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极门的辅助功法,大杆子功可为首选之功

#太极心法#守中2022-01-09

我国器械的起源和发展,原本是早于徒手的拳技的。现今的实用技术只体现于部队中侦察兵的匕首,骑兵的马刀和步兵的劈刺术,武林中...

我国器械的起源和发展,原本是早于徒手的拳技的。现今的实用技术只体现于部队中侦察兵的匕首,骑兵的马刀和步兵的劈刺术,武林中虽然不乏小覷技术的人物,但任何器械冠军的各门独擅兵器的高手都不是连级刺杀标兵的对手,若是不信,一试便可证实。

如果只从战场这个特殊环境而论,器械的威力大于拳脚,其原因正如道新先生所论:“兵器有更大的打击空间范围,有很高的硬度,并有极小的接触点而使力量集中。另外,由于杠杆的原理使兵器的末端具有较高速度,从而增加了挥搠冲击力。“我国频繁的冷兵器战争史,促进了器械的性能和技术不断发展,历代亦涌现出了众多的精器械的高手,这些战将的武艺和他们所擅长的器械至今仍脍至人口,至明末清初,器械的技术在军中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俞大猷,石敬岩、戚继光和吴殳为代表的将军们不仅总结和升华了器械的精华,吴殳还留下了《手臂录》这部大枪经典著作,他们以器械的杀法结合拳技的打法,为国术的质变开辟了新的纪元,从而使我国的拳技由于“拳兵过渡”的特殊历史条件而走到了世界前面。尤其是峨眉、太极等名拳的原传功法均是从器械的杀法和弓箭的射法受到了巨大的启示而姬际可“以枪为拳”的创举更是将冷兵器未期器械技法的高峰技术转用于徒手的拳术技法的创举,更是为古老的军事技术寻求了再生和发展,并且使器械功法的效力反馈于格斗手搏之艺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现今世界各国的实用器械,以体育项目中的击剑和部队中常用格斗术为主,我国原传劈剑和朴刀技法早已被日本学习,并形成铳剑道(日本国刀剑不分)和劈刺术,我国的劈刺术亦很简捷实用,只是突击一技,身与步虽合理配合,但双臂持枪前刺,细考乃原苏联花刺技法,故需将此技法改进。忆昔当年,日俄为争夺我国的旅大竟在我国领土开战,沙俄士兵多被日本士兵所刺毙,世人皆谓日本劈刺术冠绝于世,却不知其技法均源于中华,而日本国成名的高手亦在器械较量时,被张恩彤、李尧臣、马骥良、赵道新等实作通家击败,尤其芗斋先生以器械轻取泽井健一等人的事迹更是振奋了中华武魄,并说明器械的精华虽已是凤毛麟角,但仍然在中国当务之急是要继承不使之失传。

器械虽花样繁多,但总不外乎长、短、软和抛掷四种,而且何种器械都是由锋利或尖锐的多金属物配合长杆或手柄而成,其技法也只是刺、劈、挑、抹等几下而已,所以只要精熟了一、两种,其它则可触类旁通。由于器械是靠双手掌握的,所以贴身肉搏不能死搬硬套器械的用法,我们所练器械,是为了拳械互补,正如道新先生所说:“拳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兵器的运用,而兵器操习水平的进步又能促拳术技击的飞跃。”

大杆是专指白腊木而言,一般的树干不宜做为训练所用器械,现今的各种钢、铁管因弹性不及腊杆,亦不能用。抖练的大杆应比一般器械的杆身粗长,其杆头直径应在5公分以上;杆尖(即杆尾)直径应在4公分以上;杆长应在三米以上。

执械的方法是以原传三体式为原则,因废弃了“单看手,双手走”等谬说及“缠头过脑”、“白蛇吐信”等哗众取笼的怪式,所以只注重两个原则--上执重物,下必是桩和短不贴身长不离身。短则以身带臂,扫劈斩抹;长则身械一体,挑刺崩摇。习练大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拳械并练,所以更需严格遵守拳学的原则,练杆之法只是“以桩运械”而已。执杆之法曾由祁州张树德先生改为大式,此法对于增长功力效果很大,实作也极具威力。我们习练大杆,开始可从大式执杆法入手。

