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品茶论道#茶道2023-11-27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饮品,...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原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茶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饮品,由来已久。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匝牺之余,乞相遗也。因其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宋人冯时可根据这一传说认为:“故知神仙之贵茶久矣”。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只讲求表现形式,更注重精神内涵。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

“和、静、怡、真”

应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中的身心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道家、释家、儒家共通的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的意思指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用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他设计的风炉。

他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太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杯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

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

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

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

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简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意境甚为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

“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 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 兴,来往亦无期。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逐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真实”,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层次。

相关话题

#茶道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茶道[Lv.6]

  • 关注
    9
  • 粉丝
    3
  • 经验
    16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