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和养生化对于太极拳的功夫和拳术的流传影响极大。 淡化了较难学且易学偏的道气功,去掉实战功夫代之以安全的现代推手。
一、传统武术没有流变为技击运动的背景
太极拳甚至于整个传统武术在当代遭遇了相当大的困境。本来是实战性的传统武术到了现代转向了运动健身和养生,但是随著各种各样的吸引人的运动健身项目的兴起,传统武术市场萎缩。近几年,传统武术备受质疑。
探究传统武术的本质,传统武术本来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以实战为用,又以道功追求更高的功夫和超越武术的境界。那时传统武术的练习者大多是镖师、军官、捕快、江湖人士等等,其用途是制敌保命的。但是随著热兵器时代的来临,传统武术的用途大多丧失,练习者变为一般社会人士,其用途仅保留了修养和自卫两小项,主流用途是健身养生或兴趣才艺。
西方、日本的传统武术在二十世纪转变成了竞技运动,附带保住实战技艺的传承,又形成商业娱乐健身的一体化且市场广阔,如拳击、摔跤、击剑、柔道、相扑等。但是中华武术却因为种种外在原因,没有形成此现代转型,回顾20世纪上半期中华民国陷于严重的外患内乱,国术在此劣境里无法转型。
早期由于强制以「体操化」改造武术,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断裂,中华武术的上乘功夫和实战技艺几乎失落。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市场小和资源有限等诸多原因,中华武术也没有形成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推行散打,就是在这衰败不堪的劣势下发生的,散打也只能不伦不类。
二、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的文武分途及断裂
在当代,很多人在问传统武术尚能战否?这裡要澄清一下何谓「传统武术」呢?传统武术无疑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有道气功和武功两大层次,武功又以实战技击为尚,表演只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末用而已。热兵器时代来临,原来传武的学习者——镖师、军人、捕快、江湖人士等没有多少人来学习了,都忙于学习枪炮。
一般社会人士成为主要的「生源」,他们不是出于职业生存用途而是出于健身养生和兴趣爱好的目的业馀来学习,并且他们体质有限,也吃不了多少苦且下不了多少功夫,因此为了迎合他们和吸引市场,传统武术开始简化和养生化了,太极拳是最典型的。
简化和养生化对于太极拳的功夫和拳术的流传影响极大,如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是杨澄甫简化普及版的流变,这与杨露禅传下的功夫相比,淡化了较难学且易学偏的道气功,去掉实战功夫代之以安全的现代推手。陈氏太极拳等拳派也有类似的变化来顺应时势。这就是现代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文武分途,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道气功和实战功夫皆有传承没有断裂,中共统治后扫荡武林,以「体操化」政策改造传统武术,太极拳真功夫才被强行断裂,今天西式搏击风潮兴起,中华武术尚能战否?局面令人担忧。
但是这裡必须说明一下,褒现代搏击贬太极拳的人以及挑战太极拳的人,如徐晓东、陈之汉之流等等,他们批评的「太极拳」甚至于「传统武术」,实质上都不是传统的而是「现代太极拳」与「现代武术」,他们混淆了古拳法与现代养生拳的区别,这是他们因为无知才会鱼目混珠,他们又因为追求炒作才会乱批评一通。
三、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内功内劲等的差异
