因此,道教养生中是提倡节制饮酒,并非绝对禁酒。

道教所饮酒类中,注重药酒的配制。《药酒序》曰: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慓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守引药势。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莫不采自仙方,备守药品,痾恙必涤,效验可凭。盛行唐代的有地黄酒、黄精酒,枸杞酒、菊花酒、菖蒲酒、松叶酒、松脂酒、柏叶酒,以及桃仁酒、杏仁酒、神仙乌麻酒、三石酒等,均具有轻身明目,延年益寿、补气血、壮筋骨等作用。

无酒不成俗,民间饮酒习俗,无不存在在民俗礼仪、宗教斋醮活动中。如新春佳节,必喝新春屠苏酒;端午节,人们倾洒雄黄酒;五月五日,男女老少均佩带符画,饮菖蒲酒;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兴饮菊花酒。酒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番精神慰籍。

药茶代饮

古人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中国最早的饮茶资料书藉《茶经》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时代就有了饮茶的习俗。这虽然不是史实,但据比较可靠的记载是前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即已提到了烹茶、武都买茶。茶’这个字,在唐陆羽《茶经》书中首次出现,《尔雅》:禾賈,苦茶,郭璞注日: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芬,蜀人名之苦茶。注中还谈到饮茶的方法是煮作羹饮。西晋杜育《荈赋》中提到饮茶,说沫沈华浮,说明西晋时饮用的有末茶,华(花)茶。

药茶,即以草药代茶饮用,或草药与茶共同制成饮剂食用,始出于山居道士所创。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隋唐时期,嵩山道士、王屋山隐居修道者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均自制松叶茶、柏叶茶、甘菊茶、杏仁茶、桃仁茶等代饮服用。道士们的制作方法也较简单。如甘菊茶,可明目清肝,治虚劳醒脑。制作:取黄花紫茎的菊花全草,洗浮、阴干、捣末即可。一般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又如薄荷茶,可祛邪气,通鼻塞头痛,去心烦燥等。罗摩叶茶,可除风治头痛。石楠芽茶,可补虚治风。槐芽茶,可治疗肠风下血、大便干燥,痔疮等症。

唐朝人讲究茶效,茶情、茶趣、茶品,《茶经》说:茶性寒,最宜饮用,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而道士们所创的品目繁多、治疗广泛的药茶,更有胜过茶茗的功效。

刘贞亮认为茶有十德:能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道门药茶更能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凝神志、恬心气、益寿延年。

食粥致神仙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宠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一一陆游道士山居,每日食粥,以为粥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浅。《梁溪漫志》我们从敦煌卷子中发现道教神仙粥一帖食方。方中仅以糯米、鲜姜、葱头三味烹煮,有开胃、提气、健脾的功效。其实道教食疗中又有胡麻粥,仅有胡麻、粳米二味,有乌须发、明目补肾的功能。另还有补益五劳七伤的人参粥、山药粥、构杞粥、肉苁蓉粥、还有可坚筋骨、益气力的苣胜粥、黄芪粥、石英粥;祛风除邪治头痛拘挛的冬麻子粥、薏苡仁粥、葛粉粥、葱豉粥、竹叶粥、侧柏叶粥。治久咳不已的梨粥、罗卜粥、杏仁粥等等,名目繁多,不可胜举。其中既有单味药粥,也有复方药粥;既有植物类药粥,也有动物类药粥。道士服食既可充饥度日,又可治疗疾病,同时也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唐道士提倡的药粥,正是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种高捷易行的食治方法。唐医药家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两部巨作中就列有食治专节,并记载了许多民间通行的方剂,如用谷皮糠粥防治脚气肿胀病;防风粥去四肢风痹症。道士月吾玄子张鼎《食疗本草》中也有茗粥、柿粥等诸方。道士方士们认为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以充肌时谓之食,用以疗病时谓之药,因此,米谷与药物配伍,同煮为粥,相须相使,既不同于单用药物祛邪治病,又不同于纯服米谷扶正调理,而是寓药寓食、寓医寓补,协同作用,使峻历者,可缓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正如《本草求真》所谓:‘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食疗与本草学

