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如果真看懂内文、身悟体感明显了,表是你(妳)已真入了太极之门,若还无身悟体感,此文也可留著,慢慢品嚐、身体力行,修练方向对了!招熟渐悟懂劲后!自然会有身悟体感,功体就会渐入佳境⋯
拳经曰:
“ 命意源头在腰隙 ”,一柱顶千斤,人上体的重量,手、臂、肩所承载的工作,就靠 “ 脊柱 ” 这一柱,柱为上下用力;拳经曰:“上下一条綫,两手空灵转 ” 此一条綫也说的是 “ 脊柱 ” 要立直,通通脊柱的转动带动手转动( 手就会有轻灵的效果 )。
脊柱一动,五脏六脏也会随之而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对拔、伸拉几下脊椎骨( 上下运动 ),左右旋转几下脊椎骨( 左右运动 )。人们常说 “ 伸筋拔骨 ” 那就先把人体最主要的脊柱伸伸拔拔,如此可调气血,缓解疲惫,对健康会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把太极拳打得既缓慢又鬆柔,能疏经脉,通气血,从而使人体获得健康和长寿,但未必人人都知道“ 用脊柱行拳 ”,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疏经脉、通气血、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脊柱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从人体的构成,脊柱的构成,腰胯的重要作用三方面做一叙述。
1、人体的构成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是由气、血、经脉、骨、髓及脏腑组成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指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三焦。这些脏腑是由许许多多的经络联结在一起的,每条经络都有若干个穴位,这些穴位相当於气血的能量库,调节它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太极拳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由于腰脊不停地运动,使人体產生各种各样的姿态,配合拳势呼吸及内气鼓荡,使脊柱有节律伸缩张弛,只要脊柱一动,处在脊柱周围脏腑的俞穴就得到按摩和锻炼,尤其是腰脊命门的两边,腰眼的前折后迭更为激烈,使两肾得到非常有益的按摩,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只有丹田气饱满,才能阴平阳秘,固命之本。丹田气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
2、脊柱的构成
人的脊柱是由 5 节腰椎、7 节颈椎和 12 节胸椎所组成。24 块骨节,既节节放鬆连套,又虚虚对准,中正重迭,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动摇性很大。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人体的自然脊柱为 S 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
要想形成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上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鬆胯敛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 S 形弯曲度减小了一些,这是中国的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以利内功的修炼和内气的蓄养。
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尾閭中正,是腰椎活动的结果;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些是胸椎活动的结果;虚领顶劲,竖项神贯顶,这些是颈椎活动的结果。
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统领下,以命门为火车头,带动脊椎和四肢运动,直接联到背部的骨髓神经。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及腰部的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贯串,才能引起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贯串,必须是全身鬆净、鬆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拳经曰:
一举动週身具要轻灵,尤须贯串。这说明节节贯串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带肢体和四肢运动,先有腰部的鬆、沉、转、放长,然后才有肢体的前进、后退、上起、下沉、左顾、右盼。整个行拳的过程,就是脊柱活动的过程,这样不仅任督二脉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时脊髓神经也获得良好的锻炼,增强了任督二脉的气血畅通,五脏六腑才能跟随健壮,这些部位的骨节和肌肉群亦同时得到锻炼。
3、腰胯的重要作用
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节腰椎组成的,由尾閭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命门穴旁有先天之本的两肾,对应的是神阙穴( 肚脐 ),下边有气海穴( 气海穴是储藏内气的地方 ),这个部位俗称丹田,是修练太极内功的关键部位。拳经曰:“ 主宰於腰 ”、“ 刻刻留意在腰间 ”、“ 命意源头在腰隙 ”等,这些都说明无论是盘架还是推手,腰总是起关键作用。
杨澄甫大师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鬆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后两脚才能有力,下盘稳固,虚实的变化皆由腰来转动。要想鬆腰,必须溜臀。只有鬆腰方可进入太极之门,只有溜臀方可进入鬆腰之门,所以腰只能鬆,而不能用硬力。
腰鬆不开,脚难以放鬆,膝胯僵紧,腰是呈上启下的大关节,腰鬆不开形成一块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腕、手四大关节本力退不掉,週身挂力操作,这样就很难体会到阴阳变转,举动轻灵,行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的太极味道。
腰胯虽然连在一起,但各有各的作用。塌胯也称坐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讲,顶头悬与气势和轻灵有关,塌胯则与沉气、沉劲,化劲,发劲等密切相关。塌胯是求得髋关节的灵活,只有胯关节高度灵活了,腰胯及整体才可能有上浮下沉的浮动之感,左旋右转进退随心。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松腰塌胯,开裆沉气,气沉丹田等说法,都不过是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再加上带轴的腰,旋转自如,才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腰主转动,以灵活为用,以之带动四肢,这是练柔软的基础;胯以沉稳为主,在灵活的位移中稳定中心。腰胯虽然连在一起却作用不同,功夫稍深者,行拳时主动运用腰胯。四肢的活动只不过是腰胯动作的外在延伸,或称为腰胯动作的表现形式;而功夫浅的人,只见手脚盲动、乱动,不见腰胯的运动规律。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