清末民初,大多数习者仍沿用此法,只是多已失去整体劲力的内诀。芗斋先生存传了此艺,并将其外形收紧,使之更利用整体力的训练和应用,我们应以此式深入。

初练大杆会因生疏而出现错误,望大家注意纠正。

1、缓动法:缓动法即执械试力法,其方法是执械做勾挫、波浪等试力动作,如果拳术功夫深厚,此法一试即会,无需苦练,只体会执械是双臂的延长而已,在此只以蛇缠手的试力为例:侧式桩站妥,双手执械,以身带杆作蛇缠手试力,由于大杆的运动外形是由身体带出来的,所以外形看不出内在的变化,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有意将外形放大一些。

2、米字法:此法为我国器械独特训练法,是马骥良、赵道新二位先生亲授于笔者的。实践中的攻防动作,任凭对手所谓的千变万化,总不会离开中线的上、中、下、和左右这几个方面,所以把住中线就能自如地迎击对手任何方向的进攻。我们都临过字贴,为了方便初学者,大方格本都用线画着米字格,执械练习,只要守中用中,能以这米字格的方法运使发力,基本上就掌握了全部的攻防时的运械轨迹,所以我们练大杆,就应先熟悉米字的方位,然后执械由慢而快,依次发力练习抖杆,但不可机械地以杆划格,关键是内在劲力的爆发,而杆的外形需小,而且熟练后应注意变化杆的出击方位更需以一点为主进行训练。

3、摇旗法:开始训练,有意固定双手不动,只动身躯(注意不要以晃腿误为转身),使大杆的前端出现横圈、竖圈和斜圈,初步体会躯干主动的要领,然后以身带手作摇旗法,此法主要有三种练法。

a、侧式桩持杆站妥,意想杆身前部杆身绑着一面旗帜,以身摇旗,使旗面作平圆轨迹卷动,可连续朝一个方向卷,也可左一下,右一下的卷动

b、以身带手而动,使意念中的大旗迎风晃动翻卷,可以顺时针连续斜摇,也可以逆时针连续斜摇,亦可以顺逆互摇。

c、上述两式是身手反称的双臂同向运动,此式也是同向运动,只是有一手先动(左、右均可),另一手再动,形成了似乎是双手相反运动的外形,此动如果徒手练习即是太极的原传云手身法,实作时以此动出击,动作突然而极利于变化和防护。

摇旗训练能使人体连通双臂同大杆融为一体,体会出整体运动的动作和劲力,因意念中杆身所系大旗的作用,会使习者掌握触械时的整体发力并顺势进击,摇旗也可作为大刀的训练法,所以正文先生说:“会摇旗就会耍大刀”。

4、摇鞭法:“此法练法同摇旗法相同,只是将意念中的大旗变为长鞭,山西、东北一带的车把式多使用双手执握的长鞭,笔者在东北插队时,曾亲见一车把式用长鞭将一条狼抽的满地翻滚,其动可谓整、稳、准、透。车毅斋、宋世荣两位前辈就精通此法。此法训练的方法和轨迹虽与摇旗法无异,但因整体晃鞭和甩鞭(发力),就将摇旗杆身的力点前移至杆稍,实作中熟谙此力,出手即可将对手抽的连滚带爬,宋世荣先生的传人李旭州先生就曾以此技震慑过几位擂台名手。

摇旗、晃旗和摇鞭、甩鞭的训练,初练是为了以身带械,熟练和形成浑元运械的习惯动作和运械轨迹,而速动训练则要求动作的突发和变化,所以缓动应执杆进行各方向螺旋的顺,逆时针的反复训练,而速动则为发力,要求冷、脆、沉、猛、狠其摇旋发力也多是骤然的半径轨迹。

5、速动法:此法是上述各法熟练后的加快,是训练快速操杆时仍符合要领的过渡功法,无需赘笔。

6、抖杆法:以上训练都是为此训练服务,如果能自如掌握,无需苦练,应很快进入此法苦修。

抖杆法是持杆进行发力训练的功法,开始训练,双臂可有意地进行颤动,熟练后则无需手颤,只需执杆爆发劲力即可,由于劲力直达杆端,会形成评书中所谓的 “金鸡乱点头”的效果,其颤动的次数,速度皆取决于习者自身的拳术功夫,切勿为追求颤动而使双手故意作局部的抖动,其动作要领是爆发力的突然减速,或骤停,这也是我国独特的训练方法,国外搏击术的打砂带训练都是要求运动中的突然加速,芗斋先生和道新先生等前辈的实践证明,这种极快的动作突然减速甚至急停的训练程序是极为科学和颇具实效的。

