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躯是人体最大部分,身形的变化关系到力量的产生和输出的大小,关系到身体的运动幅度和锻炼的效果,更关系到太极功夫的形成。“立身中正”是太极拳中很难把握好、最容易被误导的拳理。
如果身体没有跟上、配合上脚底内劲的运动幅度,如果不能达到像“筋长一寸、命长十年”的养生效果要求的幅度,那谈不上到位,只能说“这拳架很漂亮”。运动中如何掌握这个度,“立身中正”的标准尺度应当怎么衡量?在运动中又该如何去保持“立身中正”?
“立身中正”的到位,先要搞懂杨露禅祖师的那句话“圈子内打人,圈子外推人”。当吴全佑跟着师傅的轿子一步一趋,几十里都不舍离去。师徒如父子,老师也心疼啊! 指天发誓说了那么一句话,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该有多么真诚多么重要。可是这么重要的话却被当作故事流传了百年。这一句话重在两个字“圈子”,影视、商业都讲圈子,说明圈子重要啊,而祖师说的这个圈子,对练习太极拳也非常重要。
那么这个圈子如何理解,上面讲“船”的时候,已经分析过皮骨之间能活动不能被沉死的那个劲。在腰胯、身体等协同运动至脚前掌趾脚梢(前方脚),梢内就是圈子内,脚下内劲刚到这地出手就是圈子内打人。为什么要说这里叫圈子内?为什么又要在这个地方出手打人?是因为脚下移动的这种劲与身体腰胯、腿弓前迎出的劲在这时、这个位置相交,在脚下前催到脚前梢一刹那的作用力,和前迎的身体在这个时间、这个位置回收 ( 不是要求立身中正吗? ) 形成产生反作用力,在这里出手正是这两种力相加的时机和位置,就形成了最大的弹簧劲。这有点类似于投弹或投掷,经历过这种训练的人都知道,在投弹前的助跑为的是造成向前的惯性,然后左腿插上前伸移成阻力, 身体再继续向前俯身、扬臂扣腕,助跑越快产生的阻力越大,形成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
当然,太极拳产生的反作用力没有投弹这么简单,也没有这么容易练,甚至于连看都看不见,看不明白。太极拳的这个反作用力的巧妙在于利用脚下的向前推动引导身体腰胯向前迎,当脚下劲运到前脚掌趾时,身体要跟上这个势,身体回位出手也是借出手作用的势,前迎脚掌梢的内劲、身体回收从而产生了反作用力。这样不仅产生了最大的整劲(从健康方面来说身体得到更大程度的牵拉 ),这时回身后的“立身中正”才是到了“位”的身体的中正。
所谓“立身中正”并不是指直着身子在那儿行拳,手在那儿划圈、划弧,这样只能产生对拉劲、螺旋劲,就是很难找到上好的弹簧劲。有弹簧不前压也产生不了劲,更何况弹簧还要虚实转换配合起来找,应该是把身体跟上去迎上去,祖师长兴公在《用武要言》里就说“打人如亲嘴”,所言的可不是这个开放的时代,封建社会的小女子那可是十分羞涩、思想行为都很保守的。
运动中的身躯若跟不上去,腿、手的打击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即使击中了目标,没有身体这个大块头的催动,效果一定不太理想, 这就有了“打人如亲嘴”的戏言了,亲嘴怎么亲?身体要扑上去嘛。李亦畲大师说:“力由脊发,步以身换。以身带步,以身催手。”无处不在说明身躯对于拳法的重要性,偏执地注意中正是不可能达到上述要求的。而在太极拳的传承过程中,由于一些宗师的个人理解,或是过于重点地强调某一方面的某一点,致使本意被人曲解,再加上被一些并没有达到意境的后来者误导,再经过“文攻武卫”半拉子“爱好者” 的笔吐莲花,就越发偏离了方向。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是被肯定了的真理,你要用在推手上应该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你要把这个要求落实在行拳走架上,真不知道这个架子怎么样行?这个拳到底该怎么打?
太极拳到底应当怎么打?哪一种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太极拳?其答案一定是见解各异、各有各的说法。武林宗师孙禄堂集八卦、形意、太极于一身;称之为“武圣”“天下第一拳”绝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个时代江湖中的武林,就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没有真本事那是要招祸、自寻其耻的!
