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资深佛教徒来说,真如、如来藏、法界、自性清净、法身等词汇是经常见面的老朋友了。
如来藏思想在佛教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法的精髓,也是我们修行和成就的依据。
因此了解和学习如来藏对佛弟子来说非常重要。
如来藏是什么意思?
“如来”者,在佛教术语中是佛的德号,佛的别称。就其含义而言,“如来”是“如”实(实相、实法)而“来”、“如”真理而“来”,“如”就是平等不二的实相,也叫“真如”。“如来”就证得的佛的真如果德而言,是真如法性的圆满具足者、体现者。
概言之,如来藏指在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隐藏着具有成就如来的内在根性(体性)和基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众生与佛的本性不二,本来平等地具有成佛的可能,如来藏与如来藏心、佛性、自性清净心、真实心二者是同一的,是众生本具的成佛之原因、内在根据、可能性。
明心见性,照见心本来的模样
很多人常说“明心见性”,但明心见性是见了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的话,见性也就谈不上了。
当你观心的时候,其实心的本体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无颜色,也无形状,甚至了无分别;而与此同时,它又不离开光明。所谓光明,是不是像灯光或者太阳光那样呢?不是。那所谓空性,是不是空荡荡的一片,如虚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则,一切现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与空是不二的,这才是心的本体。这个本体,在你的起心动念接续不断的同时,它是毫无迁变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明心见性”。当然,要想真正了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和修行。
学修如来藏中最重要的功德
而最重要的功德,还是在于开显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而要明心见性,常常观心很重要。所谓“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你要参禅,双盘、单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的本性;你要念佛,口里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念。所以,心调不好,行为上再怎么做,也不一定是那么回事。
诚如《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了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了悟以后,也就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园。
如来藏九喻
1.萎花中的佛像
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庄严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见到以后,剥开枯萎的花、叶,显出光芒灿然的佛像。一般来说,这个比喻对应未入道的凡夫。
2.蜂群中的蜜
在千百万只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块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发现了这块蜜,便巧设方便驱散蜜蜂,取出蜂蜜。这个比喻,对应已入道的凡夫。
3.糠秕中的果实
被糠秕包着的青稞、小麦等果实,是不能食用的,想要食用的人,一定要用方法剥掉糠秕,才能享用果实。这个比喻,对应资粮道的凡夫。
4.不净粪中的纯金
有人走远路,不小心把金子丢在一个肮脏的粪坑中,天人以天眼发现了这个金子,便告诉大家,让他们把金子挖出来享用。这个比喻,对应加行道的凡夫。
5.地下宝藏
在一个贫穷人的屋舍下,埋着非常丰富的珍宝藏,但宝藏不能说话,而人也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宝藏。只有当宝藏被勘探出来以后,那个人才知道,即使是以前自己最贫苦的时候,宝藏也一直都在自己的家里。这个比喻,对应声缘阿罗汉。
6.果中的种芽
在灰色的种芽里,有生长大树的能力,当你把它埋进地里以后,借助于灌溉以及阳光等因缘,它会破壳而出,生芽、扎根、成长为参天大树。这个比喻对应见道菩萨。见道者的比喻有两个,这是第一个。
7.破衣中的宝佛像
被臭秽破衣包裹的珍宝佛像,虽然放在路的中央,但无人知晓。在天人的指导下,大家知道以后,撕去破衣,取出宝佛像。这个比喻,也是对应见道菩萨。
8.贫贱丑女怀中的转轮王
一个非常贫贱丑陋的女人,无依无靠地住在一个破屋里,因为偶然与人相交,怀上了转轮王。转轮王,相当于现在一般的国王,他以正法教导世人。贫女腹中虽然怀着国王,但她自己并不知道,只有生下了他以后才知道。喻义对照这个比喻,对应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萨。
9.泥模中的金像
古代都用泥模铸造佛像,先在泥模中刻好佛像的纹路,再把金子熔化倒入,之后取出时,就呈现一尊完美的佛像。这个比喻,对应清净三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萨。
现代人为什么要了解如来藏?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沉迷于物质忽略了精神与道德,出现了一些心理危机与社会问题,如来藏思想强调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清净心,人通过反观内心来获得心灵的超越与自由,呼唤人性的回归、强调精神的修养,这对摆脱外物奴役、回归自我有一定的意义。如来藏思想所提倡的慈悲、平等、自利利他功德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来藏思想对克服心理危机与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附:如来藏(梵文:तथागतगर्भ; 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大乘起信论》)。又名:真如(《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法身(《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增一阿含经》),为大乘第一义谛丶胜义谛之根本。念佛净土法门所说的自性弥陀丶自心如来,即是此如来藏,以“如来藏中藏如来”,能成就佛果故。在《阿含》诸经中,即是识入胎之“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丶齐识而还之“识”(《杂阿含经》),以《阿含经》已隐喻这如来藏。
如来藏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亦即禅宗参禅证悟的标的。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无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
如来藏是有情的第八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识。人间有情八识具足,除残疾人士。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流转生死。
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 ,证悟如来藏后,入菩萨七住位,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然而如来藏心体虽不可灭,心体中含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随众生果报,以如来藏之功德产生有情各自该有的果报身。如果把如来藏否定了,还有哪个心执持业种?因为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
若否定如来藏而说缘起性空,则一切皆空,拨无因果,众生当无法成佛。因为法界中只有第八识才是业果报系统,以外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持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像它具足中道性、实相性、真如性、涅槃性、本来性、圆成实性。
若无如来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戏论。
以诸佛经为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丶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丶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丶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於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於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
(佛云:)「天王当知:真如名为无异丶无变丶无生丶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百六十九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