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究竟是一本修真的道家秘籍,还是教我们如何修身治国的哲学经典?换个角度且看吕祖为您逐句解读容易被忽略的道家文化密码。
【原文诵读】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悟道】此章教人触物不著,一心内听 ,收神收身、收心、收意。
五色,是内五脏;五音,是内五行;五味,是内五行中药物; 驰骋畋猎,是内五行之气朝元;难得之货,是内景一点灵明;圣人为腹不为目,是内观外不著;五色虽言外,而其意在内。
凡人顺行外著五色,天目闭而凡目开,岂不盲乎?内和五脏,使真一柔顺,不染邪气,而如地之五岳,立极阴阳,亿万年不朽。五岳之气,和而上升,与太和交合,故不败常存。
土中生水而流通滋养万国,此要紧之脉,如人五脏,常润其中不使其枯。脉络周流遍身,脉清则气和,气和则道立,道立则基地固,基地固则外色 彩,一彩则世之五色一毫不著,二目光明,岂能盲我乎!
目乃神之门,门户高大,神守其宅,魔岂能入?魔既不入,神明内听,则五声了。我之明不向外驰,其气方得来朝。气一朝,酸甜苦辣吾自咽之,岂他人得知?实实得其中奥味。任其金木来交,五行聚合,方产紫英(校对为“婴”)。
其货一得,圣人之只有内,忘其躯壳,岂有耳、口、心于外,行于妨乎!听而不知其闻,食而不知其味,到无声无臭时,色岂能著我目,声岂能入我耳,味不能动我口,驰骋畋猎莫能乱我心,奇珍异宝、难得之货不能移我念。
修真之士,一心内守,外判阴阳,静体无极,返混元于我腹之中,出其神于太虚之上,故去彼八识欲尘,于静中育我之清气灵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神,以我之神合天、合全,以我之道合太虚,总以“为腹不为目”而得真一之性,兼生其命。
即使天仙,不过是“断外结内”四个字。使有归于空,从空中返有,使 “日月”(此日月实指神气也 悟玄子注)合明,而成其道。
道之成矣,在于耳目心三字。三者聚而成道,散而为鬼,可不慎乎!人之天丧,故多为此,是可怜悯者也!守此而生,聚此而成,诸子勉之慎之。
【通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大道玄虚幽冥,无声无色,无臭无味,此乃道之真体,为生化万物之本根。五色、五音、五味,虽出之于道,却是粗浅而外在之枝末。人之心性若为外在之末所障蔽,则不能知其本。虽目能视、耳能闻、口能尝,实则盲、聋、爽矣。故不可逐于外在之末,而应体悟并抱守纯素清淡的内在之本。
“驰骋”是纵横奔跑。“田猎”是骑马狩猎。“行妨”是贼害。
人的先天本性是虚静清明,无贪无欲的。狩猎之人,整日驰骋奔逐,放荡不羁,其心必狂,如此就失去了虚静清明之本性。
难得之货,最能诱人之邪念,勾人之心魂,使人行为不规,做不仁不义、贼害国民、陷己伤人之事。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是注重修持内在之德性。“为目”是忘本逐末,迷于外物,求其虚华。
得道之圣人总是注重内德的修养,而不心神奔逐于外。因此,正确的态度应是重内德、重纲本、求实用。
【术语】八识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https://www.taijizhe.com/topic.php?vid=680)。《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
扫码查看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