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思论君子之道。“道”与“君子之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在儒家话语中通常就是一回事。联系到全书主旨,可以说君子之道即中庸之道。故不少学者将本书之“道”都译作中庸之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句,学界共识“费”字为“广大”“应用广泛”之义,指君子之道无所不在。“隐”,深邃、精微,指君子之道精深而高妙。
在“知”的层面,说道之广,即便比较蠢笨的夫妇也在知晓者之列,也懂得某些道理;说道之深,即便圣人也并非全知,也有搞不懂的地方。
在“行”的层面,说道之广,哪怕是不贤惠的夫妇其所作所为也有附合要求的成分;说道之深,哪怕是圣人其所作所为也有达不到要求的时候。
子思接着议论:天地如此之大,人还是觉得不能彻底满意。由此,君子所说的大,整个天下都承载不了,包容不下;君子所说的小,整个天下都破解不了,剖析不透。“憾”,心感不足,不满意。“破”,揭穿,剖析。显然,子思在进一步说明君子之道的博大与精深,已经超越天地,达到难以体会的地步。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说老鹰飞到高天,鱼儿跃在深潭。“戾”,至,到达。子思借用,“言其上下察也”,说君子之道上上下下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察”,昭著,明显。
子思最后小结,君子之道从夫妇间浅近道理开始,推及到深奥、精微之处,可以昭明天地间的一切。
有两个问题值得一说。一是关于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易经·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古代中国构建在伦理纲常之上,而“五伦”的基础单元就是夫妇。从个人来说,只有组成自己的小家庭,成为丈夫或妻子,进而成为父母,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以至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走向齐家、治国的君子之道。
二是关于天下不能承载君子之大,不能破解君子之小。思想觉悟的提高,精神境界的修养,由低到高,没有止境。《孟子·尽心下》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前四者可见,而圣人难得一见。还有比圣的境界更高、不可知之而无法形容的层次,只能称神。这个神,不是远古时代和西方世界那种具有人格意志、可以主宰一切的上帝,而是不可知的认识领域和不可测的精神境界。儒家思孟学派的这种认识,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从中亦可得出结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是有局限性,不是万能的。现当代的科学与实践均可证明,人的认识可以不断扩大、深化,但永无止境,“不可知之”永存。
南怀瑾《话说中庸》
上述子思的这段话非常著名,喜好传统文化者均应熟背之。应该说,子思心比天大,非腐儒所能比肩。说思孟学派在一些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绝非虚言。(白子超)
本节接着引用孔子的话,讲到人的生命,禀天然自性而起的功能之道,就是形而下的饮食男女的人性;其与形而上先天纯净本性的关键要点,也就是人道与天道相关之处。
尤其是第一句的“君子之道,费而隐”,最为重要。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这里所用“费”和“隐”两字内涵的重要性。“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明白了现代人通用的一句话“浪费”,以及“费用”,就知道《中庸》这里所讲的“费”字,就是任何时间、空间都弥漫着它的作用的,便叫“费”。
“隐”是与“费”相反的意思,任何时间、空间,随便在哪里,你都摸不着、看不到的,便叫“隐”。这两个字的道理,与本节所说“天命之谓性”,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必须再三啰唆,交代清楚,才能讨论下文。
如果再如古人惯用的注释手法,“性者,性也;或天性,人性也”,就仍然摸不着边际了。
再进一步来讲,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这一句,就是孔子的直指人心、见性修道的方便法门。
道在哪里?道在平常日用之间。道体自性的显现,本来是无所不在而无所在的一种功能。所谓“费而隐”,便是无所在无所不在的说明。例如佛学所说的证得菩提,这个梵文翻译过来的名词,是指觉悟自性而成道的意思。翻译全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佛也说过:“一切处皆成正等正觉。”孔子所说的“费而隐”,与佛说一切处的意思相同。
另如道家的庄子,他最喜欢用幽默的言文来表达道的理念,他说“道在屎溺”,等等。当然屎溺也在一切平常日用之中,所以庄子说的一点也不错。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