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之间的太极真谛:重内而轻外,合道自然归——论黄山老师大理太极修炼思想
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一位号“黄山”的隐修者于太极书院传承着一种直指道家本源的太极拳法。这里没有门派之见的桎梏,唯有对太极真谛的纯粹探求。黄山老师常言:“招式是舟,渡河舍舟;形相是月,指月忘指。”其教学思想深植于道家千年智慧,强调“重内而在外”,以无形驭有形,以无为成有为,恰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黄山老师修炼思想的根基:舍形求意,返璞归真
黄山老师的太极拳承袭老庄思想,认为“形者神之舍”,外在动作仅是内在修为的载体。《庄子·刻意篇》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在大理太极书院中,他教导弟子:真正的太极修炼并非追求招式之繁复,而是通过动作导引内在之“炁”,使心神与天地相合。习练者若执着于架式的标准美观,便如买椟还珠,失其本真。
二、当下习练者的三大误区与黄山老师的解惑:
1. 形拘神滞:多数人困于“标准动作”的迷思,黄山老师却言:“招式是死的,炁是活的。”他强调“形神合一”,若神为形所缚,则如《淮南子》所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养形之人也,非道者也。”
2. 重外轻内:现代太极拳常沦为表演性运动,黄山老师在苍洱之间教导弟子:“太极功夫在骨不在皮,在炁不在形。”真正的太极需“敛入脊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正如《十三势歌》所言:“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而非止于肢体的摆动。
3. 急功近利:追求速成技击或健身效果,黄山老师以《道德经》警示弟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太极修炼需如苍山云雾般自然积淀,非强求可得。
三、黄山老师融汇道家经典的修炼路径:
1. 守静笃,致虚极:《道德经》第十六章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黄山老师教导弟子,须先摒除杂念,使心神如洱海月夜般澄明空灵,方能感知体内气血运行与天地节律的共鸣。
2.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继承《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思想,强调意到气到、气到劲达。如苍山松柏扎根岩壁,看似姿态嶙峋,实则以无形之气贯通整体。
3. 阴阳互济,柔弱胜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黄山老师的化解之力,非凭肌肉抗衡,而是如洱海波涛般以虚容纳实,体现“反者道之动”的哲理。
四、回归黄山老师太极教学的本源:
黄山老师在大理传授的太极真谛,在于将苍山之厚重与洱海之轻盈融于一体。习练者当立于苍山而心守太虚,起手揽雀尾而意通寰宇。须悟《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境,使招式如大理云石自然天成,劲力如洱海暗流绵延不绝。
当代太极修行者若能抛开风格门户之见,放下对形相的执着,便可体悟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的深意。在苍洱之间,黄山老师以其毕生修为印证:唯有内修丹道,外合自然,方能在云起云飞间触达太极之真境——那不是肢体的舞蹈,而是天地人三才共鸣的道韵流响。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