道教饮食中讲究食治,食治专书最早著录于世的当推《汉书-艺文志》中的《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食治、食物禁忌的论述;晋葛洪《抱朴子内外篇》中重视饮食的效力,主张服饵仙药,辟谷节食;梁朝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记载了动植物类,矿物类药品365种,并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药物。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中药,养性以应人,有予防疾病、增强虚弱体质的作用;下药、主治病。从这种分类学看,道教道士的本草药物学观点不是仅限于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着眼于养命和养性,换言之,即道教本草药物学的核心是阐述能够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动植物,以及能冶炼外丹的矿物类药品。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福寿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存神炼气铭》、《保生铭》、《孙真人食忌》等,提出了‘可食、宜食、忌食、服食法、五脏所宜食法、养性法等专注食疗栏目,饮食与医术并举,饮食与养生同行,一直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规则。

其弟子孟诜(道士)撰《补食法》138条(一说为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弟子月吾玄子张鼎(道士)又增补89条,改名为《食疗本草》,其中有很多条目是《唐本草》一书未收内容《千金方-食治》《食疗本草》,唐代这两部重要的饮食药物学著作,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书中所载食用药品,主要来源于日常食品,多以瓜果蔬菜、米谷草木及动物脏器为主,食用简便,味美爽口,寓医于食,适用于男女老少、及修道养性者、服饵丹石家。书中对药物食用方法、炮制过程、辅料添加、贮藏方法,以及某些药物多食久食产生的付作用等事项,均予以说明。在正确合理地使用食用药品方面较以前的同类著作有较大的提高。

其次,充分注意到饮食疗法的地区性,对不同地区出产的食用药物均广收博采,对同一药物因产地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疗效也予以注明,还对同一药品尽量细分出其不同部位的不同疗效,以便充分发挥每一药物的食疗作用。

另外,在编纂过程中,还广采前人之说,吸收民间单方验方,道士实践经验,提出新的食疗方法和疗效,这是对唐代中原地区食疗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因此,《千金方-食治》、《食疗本草》被后人推崇为唐代道教药物学中食疗书藉的典范。

道教素食

道教中,特别是道团宫观制度形成后,开始奉行素食(菜食)主义,即全面禁止食用肉类食品。形成菜食思想的原因与道教教义、戒律以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道教认为人类的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念的善恶会导致行为的善恶,行为和意念的善恶,又决定了人类的宗教业力。行善作恶的具体行动会很快成为过去,然而它的影响,心理上的压力,宗教的因缘种子均会保留下来,成为影响人类命运的最大潜在力。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道性,也就是说众生的生命本质平等,作为人,又有什么特殊权力去任意残害生灵?去操纵其他生物的生死大权?万物以一种食物链的姿态生存,动物具有生命,植物也同样具有生命,在自然界中,生命互相融合,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为维持最低生存需要,人类也避兔不了杀生,而在宗教道德、宗教心理范畴中,人类必须竭尽所能地减少杀生,不为口欲,不为恶念而去杀害其它生物,也不叫别人去残害生物,主动维护生的权利,这也是道教宗教信仰的准则,也是道教戒律中的不杀生戒。这种思想与儒教的“仁恕”有共同之处,也可谓是同源。

其次道教承负学说、轮回报应说的教义,具有威慑恐吓力。因果、转生而遭永世的痛苦,使教徒们归心于素食戒律。

而且,先秦时方土、黄老之徒,养生炼神求神仙,认为食草者壮健多力,食肉者勇悍轻疾,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死,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神农经》,道士求长生成仙,餐风饮露、服饵辟谷,自然不宜进食动物肉质。

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在内的唐代道教饮食文化,是中国道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道教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追求内心澄静的境界,通达天道世理,调协五行阴阳,推崇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摄身精神,以饮食涵养人生、完善人性,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不是每位中国人都信仰道教,但是,道教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的饮食文化,便是如此。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和岁时节令的宜忌上,都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在饮食理论方面,道教主张饮食应重视阴阳调和荤素平衡、饮食有节的观念,自古以来便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与应用。

道教宗于道家。道家思想主要来源于上古时代先民飞们在烹饪中,对火与水的运用所获得的认识,进而又从饮食与医药中,获得养与治理的认识。到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前者发展成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哲学思维,总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后者发展成为饮食养生的理论体系,成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道教重养生,而是追求今生的健康长寿。

中国道教饮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上溯从神农尝百草起,到帝尧时代彭祖创制雉羹,到商代初伊尹制作汤液法,再到春秋时代神医扁鹊说:不知道饮食是否适当,便很难生存,这都是积累过程。直到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已经指出饮食养生之道在于尊重客观世界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的规律;提出重视烹调和节制饮食的思想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并且指出过分追求美味佳肴和过度饮食都会招致疾病(高粱之变、饱食、大饮),认为只要认真地注意饮食规律与实践,便可以享其天年,活过百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提到了膳食结构、饮食方法等原则。这些,都是道教后来所尊奉的饮食养生之道。