练习抖杆需以发力的要领进行,并因持杆迫使双臂不能盲目舞动而从中体认徒手格斗时爆发劲力的正确运动轨迹和发力要领,需要重申的是必须是以躯干主动,双手不要死握杆身,双臂用力不能过大,道新先生早已明示:“如果双臂用力过大,那么力量难以进入对手躯体,而是回到自己腿上”。希望大家通过抖大杆的严格训练,达到爆发力动作的协调、准确而连贯。抖杆的动作,开始可发杆力于米字的各方向,熟练后,就应选择其中的一、两下进行反复的单操训练,在此仅介绍米字方向的几种抖法,亦希望大家要少而精的练习。

a、劈杆法:躯干由45度以侧横弧形轨迹变为15度大侧面,脊柱弹射压缩,小腹下沉,前足踩,后足蹬,肩胯互争,带动双臂翻滚,带动双手同时前后分争,快速将杆前劈至与腹齐骤然减速。然后回归预备式,再反复进行训练,以此动作要领劈杆,如将劲力前刺,称为滑杆,将劈和滑的动作合而为一为劈刺。

b、崩杆:身体以15度大斜面争拉蓄势,然后由15度突然合为45度,头向前撞,脊柱压缩向前弹射,躯干同时划立圆。下肢同样前踩后蹬,形成整体发力带动双臂将大杆向前突刺,但手臂勿前移,重心前移之惯性主要由15度至45度的“合”而形成,躯干合至45度时突然减速,此法最易练得合抱整劲。武林中称道的所抖大杆即以此式为主,其练是将老传三体式扩大,后手执杆置于身侧后,较之常人的练法威力极大。芗斋先生、道新先生和正文先生所传的抖杆是间架紧凑的浑元力。

关于抖大杆子

五十年代在北京健身太极武术总社的兵器架子上立着陆两根很粗的白腊杆,长有丈佘,呈红色,光滑锃亮。这种器械就是太极大杆子。大杆子不是战斗武器,也不是演练套路用的,它是操练基本功用的器械。老师在教你练器械之前先让你练习抖大杆子。太极大杆子和太极大枪不同,太极大枪演练有招法和套路,太极大杆子没有套路,只有九个杆子点即:抖,抽,点,拧,摔,扎挑,拨,撩等。九个杆子点可以穿插,配合练习。例如抖杆时可以用扎或摔杆混合练习,摔配合挑,点拧配合拨,抽和撩等等,随心所欲,灵活运用。步法也同样随杆子点灵变换,半马步,马步,虎步,仆步,丁步,横裆步,进步,退步,绕步,插步等等,总之要练成活步。

抖大杆子要求用丹田的内气,周身劲力由脊背发出,使周身松沉之气和力要至丹杆头向前抖动。抖动不超过一百次就会大汗淋漓,练习日久则内劲渐增,功力大进。大杆子比较长又很粗,其重量是一般枪杆的2至3倍,练习时右手时右手握大杆尾端,左手握大杆的中下端,右手如锁握紧,左手如管使大杆能前后滑动,大杆横在腰前,左脚向左侧出一步,两脚距离要比肩略宽。左脚脚尖向外撇,双腿下蹲成半马步。抖杆时要以腰为轴,肩,肘,腕,胯,膝要协调一致,随杆子点的变化而变换步法,抖起来虎虎生风,雄壮有力,整个杆身都在颤动,力量要达到杆头。没有一定的太极拳功底,不掌握其要领是很难做到的。练习一定时间的大杆子,臂力和腰劲会与日俱增,对以后练习各种武术器械是很必要的。

北京杨式太极拳名家赫寿岩老师当年教徒弟练功时,非常重视大杆子基本功训练,经常说他青年学艺时老师让他练习太极大杆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从青年到中年时期每天都坚持抖大大杆子,一天要抖千次,早晚练功时各抖五百次,在杆头用“挑”法能将80多斤的沙袋挑起抛至房顶。笔者堕赫老师习艺时,老师年事已高,故未能亲眼目睹,实为憾事。

另一篇

陈氏太极大杆,又称陈氏太极大枪(大杆加上枪头即为枪),杆子多采用三米多长、尾部较粗(满把)的白蜡杆制成。太极大杆分套路练习(名十三杆)和单练两种方式,套路练习以沾、缠、绞、披、崩、拖、挂、横、扎、抖

