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气不为功,无功不成拳。”“气、功、拳”以呼吸为纽带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不可离。拳经云:“拳为有形,气为无形。法是拳,理是气。法中之吞吐,为有形之行拳;理中之吞吐,为无形之行气。”“一呼一吸谓之拳”。拳经歌曰:
拳打不见形,
要在疾中疾。
此中玄妙理,
尽在一呼吸。
从“气、功、拳”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呼吸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在太极拳运动中是一个大问题。呼吸与气的关系,呼吸与内功的关系,呼吸与拳的关系,这几种关系均能在拳势呼吸上体现出来,因而所研究、探讨的 “呼吸”,故称之为“拳势呼吸法”。
“拳势呼吸法”之内含,是指太极拳行拳走架时,“合、虚、蓄、收、化”等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等动作为呼气。通过在意念指导下的呼吸,能“调身法、疏经络,充内气、通周天”,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人体抗击打能力和提高武术动作爆发力量的作用。
谚曰:“学拳先学理,理通拳自明。”研究、探讨拳势呼吸法,应首先要弄清拳势呼吸法之理论根据。
我们平素打拳,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习拳者,练拳十年、二十年,往往体内感觉不到内气的鼓荡和循行,也更谈不上打通“大小周天”了。这正如拳谚所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究其原因,是不懂呼吸之术所致。如果一个习拳者,几十年如一日,打拳只用一种自然呼吸方式,这是不能产生内功的。按照道家所言:自然呼吸属“顺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凸起;呼气时,小腹凹下。此称“顺者生人”,属“人道”。“顺者”,不能“炼精化气”,当然内功也就无从可言。
太极拳修练也和内功修练是一样的,分层次、分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拳架是内功修练的“活桩”。太极拳每个层次、阶段,采用的呼吸方式也是不同的。陈鑫按照“阴阳说”,将太极拳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分成五个层次,即:“根头棍”、“散手”、“硬手”、“好手”、“妙手”。
“拳势呼吸法”研究之重点,是太极拳在每个层次、阶段采用“不同之呼吸方式”。
1、太极拳第一层功夫,“熟练拳架”阶段,呼吸方式为“自然呼吸”。
拳经曰:“拳者,权也”,“一阴一阳谓之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意即是说,打拳过程中要使身体像一台天秤,随时保持“阴阳”平衡。学拳初始,学者,因拳套不熟,动作起来不协调,运动不成体系,拳势不到位,身上存在四种不正确的劲,即“僵劲、断劲、顶劲、丢劲”。所发之劲,是从一个动作跃到另一个动作的“零断劲”。故陈鑫称此谓“一阴九阳根头棍。”同时,行拳时呼吸也配合不好。习拳者往往呼吸不畅,气涌肠际。甚至有些习拳者呼吸急促,胸闷憋气。即便练拳一年半载,呼吸问题也未弄明白。
这一阶段在太极拳修练中称为“熟练拳架”阶段。要经“学拳套、正拳架、掌握呼吸”的过程。“拳势呼吸”问题是本文研究之重点,其他功夫不赘述。
打拳如何使呼吸不急促、不憋气、不气涌胸际?