至今,道教的教徒仍然身体力行。全真派重清素、戒杀生,不沾荤腥,注重三厌(天厌雁、地厌犬、水犬鱼鸟)和五禁(韭、薤、蒜、芸苔、胡荽),要求荤酒回避,斋戒临坛。

正一派强调天地万物,为我所用,重视饮食养生,讲究药膳与食疗。

徐州是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首创天师道至今。张道陵,沛国丰邑人(今徐州丰县),故徐州亦是张道陵及张鲁的故乡,亦可称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历代张天师,皆要到徐州丰县来寻根祭祖,徐州道家专业厨师以道家太极宴”接待张天师。道家太极宴曾在河南鹿邑县是中国老子学会举办的国际老子文化研讨会上向大会展出汇报,并以此宴席招待中外宾客,受到好评。

事实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是已渗入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之中,成为本能的指导原则,其合理性有些已成为现代科学阐释与肯定,证明道教研究饮食养生文化具有充分的科学内涵。

道教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料:以粮食作为养生的主体(五谷为养),以肉食、果品、蔬菜来增益、补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将粮食作为主食,占饮食比例的60%-70%,其余肉食、果品、蔬菜则占了30%-40%。

调味:伊尹说成汤以至味,已经有了五味调和的学说。到《黄帝内经》时,已特别强调的调配必须符合养生的要求。

食疗:包括食补与药膳,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晋代葛洪《肘后方》中用海藻酒治甲状腺肿,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是用猪肝治夜盲症等等。由于道家饮食文化的传播,民间有很多此类文化遗存,有必要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

节食:这一思想是道教饮食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包含两重意义:一为少吃,每餐吃到八成饱左右即可;二可为节制荤腥油腻的饮食。纵观当今世界西方以动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带来了众多食源性的文明病,东方相对的要少得多,已足可证明道教饮食养成生学说的正确性、科学性。

道教养生中饮食的秘决。

饮食之患,超过声色-此条警示出自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

世人万病滋生,生命夭折,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说,饮食给人们带来的祸害,比声色祸害还要普遍和严重。因为人们可以完全杜绝声色达一年之久,而饮食却不可一日短缺:正由于它对人们的益处非常广,所以,它的为害也特别深。加上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有的彼此之间气味互相冲突,若是在食物搭配上无意中触犯了禁忌,就更会在机体内沉积下毒素,缓慢地沉积经年而形成疾病,危害人的生命。

肉必新鲜-此条饮食禁忌出自孙思邈的《千金冀方》。

如果食肉类,必须保证它的新鲜。如果有其他异味,就不能食,食后会损脏伤气,这一定要谨慎。

调治饮食-此条出自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太乙真人《七禁文》第六条说:饮食得当,可养胃气。彭鹤林说:脾为脏,胃为腑,脾胃的气是互为表里的。胃是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居中央,能消磨水谷,运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所以修身的人,不能不美其饮食,所说的美,并不是说要具备一切异品珍馐,而是要注意不食生冷、精硬的东西,不要强迫自己饮食。应在有些饥饿时才进食,但不可过饱;在有些渴意时饮水,但不能过多。这正如孔子的腐败变味、鱼馁而肉败的不食等语。凡各种不宜食的食物,都损胃气,不仅会使人生病,也会伤身。要少疾长寿,对这些都要深戒,养老奉亲与自我保养的人也应当知道。

少食少睡-此条也自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

现在的人以饱食安眠为有生的乐事,却不知多食使气凝滞,多睡使人神志昏,这是养生的人所忌讳的。过去,应璩诗中说一老人长寿的缘由:量腹节所受。《博物志》上说:所食愈少,心愈开;所食愈多,心愈塞,寿愈。孙思邈在《方书》中说:口中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依照这三少,神仙诀了。总《意林》引道书说:欲得长生腹中清,欲欲得不死腹无屎。这都是古人相传养生的秘诀,现在也可得到验证。

五味不可过偏-此戒律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极言》。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不能食之过多。所以多吃酸味会损伤脾,多吃苦味会伤肺,多吃辣味会伤肝,多吃咸味会损伤心,多吃甜味会损伤肾。

早食宜饱,午后宜少——此条出自清代曹延栋的《老老恒言》《饮食》。

午前是生气,午后是死气。释氏有过午不进食的说法,是避死气。《内经》讲:太阳正中阳气隆,太阳偏西阳气虚。所以早饭可以吃饱,午后就应该少进食,到晚上更一定要空虚。

道教房中养生

道教房中术是在神仙方术及医学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从医学和养生学角度论证了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户太甚以及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危害,设计了一套以节欲、恬淡、守静等为主的养生原则。