、架、挑等杆法配合相应的步法;单练是取其中主要单势杆法反复操练、以锻炼耐力,增长内劲,加大裆、腰、臂及全身合力和爆发力为目的。

一、太极大杆子单练法

1.抖杆。

(1)两手持杆侧身而立,左脚略向前,脚尖前顺;右脚在后,脚尖外撇45度,重心偏右。右手握紧杆尾端,手心向下,左手握杆中后部,手心斜上,把要松活,杆梢向前,高与胸齐。目视前方。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心向上托杆前刺,杆梢高与胸齐,劲贯杆头。目视前方。

(3)在上动前刺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成半马步。右手紧握杆尾部,随之将杆旋转抽回,手心向下。左手先活后紧,使杆产生一种弹抖力。目视杆头。

要求:扎杆时,立身中正,重心前移时后脚要蹬地,用臂力、腕力托杆前刺,劲力要顺达。后抖时呼气,松胯塌腰,气沉丹田,裆、腰、臂力周身合力。到力点时,像汽车刹车一样,整体一致而又有弹力。扎杆、抽杆都基本保持平。

2.披杆。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持杆向左上方划挑。吸气,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向左—卜方划挑后,身体快速右转,重心速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外缠向右下方劈,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左上方划杆,劲要松柔;向右下劈要快速转身、呼气发力,要结合腰裆劲。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松挑抖臂。

3.崩杆。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重心随之右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右缠下劈,劲要松柔。目视杆头。

(3)接上势,两脚不动,身体突然左转,重心左移,同时两手持杆合力里缠向左后上崩;力达杆梢。目视杆头。

要求:向右缠下劈为蓄劲,左转身要迅速,结合腰裆劲,呼气发力,劲由脊发,合于两臂,缠于杆梢。

4、斜上刺。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蹉步),也可以不跟步,重心偏前。同时两手持杆,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先向右后略下划杆,然后再向上、向左前方内旋顺杆发力,有上刺之劲。目视左上方。

要求:两手持杆向右后划弧是蓄劲,后脚跟步是助力,进步上刺是在蓄劲基础上,发力一抖使劲达杆梢,注意要上下协调一致。

5.横扫杆(横扫眉)。

(1)同抖杆动作。

(2)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托杆向前扎中平枪。目视杆扎方向。

(3)接上动,扎杆后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成半马步,结合裆腰劲,用缠法将杆突然向回抽,在回抽瞬间刹住劲,右手将杆尾部略向前推,使杆头有向左后横打之力。目视杆头。

要求:此动主要是结合裆腰劲,配合两臂力,使扎杆、横扫、击打一气呵成,完全是由内气(丹田)带动。

二、注意事项

1.以上练法均为左势,练习时左右势轮换为宜,左右势动作要求相同,换势时只是变换一下方向角度而已。

2.练习陈氏太极大杆,要有一定的拳术基础。练习时要求内劲饱满,档圆步稳,腰旋臂缠,以内劲缠绕杆子,发力要有爆发劲。

3.练习太极大杆前,要先热身,首先要把周身各关节活动开,然后练习一套内功法,如马虹先生传授的百把气功桩或马礼堂先生的动静八法皆可,目的是使周身气血得以运行畅通。

4.练习太极大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日曝十日寒。初练可一势从几次起步,然后逐步加量,次数多少以每次练功后不感到疲劳为佳。大杆子功不见得每日必练,但一定经常练习,过去练武人讲:早练拳,晚练功。各家功法虽然很多,但作为太极门的辅助功法,大杆子功可为首选之功。

武氏太极杆

武式太极杆重点介绍十三杆。十三杆又名十三枪,是祖师武禹襄所创,历代宗师精此技法。

杆在太极拳中是提高太极功夫很好的辅助器械。拳谚讲“身体不整,用枪校”,亦说明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杆是手臂的加长,完全是按太极之理,阴阳变化之法而用,在杆的使用上要求“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在杆的运力上要求“前手用杆,后手用力”。前手要将杆牢牢控制,运用自如,后手犹如锁扣,将杆牢牢扣住。两手要协调一致。

在现代,练习十三杆时多用白腊杆,杆长丈余,直径以后手微握不住杆身为标准。其练习要领为精神集中,身体中正,身体与枪要成一整体,要做到身灵、步活、手合、劲整,走粘幅度不要太大,以使对方刺不着自己的身体为准则,幅度太大不易反击与回刺,甚至露出破绽。经长期不断习练,可使习练者内劲大增,劲整浑圆,力达杆尖。