道功气功、内劲是传统武术的最上乘的功夫。国术有武当和少林之分,少林寺「镇山之宝」的「心意把」近年得以展现,「心意把」也是以内修功夫为本的。可以说上乘国术如果缺乏内功内劲,即使最好的拳术,也只是缺乏威力的空拳架。国术各大门派为何喜好将自家根源追溯到道家的武当、佛家的少林呢?因为佛道两家皆修道,修禅修道之道功气功是上乘功夫的本源,故而武林各大门派以追溯到武当、少林为傲。
因为修炼道功气功,上乘国术首重修心养性,这一点也被现代太极拳继承下来,但是因为道功气功较难学且易学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心态,所以现代太极拳淡化了道气功,再加之科学思潮和西方观念的过度扩张,令很多人有所怀疑道功气功,影响到市场需求。所以现代太极拳在道功气功上是远远不及传统太极拳的。
何谓气呢?当今对于气的认知有较多偏差之见。道功含有气功,气者本源于精神意念,生于丹田呼吸,成为一种能量。气感如水流动,如大、小周天之通,又如磁场开合,等等。气也有内气与外气之分,气初行于体表,修之深也,气浸透体内。
气有何用?对于养生而言,修心养气其妙无穷,身心俱受益。对于武者而言,气足则与肉身融合,久之深之,由体表深入体内,无处不在,配合拳术之修炼,终使肉身如筋,如此,筋劲或者说内劲成也。炼气的历程是漫长的,气初聚成丹田一个「球」,久之修下去,整个肚腹聚气成一个「球」,再高深修下去,聚气全身成一个「球」。
久之持续高深修下去,配合以拳术之修炼,肉体修进为筋强骨空,弹簧劲成也,这样身体就脱胎换骨了。对于道气功和拳术的上乘境界可以总结成一言是:「心法即功法即拳法」。若至此境界,道气功和拳术才算合一。所以修炼内功内劲,首要就是炼气,使肉身脱胎换骨,但是居统领地位的不是气,而是心法统领气和内功内劲,这是「心法即功法即拳法」的深意。
所以修内功内劲的国术与外力运动是不同的,现代搏击者年纪大了则力量渐衰,不复青年之勇,年龄与功夫成反比。修内家拳的上乘功夫者与之相比完全不同,因为修道功气功和内劲,修之越久,气越充沛,心法越来越无为而大,其肌肉筋化越强,内劲越高,最后气身开合与器官呼吸分开,气身和筋劲浑然一体自在开合不受呼吸牵制,耐力体能必会越强。
所以修上乘的内家拳者,到了四五十岁才是黄金时期,二、三十岁时因为气功成就有限反而功夫不高。举一例,如李存义年近七十岁创办天津国术会,他接受记者採访时说「国术者,形意拳也」,这引发其他门派的不满,一时间前来挑战的人甚多,李存义一一接战,屡挫敌手。国术会名声大起。
再谈内劲,以太极拳为例谈谈演进历程。杨氏太极拳源自陈氏太极拳,但是杨露禅成名前后在武林中心地区的京师游历,与各大拳种和一流大门派的代表人物有交往,必然学习反省,使自己修炼到较高境界,然后才有「杨家太极拳」出世,这不同于居于偏乡的陈氏太极拳,杨家太极拳自有其独到高明之处。
比如杨家太极拳要求松沉劲第一且含缠丝劲,松沉劲第一所以身法整沉,以丹田为中心整体旋转,(这与八卦拳等有相通之处),没有陈氏太极的气感外显、缠丝分明,而且打法也更进一步,陈杨两者拳架随之差异更大。杨氏太极拳可以说是陈氏太极拳的升级版,或许也可以说「成品」于武林中心相比偏乡较有优势条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华冷兵器时代完全结束,热兵器时代来临,传统武术面临衰落和转型,陈氏太极拳直到此后的二十多年才到北京传播,而此时杨澄甫教学上转向简化的功夫及拳架,转向社会传拳了。陈氏太极拳面向社会教学后也同样有简化转向。
上述历程说明了太极拳由冷兵器时代的发展,到了热兵器时代因为多数用途丧失而转向。这种转向总而言之有三,其一是淡化了时效长较难学且易学偏的道气功;其二去掉实战功夫代之以安全的现代推手;其三传统太极拳的内功内劲被择易去难而降低,古时克敌制胜「法宝」的刚劲(如弹簧劲等)和柔劲让位于现代推手的长劲。这是说传统太极拳流变出了现代太极拳,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但是现代太极拳甚不同于传统太极拳,两者不可混淆。
总之内功内劲是传统国术之「法宝」,国术的各种上乘打法不仅因之而生,而且因此才能发挥出克敌制胜的威力,这是传统国术优胜于外力的现代搏击之处。但是内功内劲衰,则打法大打折扣和威力丧失,能战否?不能也。
四、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养生的不同