拳经曰:“太极求大道,乃纯任自然。”行拳贵在“静”,一呼一吸均要符合自然,也就是平常生活中怎样呼吸便怎样呼吸。“熟练拳架”阶段,因身体不协调,阴阳不平衡,呼吸问题也就成为重点解决的问题。拳经所云:“一呼一吸均要符合自然”,这就是现在所称之的“自然呼吸”。其要领是:行拳时,要舌抵上腭,用鼻呼吸,吸气呼气要掌握“轻、慢、细、匀”。正如陈鑫所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净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在掌握呼吸要领基础上逐渐与行拳动作配合好。
呼吸如何配合拳势动作,古今拳论、拳家都有很多论述,其中太极名家陈炎林所言极详。他说:“大抵在盘架子时,收手为吸,出手为呼;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降为呼;合为吸,开为呼;动作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为小呼吸。小呼吸者,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诸如此类,等等。行之熟练,自然而然,人体与拳势,拳势与呼吸,呼吸与动作就能合一,绝无气涌胸际,憋气之感。
此阶段,学会拳套,大体用三个月时间;“熟练拳架”,每日十遍拳,大体用半年时间;掌握拳势呼吸和拳势正架尚需二年时间。此阶段后期,拳势呼吸应逐渐向逆呼吸过渡。
2、太极拳第二层功夫,“疏经引气”阶段,呼吸方式为“逆呼吸”。
拳论云:“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太极拳进到第二阶段,身体的僵劲、掘力慢慢消退,身体也逐渐柔起来。但因“经不通、气不行,还不能以气运身”,行拳时,往往产生“腿慢,手快,身不随”等散乱现象。故陈鑫称此谓“二阴八阳是散手”。
“疏经引气”阶段,其目标即是引内气打通任督二脉。道家称此为“炼精化气”,通“小周天”。此时,呼吸方式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呼吸。
“逆呼吸”为通“小周天”之不二法门,属“天道”。道家认为“逆者,成仙成佛。”逆呼吸可引气逆行,“炼精化气”打通任督二脉。其法:吸气时,小腹内收,凹下,隔肌上升,气聚于胃部;呼气时,小腹凸起,隔肌下降,聚于胃部之气,一部分下入丹田,另一部分由鼻呼出。在与拳势结合上,“合、蓄、收”为吸气;“开、发、放”为呼气。
打拳时,逆呼吸欲与拳势配合好,关键处要调整好身法,“尾闾中正,神贯顶”是逆呼吸之诀要。其法:腰胯放松,尾闾根前送,会阴内收,臀部内敛,小腹托起,裆部吊起,内气自然逆行。行拳日久,柔顺之劲油然而生;日积月累,丹田内气充足。逆呼吸配合拳之一招一势,一开一合,内气上下鼓荡,在意念引导下,内气自然而然逆行冲贯督脉。而后,提擎周身,神贯于顶,意气自然上下通达,“小周天”通矣。此术古拳谱中称为不传之秘。少林名此为“丹田提气术”。
“疏经引气”不是一蹴而就之功,如不得法,打拳十年、八年任、督也不得通。“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疏经引气”阶段,需经掌握逆呼吸之法、引气之法、通络之法、终练“三九”、夏练“三伏”,并坚持有恒,三个春秋,始得问津。
3、太极拳第三层工夫,“内外相合”阶段,呼吸方式为“丹田呼吸”。
学太极拳,不可不明理,作为一般的拳法,只能起到锻炼身体、运动身体而已,难以问津太极功夫。究其根源,是“其内里功夫,则在经络气运行”,如“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太极拳进入第三层工夫初期,一气尚未贯通,内外尚未相合,故陈鑫称此为“三阴七阳是硬手。”并云:“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练拳至此阶段,从“内里功夫”上讲,是由“意念周天”演化为“经络周天”阶段,也就是疏通十二经脉,一气贯通“大周天”。
拳势呼吸之术,也由“逆呼吸”逐渐转化为“丹田呼吸”。呼吸如何配合拳势,一是要掌握“丹田呼吸”的方法‘;二是行拳之时“求静”。
“丹田呼吸”,有的称为“内呼吸”,其实行拳时表现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种状况“尚属气息调养运行。”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离开肺呼吸。这是因为“丹田”,不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而是人体的一个部位。古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处,即在下腹部少有骨骼的部位。道家称此为“炼精化气”之所,是先天气之“炉”。
丹田呼吸运动方式,主要靠腹肌、腹腔、胃肠、会阴以及相互连接的骨骼、器官之能动性。加之“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在穴内鼓荡,使内气在腹部能起伏、能上下、能聚散、能旋转、能快慢。马虹先生称此为“小小周天”。他说:“内气由肚脐而下至丹田,再下至会阴,再后上至命门,再从命门穴到肚脐,形成一个‘小小周天’。呼气时,略突腹(小腹)任脉之真气沉归丹田;经脉之气部分发放,部分循任脉沉入丹田;吸气时,略收腹,气从会阴后提升命门,形成气贴命门,气贴脊背,呼时再力发脊背,同时小小周天其气不断循环。”