武氏太极杆步法:

武氏太极杆步法大何可分为:弓步、虚步、歇步、路步、半马步等几种。

弓步------两腿前后站立,两足为45角,前腿屈膝弓步,足尖微向里扣,膝不可弓过足尖,后腿前蹬,但不可蹬直。

虚步-------后腿屈膝坐势,前腿以足尖点地,前腿为虚,后腿为实。

歇步------两腿屈膝交叉半蹲,前腿弓步,足尖外摆,后足跟有翘起之意。

跟步-------前腿屈膝坐势,后腿前跟并以足尖点地。

半马步-------两脚距离稍宽于肩,两腿微屈下蹲,两脚尖向前微内扣,两腿负载比为前四后六。

杨氏太极枪

杨式太极枪乃太极门中的长兵器,又名太极大杆。历来太极名家对此枪术深密自珍,非入室弟子不传。太极大枪的整个套路包括了四粘枪,四离枪,四扔枪,一缠枪的动作,又以开,合,崩,劈点,扎,扔,拨,撩,缠,带,截 十三枪变化而成的枪法套路。练时要求力由脊发,使松沉之内劲贯于枪尖,缓则粘黏跟随,不丢不顶,急则如放箭,发挥动人心魄的威力。

太极大枪主要包含十三种枪法。十三抢者即是指太极四黏枪、太极四离枪、太极劈枪、崩抢、点枪、扔枪、缠枪共十三枪。运用时又以开、合、崩、劈、点、扎、拨、撩、缠、带、滑、截、圈十三字诀变化而成枪法套路。练习太极枪以太极拳练法要领为本。枪法贵乎“四平”。四平者乃顶平、肩平、枪平、脚平。神贯于顶,虚灵顶劲,精神提起,势雄壮谓之顶平。以腰为轴,活泼于腰,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谓之肩平。持枪平稳,易攻易守,枪扎一条线谓之枪平。劲起于腿,出步轻灵稳健谓之脚平。持枪姿式多以中平之枪,所谓中平枪枪中王。持枪须稳固松活,持枪时以后手握其枪杆末端,以意握紧,不然练习和运用时将易脱把,劲力亦无法向前出发。握把时,末端不可露出一小段,术语称为“露把”。“露把”为枪法所忌。《手臂录》[吴殳]中说:“持枪必须尽根,余谓枪根当在掌心中,与臂骨对直,且灵活而长”。故“露把”既影响握枪手腕的灵活,而且攻击长度亦相应缩短,不利运用,难收“一寸长。一寸强”之功。持枪之前手须松握大枪之中后段,以能灵活自如地来回滑动为要,所谓“前手如管,后手如锁”,否则出枪不快、抽枪不灵、发力僵滞,成为“死手”。太极大枪以练习抖枪为基本常功,持枪平正以后方可练习。抖枪时须以丹田内气,周身之劲,力由脊发,向前扎出,使松沉之内劲贯于枪尖,要枪出一条线,枪扎如放箭,前手不可离把,使枪上下波动,左右摇晃,后手不可甩腕。用枪时,屈腕向前甩手则力浮而不沉,枪摇而不稳。枪扎出以后,即迅速收枪,后手握枪向后贴腰抽回,前手则握紧枪杆中段向下采劈,身势随后坐下沉以助劈势。此时力达枪杆前段,使其颤动,此一扎一劈谓之大抖枪。练习日久则内劲日增,功力日进矣。大极大枪练习和运用时要求枪不离腰,直来直出贴腰而去,不可左右摇晃,上下摆动,枪杆贴腰可使抢更为稳定,便于劲由腰出,出枪才不至于飘浮无力。同时,练枪时还强调“三尖相照”,所谓“三尖相照”即是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此三点成一直线则能使周身之劲力贯于枪尖,出抢不偏不倚准确无误。

大极大枪以四黏枪为主要枪法。四黏抢须二人对练,一般称为黏杆。四黏枪是前进后退各四枪,即甲进步刺胸,乙则退步右[扌履]化,甲再进步刺腿,乙则退步左下[扌履]化,甲再进步刺肩,乙再退步右[扌履]化,甲再进步刺喉,乙则退步右[扌履]化,然后再转为乙攻甲守,周而复始,循环不断,你进我退,你攻我守,三枪相黏,永不脱离,如胶似漆,如影随形,沾黏绵随,不丢不顶,如太极拳之推手,以养大脑虚灵之感应,求其听劲而懂动之功夫。