晋代葛洪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房中术的有关理论和问题。《抱朴子内篇微旨篇》指出: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逸虚熬而已。人不可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刚伐年命。善其术者,则能却走马以补脑,还阴丹以朱阳,采玉液于金池,引三五于华梁,令人老有美色,终有所禀之天年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与不能耳,大都知其要法。

葛洪从阴阳调和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既不能完全绝欲,也不能恣情纵欲,否则对于人体健康长寿都不利。他在《释滞篇》又反复指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惟有得节宣之和,可以不损。若不得口诀之术,万无一人为之而不以此自伤煞者也。也就是说房事不可杜绝,否则有可能发生生殖系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只有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养生目的。这种看法基本上代表了道教房中养生术的特点。

道教房中术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道教房中养生学主要包括房中养生、房中疗疾、优生优育三个方面。

房中术,古代方士所说房中节欲、养生保气之术。”

在中国,对房中术研究最多的首数道家。道教从一开始就与房中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前所述,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早期受方士影响,“采取玄、素”之道为人治病,玄女、素女都是传说中的房中家,“玄、素之道”即为房中术的代称。

实际上,房中术最初乃神仙家创造的一种方术,它以讲求房中节欲,还精补脑及男女卫生指要等为主旨,本是战国神仙术三流派之一,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承袭了此术

那么,道家房中养生术有哪些禁区呢?就带各位网友一窥究竟。

1.醉酒 醉酒的情况下行房,不但严重摧残自己的身体,而且影响优生优育。

在大汗淋漓不止,身体劳累疲乏的情况下,亦应禁止行房。否则疲劳加房劳,将使身体加倍劳损。而且“劳倦之子必废伤”,对繁衍后代很不利。

2.在忧愁恼怒的情况下,必须禁止行房,因忧愁恼怒使人精神内伤,而性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在情绪不佳时行房,根本不可能得到快感,只会加重房劳损伤。

3.在患病或大病初愈之时,一定要禁止行房,否则后果难测。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督邮顿子献生病,华佗劝他禁绝房事。其妻子前来探望。因与交合 ,结果仅仅三天就殒了命。孙思邈亦曾目睹几个大病初愈的人因不禁房事而丧命。

4.在女子月经来潮其间,应当严禁行房,否则就会严重损伤妇女健康,也是直接酿成各种妇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道家著名的“房中术”格外讲究性爱的频率控制,强调“纵欲催人老,房劳促短命”的观念,并警告沉湎于性爱者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乏力等问题。其实,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性爱过频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代谢率降低等等。

修道之士房中保精术

房中保精术,作为中国古代修道之士,为解决人类的男女之欲与修道的矛盾,经过实践而创造的一种房中保精的方法,历史上曾被利用成为纵欲的法宝,对后世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当代所见之种种房中术已尽失原貌,当代之房中术总是与人元丹法的阴阳双修术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是否有此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当代练习者无不是从收腹提肛,锁精固精入手,其指导思想和入手都不正确,练习者阴阳双修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何谈结成人元金丹。

道家丹道功夫之房中术,其实很简单,但基础是小周天,小周天打通过后,只要稍加训练习,就可完全做到房中不漏,收精保元,在性高潮来临之际,运转小周天,缓解生理冲动,平息亢奋的性欲,阴茎从硬变软,重新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最终达到房中保精的目的。

顺便说明一下,道家丹道房中术,与古代武家这房中术又不同,武家之房中术以强壮生殖系系和泌尿系统的功能为重点,可数倍增强性能力,而道家丹道房中术则无此功能。但同房中收精保元的原理是一致的,武家练法,没有小周天功,所以必须达到内气充满周身,全身经脉通畅后,才能在同房时运转内气,平衡人体阴阳,平息亢奋的性欲,否则,虽然可一时收缩锁精不射,但欲火焚身难耐,多数人必将一泄为快,最终不能达到收精保元之目的。

道家养生抗衰功

1、男子功

兜肾囊: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将肾囊向上兜,可速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

抓拿睾丸: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抓拿睾丸,一抓一放,可连续做六十至九十次,然后换手,也做六十至九十次。

挤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挤捏睾丸,次数不限。

拉睾丸: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同时拉睾丸,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