打拳时,丹田呼吸趁着缓和的拳势动作鼓荡;而缓和的拳势动作趁着丹田呼吸的鼓荡而开合。配合的要自然而顺遂。头脑要虚静,一静则气动。四肢是梢节,不可自动,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无论收放来去,都要以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凡一切动作必须将“心、意、气”一起融入拳势之中。由内达外,形于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形于外,“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练功日久,自然内外相应相照,内气收敛入骨,通于经脉,鼓荡周身,达于肌肤,内劲自通。“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拳势呼吸法,不能理解成“绝对”和“统一”的呼吸表。太极拳虽然分层次、阶段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但每一个呼吸方式之间都有一个学习、掌握的过程,不是截然分开,又何况每一阶段须经几年时间。而且每个人的技能和理解不同,呼吸是无法要求一律的。同时,特别在太极拳高层次阶段的呼吸方式,均要采用自然呼吸、逆呼吸为辅助呼吸加以过渡调节。这样才能保证呼吸与动作结合的自然顺遂。
4、太极拳第四层功夫,“周身一家”阶段,呼吸方式为“胎息”(脐息)。
练拳进入第四层功夫,武术技能已具有较深的造诣,陈鑫称此阶段谓“四阴六阳显好手。”四分阴,六分阳,阴阳接近平衡,当然称之为好手。陈鑫还以“从大圈、中圈、小圈、小小圈到无圈”形象比喻太极拳五个阶段的运动规律。如果说,太极拳的第二层功夫到第三层功夫即为“中圈”至“小圈”的阶段;而第四层功夫就到了“小小圈”阶段了。陈鑫言圈,其真正含义不是指外形手足运行轨迹,而是指内气运行。陈鑫明言:“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研究拳势呼吸,必须从每个阶段的内功去剖析。陈鑫所言:“圈是周身转”,无疑是指内气循十二经脉运行的“大周天”。圈越大,内气运行时间相对要长,速度相对要慢。而武术气功的特点正相反。“拳打不见形,要在疾中疾。”内气运行要求要“快”。解决“快”的问题,欲从何入手?拳谚明指:“此中玄妙理,尽在一呼吸。”因而要从呼吸入手研究探讨。
“周身一家”阶段所用何种呼吸?古拳谱中已明示:“习拳必先运气。运气之初,自命门达肢体,由膂使臂,由臂使指。若逆行之,其气不去来丹田,艺无由进,故一节偶动,则全身力至,如气球走马一般,中有热力旋转,彻上彻下,任外界之千摇万动,其主乃然自如。惟其中二气之真,既胎息之”。
文中所言“一节偶动,则全身力至。”此即“周身一家”之述;“惟其中二气之真,即胎息之。”明示“周身一家”阶段,所用呼吸方式为“胎息”,即“脐息”。
“脐息”,这种呼吸方式叫先天生态,也叫“胎息”。如胎儿在母腹时先天生态情景。胎儿不以肺为呼吸系统,而以肚脐呼吸,引动丹田先天之气流动,再推动气血,循行十四经脉,周而复始于全身,来维持生命。道家认为:“人在母胎时叫做太极(半阴半阳相合),是性命合一(乾坤阴阳合一),生命之根集中在肚腹部位,以‘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这种先天生态方式而生存。”
“先天生态在脐带切断后,即告结束,这时阴阳分开、性命分开,即《易经》所说的乾为首,坤为腹,胎儿的‘胎息’系统即告闭塞。从此后天生命开始,新生儿改变成以肺为呼吸到横膈膜为止的后天生态的呼吸,不再到达腹部。”
太极拳练至“周身一家”时,内气运行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家“经络周天”。道家“经络周天”是内气循经而行。而此时,内气一反循经而行之规律,而是根据拳势之要求,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时而顺行,时而逆行;时而左行,时而右行;或上下、左右、顺逆并行。这就是有的当代太极拳名家反对呼吸与周天功结合的问题所在。这一“内气乱行”,古拳谱中称之谓“气分路”。这是拳势呼吸之高级阶段。
“气分路”,非“脐息”不能完成。“脐息”吸气直入丹田,引动五脏之气下入丹田;呼气,内气经两肾,出命门,达四肢。正如陈鑫所云:“出肾入肾是真诀。”并明指“人之一身,以腰为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这就是“惟其中二气之真,即胎息之”。
脐息与拳势配合上表现为“以心(意)行气,以气运身”,“气由丹田发起”。其法:“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为为二,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于肌肤者谓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为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陈鑫语)。