大极大抢又以四离枪为重要枪法,离枪者,两枪不需靠接也。此枪法亦须二人对练,四离枪是甲攻“怪蟒钻心”刺胸,乙退后左格,甲再攻“仙鹤摆头”刺膀肩,乙则退后右格,甲再攻“鹞子捕雀”刺脚背,乙再退后下格,甲再攻“飞燕投巢”刺面部,乙再退后左格,甲乙二人你攻我守,我守你攻,亦须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四离抢看如太极举之大[扌履]和散手练习,练时虽徐徐缓慢,用时则虚实变幻迅急无比,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我枪之出,遇敌枪来格,我即可以“仙鹤摆头”之式将前枪变为虚着,使敌枪格空,我顺势换招进刺,使敌防不胜防,冷快绝伦,动人心魄。劈枪之用,常乘敌抢之来,我顺势向下采劈其前手或枪杆,运丹田内劲,可使敌枪脱手而前手受伤。

崩枪之用,常在我枪恰在敌枪之下时,乘敌枪之来,猛然向后坐身,以枪杆向上崩其腕部,常可使敌撒枪后跌。

点枪之用,常在崩枪之后,敌如后退,乘势以枪尖向下点击其头部。

扔枪之用,分为外扔和前摔二种枪法。外扔多用于向右下捞挂开刺我腿部之枪后,乘其抽枪上起之势,运丹田内劲向左上扔之,得机得势可使敌枪脱手飞出。

前摔枪多用于向左下拨挂开刺我腿部之枪后,乘其退势向右前上步摔之,得机得势可使敌连人带抢跌出。

缠枪者,以枪缠绕对方之枪杆不使看变化之机也;亦可以缠枪之“圈”晃扰敌之眼神,我便可乘势而取之。圈法是枪法根本,《手臂录》所谓:“枪法之用,要工于一圈,枪法总用则为一圈”。所谓圈者,即指枪头在运用中常作圆弧绕动。大极枪中的开合法,即所谓拦拿法,就含有圈法。开法即是拦枪法,是抢头向左绕半圆。合法即是拿枪法,是抢头向右绕半圆。缠抢则是绕整圆,所谓善用圈”以行著诸巧法,而后枪道大备。”缠枪以及拦拿枪法,所运之圈皆不宜大,以免防守空疏,出枪迟缓。

大极枪法不以花招取悦于人,而以朴实无华、气魄雄伟见其真功。抢枪皆非虚设,来去都有实用,枪法虽总名十三,而其中变化之妙又何止千百。学者只要能本以上技法要点,默识揣摩,认真领悟,精益求精。自然能枪法精进,学有所成。

白拿枪法对练

(许振华先生整理)

一、靠杆

靠杆子,是练习里外三枪的基础,也是练习白拿的基础,练好靠杆子可以避免在里外三枪中使自己受伤。(适用于枪法初学者)

1.你我持中平枪对站,我从你圈里用拦(靠到对方的杆子即停)靠你的杆子,你用拿滑开我的杆子,反复练习。

2.你我持中平枪对站,我从你圈外用拿(靠到对方的杆子即停)靠你的杆子,你用拦滑开我的杆子,反复练习。

3.调换角色,我用皆然。

要点:我用拦、拿靠你杆子时,要用力靠在你的杆子上,“啪”的一声脆响。

你用白拿滑我杆子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被我一靠把你的杆子靠走,应在我的杆子刚一接触你的杆子时,随即采用白拿,滑开我的杆子。此要点要体会。

二、里外三枪(滑杆)

1.你我持中平枪对站,我扎你圈里,你用拿,滑开我枪,迫使我枪偏离,我再扎你圈里两枪,你皆用拿法。

接着,我用枪扎你圈外,你用拦,滑开我枪,迫使我枪偏离,我再扎你圈外两枪,你皆用拦法。

2.接上式,我扎完里外三枪后,枪尖掷地,右手持枪根,向后转身,左手为掌置于额前上方,微弯腰屈膝,向前跑,你持中平枪后追。

3.接上式,你追至我身后,挺枪扎我,我即原地从右向后转身,迅速持中平枪,用拿法滑开你枪(因我向右转身,你即成扎我圈里),迫使你枪偏离,你再扎我圈里两枪,我皆用拿法。