且不谈他的拜师历程,武林名号;只一句“圆球弹簧,劲气内藏” 就体现出先生人格之高尚!太极拳修为之精深!这句话就是太极拳形态特点的总结,也是真正太极运动形态的指导方向。
搬出他老人家来,目的就是用“圆球弹簧”来验证“立身中正”,从形体上来说,球体什么时候都是中正的。可运动中的太极拳,它并不是球,“圆球弹簧”是在指导太极拳的运动的劲要有球体那样圆润。腿的跟进、回收要与胯的收、压,腹的吞吐、滚动,肋的提束,身体的跟进相呼应,形成作用和反作用力象弹簧一样的劲。
用简单的抱球动作来说明:从起式完成后,双手下放,摆过脚跟 ( 这时脚下内劲在前掌,胸腹自然有点前突 ),外分展开 ( 这时内劲移至后跟,腹有点收,臀有点后突 ),两手由外向里抱球成圆,脚下内劲由足跟外展、前移,双脚小足趾、无名趾至大足趾依次内收,背臂肌体协同外张前裹,腹拉开内收,涵胸、拔背,背 ( 臀 ) 的后 ( 拨、前裹 ) 的掤劲,与双手合抱的掤劲形成一个球体,脚下虚实变化的弹簧劲就像相应滚动的球。就是像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动作,立身最易中正的动作,只要是合乎于“圆球弹簧”,合乎于“太极行拳不用手”,合乎于“起于脚,而腿、而腰、而手”“勿令丝毫间断耳”;就需要“势”的作用,四平八稳怎么产生球体的圆润,弹簧劲的轻灵来?
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拔背”,云手和抱球称得上是太极拳中的招牌动作,一直以来,“拔背”被简单地引导、理解成为,单一的通过头的虚领向上提拔,殊不知通过抱球,带动胸、背、肋、腹, 借以脚下内劲、虚实滚动横向拉动,对身体协同修炼、对健康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戚继光在《拳经》中强调:“身法以活为要,身法以阴阳变化为妙”。太极拳理论关于身法、比起“松”“意”、腰胯为轴来说讲得真的不算很多。把话反说过来,既然你把拳称之为“太极”,那就必须得符合太极、阴阳变化这个主要的原理,虚和实、动和静等都属于阴阳,而正与奇呢,属不属于阴阳变化这个范畴?更何况若要身法活,身体变化妙,就必须需要身体的伸缩、开合束展、俯仰,需要身形的拧转翻挫,引转挤靠,试想在这样的运动变化之中,怎样来正确理解身体的中正?想必祖师露禅公关于“立身中正”的讲述,应该不是对行拳走架、运动中的形体定义,即使是针对于行功走架,他老人家也不会让后辈自捆身手、死搬活理不作变通。
对太极拳理论上的定义,千万不要片面地去理解。就用“以腰为轴”,结合分析一下“龙浑身是腰”“以身为腰”与“以腰为轴”这两者之间有矛盾吗?看上去当然有点矛盾。倘若全面地加以分析,当身体协调灵动起来,整个身躯合理地转换合作,周身一体不就是个龙形整腰了么。这样就有了“力由脊发,步以身换。以身带步,以身催手” 啊!以身带步无论是对技击对生理骨骼的承受力而言,都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于健身养生而言也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以身带步是正确的,在行拳过程中的以身带步身体必然会有倾斜,那又如何保持身体的中正?这还不包括身体的造势。
陈鑫大师在用武要言中讲得十分明白:“不偏不倚,非形亦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在运动之中、有借势、有顺势之妙,非得身形变化而不可为。他老人家比现在的太极拳人“开放”潇洒,“打拳原备身法,身体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 只要保持重心的稳定,能自如换转,能节节贯串一气呵成,身体就一定会是中正的。澴圆太极功法要求把身体最大的这一块地方盘活,让脊、背、肩、胁,腹、尾椎,胯都能协同作用,向上统领伸、缩、拧、转,向下塌住重心,保持身法灵活,稳固,也就是既有运动过程中的轻灵圆活,又有了合收后的立身中正。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