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三:
杨禹廷传吴氏太极拳2017年10月19日
李亦佘先生曾总结太极拳三步境界:第一步,在水裡练,脚蹬著地;第二步,脚离开地,在水中间了,按游泳说会踩水了;到了高层,到水皮上来了,这就是轻灵。
脚底下有漂浮感,真正有根儿了。
脚底下是漂浮著,就像脚和地之间连著有层膜一样,没踩到地上,非常灵活,非常整。
过去老先生讲“脚踩浮莲”,也是这个意思,这得身上鬆透了、鬆净了才有这个感觉。
要把劲问准,不容易,不能强打硬要。
找到一个劲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往往第二天又没了。
这东西不是你会这个操手就行了,身上在不断变化,没有定型。
身体的协调跟不上,往往胳膊劲就上来了。
胳膊劲上来就不是那个东西。
那个时候听劲、拿劲都不太准,还是在胳膊上做,还没有悟到“太极推手不用手”的道理。
看老先生们的讲法,也没太注意,等到慢慢功夫上身,才知道这不是手上的劲,都是从脚底下反上来的。
咱们推手全是脚上的劲,拳论上没有废话。
手上接触点,听劲在手上,反应在思维上,变化这个劲是从脚底下上来的。
从脚到胯,到脊背,胯一进是整体,背一转到手上。
现在好多是力上加功,确能打人,但不是纯太极劲。
太极拳要求不用力, 但其实你本来的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脚下。
也就是说,练太极拳不是劲没有了,本来的劲并没有消失,而是全部鬆到你脚下,是都集中了,转移了,都鬆沉到脚下去了。
等用的时候,推手的时候就用脚底下和接触点的劲,这两点得能“说上话”,会“说话了”,不丢不顶了,慢慢才能变化无穷。
也就是说,手一接触对方,资讯就传到脚下,由脚下再返回来到这个接触点上,或拿、或化、或走、或变。
“其根在脚”,你脚底下必须有东西,你脚底下没根,你要“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劲。
脚底下有根了,把脚底下的劲运到手指上,就是太极拳了。
所谓太极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极拳。
表现在手上,是一个点,必须把脚底下反应到这裡来。
如果是你坐在这裡,脚上不合适了,没法用劲了,这个东西就到臀部上了,换个发力点。
搭手的时候,手就是个支撑,不丢不顶。
手上再变化,力点就手变万化了。
不仅太极拳,实际什麼拳术到了高层,都要是如此,只不过太极是突出要求这一点。
尚云祥说,打一寸的拳,他不鬆不柔不空,脚底下没东西,丹田裡没东西,怎麼能打出来?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你盘拳的时候,时时别忘了你的俩脚掌。
你推手的时候,不管碰你身上哪个地儿,都跟脚底下说著话,去那裡找这个东西。
简单说就是拿脚练拳。
你看我做这个挤,其实我没挤,我脚底下做这个挤呢。
你碰上我,脚上就过来了,这样你这个架子算没盘空。
别人一挨你,你就跑,这叫丢。
他一挨你,你的劲就到他脚上,你这架子才叫不空呢。
这叫“盘劲不盘招儿”。
推手时,你还 盘你的拳,脚底下练,这就叫不丢不顶了。
要自然,推手和盘拳一个道理,盘拳也跟推手一个道理,这个要结合好了。
要点是你还练你的拳,别管他。
另外,有个很关键的,气归到丹田要自然。
不压不努,让他通过放鬆,不调而自调,完全自然地下去,这才是真正太极拳的丹田。
是自然的沉,而不是有意识的沉。
五臟都鬆开了,不提著了。
脚底下也不要五趾抓地啊,入地三尺啊,你能入地三尺吗?真正鬆开,自然就到脚上了。
有人说“五趾抓地上弯弓”,这是一步功夫,不是永久。
(选摘自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著作)
===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四:太极拳之“中正”与“中定”
拳论上讲“立如平准”,什麼叫“立如平准”,现在都解释成“秤”,天秤。
他(姚继祖先生)说不是,他认为这是指的水平仪,叫平准。
这个水平仪,无论你给它扒拉到哪些儿,它中间那个水珠都在中间。
这个东西不是农村那种简陋的水平仪,将木头挖一个槽倒上水,就行了。
它这个东西是十字的,无论你转到哪个地方,那个水珠都在中间。
现在解释成天秤,也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解释成水平仪无疑是更準确更高明。
拳论上讲“中正安舒”,这个“中”,不是说外形上我们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样人不就僵化了吗?太极拳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变化当中,怎麼体会“中正安舒”呢?太极拳是圆周运动,是立体的,像圆球,圆环无端,内裡是阴阳二气。
就是不管我身法怎麼动,从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麼著也不丢“中”。
就像一个圆球在地上滚动,它是一个立体的圆,不管它滚到哪儿,它都是一个圆,顶、底、中三点一线,这才是太极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谓三尖相照)。
并不是一个动作我腰摆得倍儿直,那不符合太极拳轻、灵、圆、活的原则。
“守住中定往开打”,是杨露禪先生在一次离京前,传给吴全佑先生的一句话,全佑先生由此开悟。
这句话的核心,既讲盘拳、推手,也包括技击。
就盘拳、推手来讲,都要守住中定,往开了练,姿势要开展,大开大展,大虚大实,大鬆大柔,大无大空。
那如何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麼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鬆开鬆透,身上鬆开鬆无,你就谈不到“中定”。
功夫练不到的,往往容易误解:你都没了,你还有中定吗?对,只有身上空了没了,才有中定。
这个中定劲是从哪儿来的呢,从脚下来。
你完全鬆开了,皮肉筋骨、五臟六腑都鬆开,最后全部鬆到你脚下,脚下就有了根。
打个比方,我们天天练拳,在天放鬆,你练的功,是你的收穫,脚底下就是仓库,每天的收益都往仓库裡头收。
你的功夫越纯,你的收穫就越大,你仓库裡头的东西越多。
到推手的时候,或者真遇到事情交手,那时候的力量,即中定劲就从脚下这个仓库上来到手上。
过去有句话,“球头鼓,球碰壁”,就是“守住中定往开打”的原因。
我见过的三代人,他们推手都是这个劲,走得集中,走得小,弹性非常準确,推出乾净漂亮,双方都非常舒服,又练功又养生。
(选摘自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著作)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