接着,你用枪扎我圈外,我用拦,滑开你枪,迫使你枪偏离,你再扎我圈外两枪,我皆用拦法。

4.接上式,你扎完里外三枪后,枪尖掷地,右手持枪根,向后转身,左手为掌置于额前上方,微弯腰屈膝,向前跑,我持中平枪后追。

5.重复以上诸势。

要点:此套路为枪法白拿的主要练习方法,白拿,现又有称之为摆拿。分为拿、拦两势。在对练此套路时,把对方视为假想敌手,要用枪直扎对手。故在对练时枪不能带铁质枪头,免伤,但要真扎真拿。

自己背后为圈外,胸前为圈里。

三、枪法谚语

阴手为拿,阳手为拦;

圈枪为母,白拿为公;

枪扎一线;

高不拿,低不拦;

高枪用圈枪、崩枪防之;中枪用白拿、缠枪防之;低枪用叠枪、拨草寻蛇防之。

大杆子相关文章4(转自网络)

凡真正研武者无不将大枪视之为必修的技艺,是可付之毕生研修的功法。一切武林名(明)家皆视大枪术为“看家”的技艺。

由于大枪术,特别是八极大枪术声名极隆、威贯中外武林,使许许多多研练者可望、可想而终难如愿觅得这一优秀的传统国术技艺,或难以完整的得到全部枪术,及其精义。同时大枪由于长、重,如果练习不得法,很难尽善完美的练好,终难登堂入室。为。为使诸众热爱国术的八极同门和武林同道能详尽、明确、清晰的学会、练好八极大枪术,并掌握其精义,故将八极大枪术的功法、步法、枪法、秘谱、释义、击法应用在《全集》中一一向大家介绍。

首先练八极大枪必先练习“活抢”(抖大杆子)的技艺,通过“活枪”,可使研练者的全身之劲力、精神、气血合为一致,并膀臂雄健、腰身活络、下盘扎实、气势夺人。久练者可以达到人枪一如(人杆一如),随心施发暴撼和柔绵之整体劲力,也可以冷脆、突疾发出旋、拧、拿、挑、弹、崩、豁、戳、抖、点、缠、挡;拦的部位劲力,可使其周身无处不到、远近无间不达,劲力随思而发,枪法随遇而至、发之必得、出之必中。故古今武林均称大枪为“百兵之祖”,八极大枪为“枪中之帅”,枪中之“神品”也。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再以大枪为作战的手段和兵器,于是又赋予练习大枪术以新的意义——锻炼身心、强壮体魄、康健祛疾、养生益寿。由于练习大枪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修练,方易达到锻炼目的,尤其是精于八极拳术和其它国术拳者,更能极易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经久持恒的研练可防治肩周炎、风湿疼等疾病,尤其对脊柱病、腰腿疼痛等疾病的防治效果尤佳,许多老人、中年人说的好:每日付出六个字(闽南、广东话即30分钟),身步矫健无疾痛。

大枪之於八极拳

坊间一般对八极拳的论述中,都会提及历代八极拳名师精於大枪术,而且都以枪服人,近代李公书文可说是其中之最。河北省沧县志对李公书文(一八六四年~一九三四年)的叙述:「本农家子弟,自幼从近邻孟村金殿陞先生习练八极拳及大枪术,後参研劈挂掌,将此艺融贯,相得益彰。而大枪之术,尤为精绝,所向无敌,武术界尊之曰:『神枪李』。」

清末民初武术名家马凤图样一八八八~一九七三年)之子马明达著有《说剑丛稿》,〈卷六〉中提及一九一○年马凤图在天津创「中华武士会」,藉以团结武林人士,发展反清力量。「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也概然参与,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莅津,声势蔚为壮观。先父折冲尊俎,协调歧义,请来李书文先生,李先生带著张德忠、霍殿阁、崔长友、王金等一群高学子弟到来,气派不输于李存义。」

「武士会成立之日,李下场先扎了几趟枪,进进退退,四平八稳,看上去平平如也,接著,他与弟子演练六合八母对扎,硬攻硬守,势同交锋,观者无不骇然!」

此时李公书文年约四十六岁,在枪法上已自成一家。马明达记述父亲所观察的李书文:「他对拳术、杂兵不屑一顾。」「他是职业拳家,靠传授武术吃饭,因此一向拿艺很紧,收授门徒颇有斟酌。」「有时也不得不练些他本人并不以为然的东西,以应付环境,现在传世的某些指名李书文的拳套,大抵都属此类。」「他平时话少,不苟言笑,微醺时谈风甚健,口无遮拦,纵论当时京津各家枪法的异同优劣,不时露出睥睨一世的英雄气概。」

