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原文阅读: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通常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悟道释义:
此章混然自得而得,在寂然自守而守成,窈窈冥 冥,默默常存,与混沌符合。
非以明民,民者气也,为道之士,非以明气之往来升降之 理,要浑然不动,万象皆空,自有一番景象,何必求明民之说耳。 明中若愚,故将以愚之。如今修道之士,只求于说,不务无为, 为气之枢转,自难主持,故民之难治可知矣。智者,明白了然是 也。俗语有云:聪明反被聪明误。学道者愚而能笃,诚而能守。 以智治国则国失,国者,身也。太明为国之贼,似愚非愚,若不 笃而诚者,是以不以智治国之人,身形健康,容貌温和,三宝内 固而不泄,身享太平,无魔侵害,如天地皆春,长生不死,皆因湛 寂窈然、空洞无为之道也。谓之不以智治国,为国之福。
古之善为道者,故能知此贼、此福之两者,就楷式了。楷式者,清静而安,高明而和,不言不动,无有无无,湛然常寂,非白 非青,真常坚固之体,金刚不坏之身,谓之楷式,与道同体。如是能知楷式者,是谓玄德之道。玄德者,仰之弥高,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致中和之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古之善为道者, 必慎其独也,如此可谓深矣远矣。天地万物俱从顺生,唯道逆 之,谓之与物反矣,如是乃至于大顺。从顺而生,复返于逆,归 于太玄,入于上清,保合太和混沌之体也,谓之乃至于大顺。嗟 夫!善为道者难矣哉!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