“脐息”掌握之法,练拳以“静”为主,同时,还需以静桩配合掌握功法。“脐息”练至“呼吸通灵,周身罔间”之时,便会“五行(五脏)之气归一”。此时“万脉归宗”,手足三阴、三阳经内气并行不悖。拳经称此为“一气贯通,并行不悖。”古拳谱云:“如果五行顺一气,放胆即成功”。意思是说,“五行之气”爆发力“如火焰、如飞箭、如沉雷、如大力、如快风”。“其神化不可以方物,其力量不可以计数。故无论万众奔突,一触便倒,岂仅敌一二人已哉。”
5、太极拳第五层功夫,“形归无迹”阶段,呼吸方式为“体呼吸”。
拳论云:“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太极拳练至“形归无迹”时,已至太极拳最高境界。犹如道家内丹术“炼神还虚”。道家认为:“还虚者复归无极之初,以完本来之性体。”拳家也认为:“大道无形无象,一切生于无,一切归于虚。有了‘无’,其作用是无尽的;有了‘虚’,虚则无所不容,虚则无所不应”。
太极拳进入“形归无迹”阶段,练拳“内外一如与太虚同体”。拳势动作,完全“以神主行,以气主动”。人之感觉“静中触动动犹静”,“动则归静静归无”。这种“身无妄动,心无妄想,由内气发动之动,动而归静”的练拳法,就是“大道至无之修”“太极混沌之炼”。这种“神主行,气主动”的大道之修,必然是元神归位,所炼出的功,也必然是后天返先天,以完无极本来之性体;周身内外必然成为浑圆一体,犹如无极原象——圈“○”。正如陈鑫所云:“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有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自气生,气自有神”。这种“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正是拳家终身追求之境界。
“太极混沌之炼”,“大道至无之修”的呼吸问题,古人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脐息”;有的认为“踵息”;有的认“龟息”;有的认为“体息”。晋代葛洪云:“胎息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中,其道成矣。”《庄子》则云:“真人之息以踵。”宋代苏东坡却认为是体息。云“一息自注,不出不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从中医学理论解析,太极拳“形归无迹”阶段,呼吸方式必然是“体呼吸”。只有“体呼吸”,才能实现“体内外无圈”,“形”才能“无迹”。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司皮毛的开合;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司气化,也司皮毛的开合;认为皮肤毛孔则是人身气化的门户。这一理论从气功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气功(内功)锻炼能强化体表的呼吸功能。一旦从体表进入体内的氧气与丹田呼吸相结合,皮肤、穴窍的呼吸作用便会强化。引丹田发动,元气流动,再推动气血,沿十四经络的循行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周身。这种呼吸方式正是“太极拳混沌之炼”所需要的。
太极拳当练至“心中不装一物,清净无为,全身圆融无碍,内外如一”之时,自然全身毛孔、穴窍张开,内外气体交融,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实现了“一息自注,不出不入”体呼吸之功能。可想而知,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张开吸进氧气,引丹田真气达四梢,人体岂不成“气球”状。
至此,拳术功夫已达“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之境。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越强,反弹力越大。正如拳经所云:“身如火药,一触即发”,“全身无处不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陈鑫有诗云:“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这种“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之景况,不正是拳家终身所追求的“形归无迹”之境界吗!
“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矣。”
至此,有人要问,此功几时能练成?其实陈鑫早已明言,他说:“拳家以躬行为主,但先难而已,不可预期后获。妄念横胸,拳艺不能长进。”“但以目前粗疏者言之,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