由上可略窥,李公大枪之神用,不重花俏,重实用,对拳术虽著墨较少,平常练习也只练单招,但讲求致用的精神与大枪相符,在一般人眼里,自无表演上的「可看性」。以李公对大枪与拳的投入,两相对比之下,可说是将拳视为「术」,而将枪(兵器)提高层次至「艺」的水准,若能通「艺」,则「术」自不在话下。

李公「轻」拳术「重」大枪的观念,也可在武术古籍中得印证。明朝武将戚继光於《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为初学入艺之门。」清朝吴殳在《手臂录》一书最後补述:「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於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所以历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这个现象尤以八极拳系统名师更甚。所以练武者若要练拳、用拳,其肢体操作、练法及用法一定深受其所练兵器影响,尤其八极拳拳法深受大枪影响,可说是以枪创拳。形意拳经也提及:「形意以枪创拳」。

李公书文晚年受聘於刘师家中教授武艺,当时刘师不过七、八岁,师徒两人相差四十五岁。刘师说:「老师在我家十余年,後来带我去见其他师兄,师兄们都要我练拳。每当我练完,师兄们都很惊讶:『老师教你的,怎么跟我的不一样?』」由於刘师为李公最後的关门弟子,所以除刘师外,其他弟子也从未见识过李公晚年的八极拳,更遑论外人。

在跟著李公学习武艺十余年间,「老师少谈理论,只要求『放松』打,我心想:『自己练拳硬梆梆的,还叫我放松打?』放松要怎么打?」在年少的刘师眼里,李公打拳的外型「直直的」、「刚硬无比」,毫无美感,甚至有点「丑」。其实在拳艺的境界,随著年岁的增长,身体的操作更精准,甚至脱化,招式因此去芜存菁,以李公枪法之精纯,在动作上愈来愈直接、简单、犀利,著法展现辛辣,所以晚年他把八极拳重新处理,在训练方法及套路招式上都加以改变。

由上可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早、晚期所授常常差异很大,并非只是气势上,连招势变化都很大。据时间推断,刘师所学的八极拳,当为李公晚年重新处理过的「八极拳」,有别於早期所传授,更何况与其他系统八极拳大异其趣。

近年来,我与师兄弟重练大枪,更加确认「简单、直力」为武艺习练之大法,所谓的「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在持枪、扎枪、分枪中,自是水到渠成。所以练习武艺若从枪下手,腿力、身力、手力便可找出最佳定位,在对练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先决条件,才能达到「贴杆而入、见肉分枪」的要求。拳术的发展借助枪法,俯拾即是,例如拳术的「三尖照」或「缠丝劲」,就是来自枪法。

在枪法中要求「去如箭、回如线」,对练枪者而言,扎枪快又准确较易达成,收枪回如线则难矣。而李公的枪法直行中有分力,前扎时「拥锉」,攻中有守,抽枪时则「带环」,守中有攻。刘师回忆李公书文将枪扎入麦草堆,抽出时,可将麦草杆整捆从中拔出。两人对枪时,枪也常被老师从手中挖走。所以枪不空回,若要回,则带环、带钩。

在枪的使用上,以枪根操作精确为根本,才能使枪头变换自如,枪根操作以後手为主,後手阴阳变化,伸曲往来,为发力变化的根源。前手以黑鹞或白鹞阴阳变化,轻握才可听到来枪息。所以用枪以後手为主,前手辅之。

扎枪之力以捅劲为主,捅劲要身力和肩臂之力,直中含「锉」,要求快与准,即八极拳的攻击手,而回枪时带环、带钩,则需快速、善巧之力,非资质优异且历经久练者,无法毕其功。李公八极拳尤重回手,如封似闭,带环又带钩,其中以「猛虎硬爬山」一势最为得意,表现出「去如箭、回如线」,用拳如用枪,前手缩回如线「带环」,同时後手捅出如箭「拥锉」。双手如双枪,一枪回,一枪出,守即是攻,攻即是守,攻守合一,收放合一。在外人看似毫无特殊的「直拳」──猛虎硬爬山一势,可说是李公将拳法和枪法结合为一的最佳写照。

相关话题

#太极心得体会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守中[Lv.7]

  • 关注
    9
  • 粉丝
    19
  • 经验
    100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