捏阴茎:用两只手同时进行,次数不限。

拉阴茎: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拉阴茎,一拉一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搓会阴: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轻轻搓会阴,可连续搓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可连续做三十次,然后换手,也做三十次。

摇阴茎: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摇动阴茎,左右与前后各摇动十五次。

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用另一只手的中指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

揉小腹: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反正方向各搓按九圈。

压放呼吸:做完揉小腹后,吸气时,两手下压,小腹隆起,呼气时,小腹瘪,两手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三次。然后收功,收功时意守下丹田,时间可长可短。

2、女子功

揉乳房:两只手同时揉乳房反正方向各三十圈,再左右与下下各揉按三十次。

抓拿乳房:两小臂交叉,右手扶左侧乳房,左手扶右侧乳房,然后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

捏乳房:两只手手指尖同时捏乳头,以不痛为度,一捏一放为一次,可连续做三十次。

揉会阴:用一只手或两只手重叠扶在阴部,手指按在会阴穴上,反正方向各揉按三十次。

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搓尾闾三十次,然后换手再搓三十次。

点神阙:一只手扶小腹,另一只手中指尖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六十个数,然后换手,再默数六十个数。

揉小腹: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女子右手在下,反正方向揉按九圈。

压放呼吸:接上式,吸气时,小腹隆起,两手稍用力下压,呼气时,小腹瘪,两手放松,一吸一呼为一次,可连续做三次。然后收功,收功时可意守下丹田,时间可长可短。

本式可补肾培元,调节人体机能,防病治病,强壮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久练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操练。

房事养生与御女心髓 “道家男女双修”也被称为“房中术”或者“御女术”,作为道家养生术中的一种,不管是人 们惊叹这套养生法的神奇,还是批判“御女术”是色情游戏、恣情纵欲、破坏人伦的糟粕,

可以明确的说这些赞叹和批判的人们并不真正懂得“男女双修”的口诀和心髓。 现在经常会有朋友问我,“房中术”真的是这么神奇吗?“房中术”是一个带色情意味的词汇

吗?在“房中术”的众多理论口诀中,有多少符合现代医学,又有多少违反了医学理论呢? 的确,如今社会人们对“房中术”存在相当多的误解,甚至把御女术当成神话,有的对“房

中御女术”持彻底批判、持否定的态度,而不顾传统的养生理念。 那么“房中御女术”到底是什么呢?明确说房中术是道家的一种养生修炼的方法,只不过是 一种精华和糟粕并存在其中的高级的养生术。我们当前要做是“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使这种

古老又神秘的养生方法为现在人服务。 房中术的精华和糟粕又是什么呢?其精华应该是对性生活升华“交而不漏”和对生命健康养 生的“还精补脑”,其糟粕在“恣情纵欲”和“采阴补阳”的对女性的伤害。(注:“交而不漏”

并不是指强忍着不泄精,而是把“精”提过“三江口(阴跷脉)”使其升华还补丹田。〉

很多人把房中术看做火“神话”,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是可能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 这种认识也是错误,房中术是道家的一门资深的养生术,由于他行持简单而又涉及男女隐私, 所以才被包上了神秘的外衣。其实“大道至简”,“御女术”也是这样的一种带有浓厚道家 色彩“至简至易”的、“行之快速有效”的养生方法。对于得到口诀传承的人来说,“御女术”

也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方法和养生的技术。

曾经有个朋友问我“学习房中术,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学会?” 我半开玩笑的告诉他:“别人教的方法我不知道。如果我来教学的话,10分钟就可以把课程 教完,三天他自己就可以学会运用,一个月便能运用自如。”这句话虽然带有玩笑的成分,但

是却是事实。因为房中术有“顿法”和“渐法”之分,顿法就是这样快捷。 也许有人问房中术是在鼓励色情纵欲的吗?我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地交媾、男女交媾 本无垢,垢者人心也。“,这句话是意思是说夫妻间的交合,与自然间的阴阳交泰是一样的, 是清净无垢的。而有诟病者并非是此方法,而是人心。佛家讲“业由心生”,方法的本身是并

没有过错和善恶之分,但是由于人心,才有了好坏之分。 道家“房中术”已经有数千年的流传历史,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士的竹简古医书《天 下至道谈》中,已经有了对房中术的详细的论述:在晋时,葛洪祖师在《抱朴子》一书中也 有了专门的“房中术”的文章。可是纵观古今的这些文章,所载的内容也只是房中术的一丁 点皮毛、枝节,而真正的精华部分和修习的口诀是绝对不会写在书本上的。御女心髓的诸多 口诀都被视为“三口不言,六耳不传”的秘诀,历来是“口口相传、盟哲相授、不立文字”,以兔误传匪人。 “御女心髓”是古代男女“性事”中的精华,是道家养生术中的不传之密,只因很多内容 过于隐秘又涉及到男女房中私事,故很多内容多被社会曲解。“御女心髓”历来是古代帝王家的养生之术,从古至今数千年来,御女术已经成为了“王候将相”和“达官显贵”们养生的不可多得的秘法。

