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即使无茶,心中的“茶气”也能够持久回荡?

#品茶论道#推荐茶道2021-12-23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流传千年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大家可能对这首诗的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起诗中最精彩的部...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流传千年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大家可能对这首诗的名字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起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想来应是家喻户晓,那就是卢仝关于七碗茶的叙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有大师认为卢仝的七碗茶诗体现了品茶过程中的茶气,并将“两腋生风,后背冒汗”作为茶气上涌的一个表现。那么问题来了,何为茶气?

茶气,从医学生理角度去窥探茶气, 实质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茶气对人和人与茶气的互动产生的效应,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样。感受茶气也有层次之分、轻重之别,有直观感受,有重叠感受,也有多重感受,包括参与了文化、艺术、宗教的文化感情。

唐代项斯《山行》诗:“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许观《赠张隐君》诗:“茶气拂帘清草午,想应宾主正高谈。”。明代程用宾《茶录》:“辨气者,若轻雾、若淡烟、若凝云、若布露,此萌汤气也;至氤氲贯盈,是为气熟,已上则老矣。”

明代许次纾《茶疏》:蒙茶“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

茶气的力量也来自一番与众不同的历练修为,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之底气十足。当我们面对茶饮时,“茶气”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物理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茶气中裹带着人气,饱满丰润、凌厉跌宕。这时候“茶气”既代表着茶文化一个重要的元素,也蕴涵了道家的哲学精义。

“茶气”是让人实现心灵瞬间的“逍遥游”的载体,饮茶者借助茶气,将情感的宣泄依附在茶体、茶香和茶韵上,乘物远行、心游万仞,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正因为这种现象和儒、道、佛家的心游、禅定感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使得茶气在品茶时变得奇妙与高雅,更使得茶道为芸芸众生、为三教九流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宗教所共同接受和推崇。

茶气的自身也有强弱厚薄,除了文化结构外,与物理结构关系重大。一般来讲,老茶中的茶气较浓郁,因为陈放的时间长,酵化的物质丰富,这就使老茶的回甘和韵味更饱满。还有,因为工艺的不同,紧压的黑茶类的茶气比其他茶类更能保持、回应更大。

品味“茶气”要带着一份专一、带着一份虔诚,带着心境的明净通透、闲适淡定,这样才能够在茶气上升的刹那间抓住神经末梢的颤动、触摸到心页尖顶的微晃。就象是高手过招一样,品味“茶气”的功力和层级就在瞬间的厘毫之差。

品味“茶气”也是踏寻一种生活境界,寄寓一种生活理想,一旦有了感悟,那么即使无茶,心中的“茶气”也能够持久回荡,就象古诗所吟唱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相关话题

#茶道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茶道[Lv.6]

  • 关注
    9
  • 粉丝
    3
  • 经验
    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