御女心简历米不传“下士”,师尊曾言此法:

不传下士 《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为道。”不传匪人本是养生之学,岂能成为他人害人、纵欲之术。

不传“穷困愚顽”之人 本是富贵之学、帝王之术、玄秘之法:贫困之人,秘法难行:愚顽之人,妙术难解;莫要明珠暗投。

道家的男女之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人元丹法,二、男女栽接法,三、御女采战术。

此次所讲解的御女心證是这三种男女双修法的综合大成法。 “人元丹法”和“栽接法”虽然玄妙,但是要求伴侣(女方)也要从事一定的修炼,所谓“最 宜伴侣同心,最忌鼎器无情”,这里提到的“伴侣”和“鼎器”都是指双修的女性。当前能有 向道之心,而又能突破世俗情色的“鼎器”,当前社会实在是难以找寻。正如仙师所言“修行 至道,求人不如求已”。从道家得修真理论来看,如真是想要修行大道,超出三界者还是应该选择清修更适合。 此次所说“御女心髓”虽非是直标先天的上乘大道,但是这套方法的养生、却病、延年等方面的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况且这一套“御女法”实是道家“阴丹之术”,是养生延年的妙法。 此法也可作为道家、佛家修炼者的“不废夫妇、不漏丹材”的方便法门,在佛教中也有被称 为“无上密”的双身修法,以后我会给大家讲佛道两家关于男女双修的相同和不同。记得有 位修行的前辈曾经言道:“此法退可和光混俗于世,进可做修仙炼己之根”,至少可以从“男女交接”之中获得养生和修行的乐趣吧。

这里所讲授的“御女心”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交而不泄,温丹田;

二、还精补脑,结仙丹;

三、服得玄珠,列仙班。 “御女心笛”之法古仙称为“结阴丹”得方法,在道家《紫团丹经》里有结的阴丹后尚有采得“红铅”点化,使阴丹结为阳丹的方法,只是那是“天机”不敢轻泄。 从上面所列的条目来看,除却“三峰采战”等“采阴补阳”的糟粕外,其他内容皆是道家数千年来秘而不宣的高深的养生之法,“御女术”又有“顿法和渐法”之分。

御女之渐法和顿法 渐法,就是“渐渐递进”之法。这种方法往往是以修炼最为根基,如佛教密宗的“无上密”

就是在修炼者修出七轮三脉后,才可入手修习男女双修。这样少则要几年,多则要几十年。

现在很多传出的男女双修的方法,大多数是渐法。

顿法,就是“顿进(顿时快进)”之法。这种方法千百年了从来是不公开传授的,只是在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盟誓相授。在古代的时候皇族或当权的贵族,往往会请得道的高人来传授房 中术,他们所学到的也是“顿法”。所以房中术的顿法也成为“帝王之法”,千百年来“顿法”

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很少会传给普通人。 “顿法”入门极为快速,所需要的入门口诀只有几十字,按照口诀只需独自修习几天就可以激活“阴跷(三江口)”,使男性的“交感之精”得以升华。

顿法的入门之“阴跷” 阴跷俗称“三江口”,因其前通任脉,中通丹田中脉,后通督脉丹道而得名,是道家修行的不传之秘。 房中术的男性方法中的第一步是要求“交而不漏”,并不是要强忍着补“射精”,而是要把精 提过“三江口”使其升华为悉,还精补脑。如何快速的用顿法打开阴跷,是道家秘传的重要 口诀、是千金不传之秘。佛教密宗的男女双身修法,是通过观想阴跷处有一个四瓣的红色莲 花,通过常年累月的修炼而打开这出关窍的。用密宗的方法,要每日打坐持咒刻苦修习,可 能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打开。而道家御女术的“顿法”一般只需三到五天就可以初步的开通此穴,然后通过数日或一个月的运气,渐渐通畅。

也就是说,可以三天就可以掌握,一个内就可以运用纯熟!

相关话题

#道家养生功法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善若水[Lv.7]

  • 关注
    9
  • 粉丝
    5
  • 经验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