今人汪永泉、魏树人创说「风钟」和「三道气圈」(其自称得自杨健侯)。但是这在功夫修炼上恐非上乘,原因有二,其一杨家太极拳与陈家太极拳不同,重视弹簧劲所以要求「筋肉挂在骨上」,因此必须松沉劲第一且含缠丝劲(陈家是缠丝劲第一且含松沉劲)。松沉的结果是肩背一体,腰胯一体,此两者是活的且是内气外气合一的。其二,所谓「风钟」和「三道气圈」,注重外气,但是外气是虚而内气才是实。然后腰胯之功不是支离的,腰、胯两气圈是多馀的,腰胯一体、内气外气合一才是杨家之传。
最后汪永泉、魏树人之说恐怕是他们的摸索和体认,汪永泉身份不高,不见得是得到杨健侯秘传的「入室高徒」。出书创说的魏树人是现代太极拳的行家,他们的修炼是现代太极拳的重养生推手和去技击化的路子,他们假托前辈之名提出此说,但是这有违传统太极拳的功法路子,如养生功夫重外气,「风钟」和「三道气圈」就是重视外气的,但是技击功夫必重内气,行家必知内气是实外气是虚,所以「风钟」和「三道气圈」的功法不可能是传统太极拳宗师的杨健侯秘传出的,而是重养生推手的现代太极拳家的东西。
传统太极拳的养生功夫本源于修道养心炼气,使身心皆得以高明的修养。此道气功又与拳术配合,形成内功内劲,养生健体的功用水平极高。现代太极拳变成养生和运动的,实战功夫不被重视而渐失,内功内劲也随之淡化,道气功的传承也受其影响,并且因为时效长较难学且易学偏,精通者很少等缘故,故而流传得较浅。这样的养生功夫是有限的,很多人甚至于把形体上的「太极操(拳)」当成养生功的精华。现代太极拳的养生水平总体来说是不高的。
五、传统太极拳与现代太极拳推手的不同
现在流行的推手是养生型的或者是竞技型的。这与传统太极拳原本推手的目的、作法、作用大不同。传统的古法太极推手是散手和实战的准备功夫,主要是练习黏缠之术的,纯为柔劲发用,柔劲是很难练且要求内功基础很深的,其长处是克制散手的快速劲、迅猛打法的,但柔劲对于慢速劲效果不大,对于人手相贴的推法更缺乏破敌之用。所以柔劲不是现代推手的强项,长劲才是现代推手的强项,长劲在人手相贴时用处最大,但是长劲慢于刚劲,且在散手里用处较少,因此以长劲为主的现代太极拳,一遇上有拳套限制的现代搏击必败,这才使得徐晓东、陈之汉之流成其名。
当今推手是为推手而推手,形成一套规则和运用,失古法推手培养柔劲攻守且服务于散手的真谛,甚至于使得刚柔的内劲受限,变成用力竞技。可以说现代推手已经没有太极拳原来的培养柔劲用于实战的价值,只有养生或者特殊竞技之用。
从内功内劲来说,以松法与发劲为例。现代推手讲究全身松透和吸地,又追求站桩拉筋,久之则且沉且重,不易被推动,还利于发长劲推动对手或者化掉对手的推劲,所以现代推手以之为「法宝」。但是这样练习,会导致打拳的步法不灵快,须知散手不灵快对战起来必败,这可谓有长必有短。
传统太极拳的古法推手,为了内功柔劲而讲究松法,内功深则气足使全身成为一个「弹簧球」,贴地而不吸地,不重不滞,然后用柔劲以黏缠术破敌之快攻,能够黏缠则必极利于拿和打,太极拳散手的功夫打法由此尽出。但是如果在现代推手的规则下运用,古法的柔劲和松法就未必有多少长处了,古法柔劲难以推动对方,刚劲打击被规则禁用,传统松法不沉重吸地就不能使我方不被对方推动。由此可见传统太极拳和现代太极拳的目的不同,导致两者的推手功夫有较大差异,其用法和优势及长处的差异更大。
六、尚能战否?
太极拳前途何在呢?面临现代搏击的优势挑战,尚能战否?现代太极拳不能战。但是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开拓了养生化、运动化(推手)、生活化、趣味化等新路和新领域。然而也面临许多种更吸引人的运动健身娱乐项目的竞争而萎缩。虽然现代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的流变,但是由于内因外因渐失其本源,现在精通上乘的内功内劲和技击功夫者举世难寻,甚至于可以说传统武术多数失其真传也是事实。
所以太极拳还是要找回传统古法,推崇前辈宗师也要再兴宗师的真传,前辈宗师视为「法宝」的,首先是内功内劲和实战功夫,是时候找回真传了。即使讲究养生,现代太极拳不兴道功气功,境界就无以提升。所以要应对现代搏击的挑战,只有传统太极拳能胜出。然后要应对运动健身市场的竞争而不继续萎缩下去,要找回青年少年的市场而不断裂掉年龄层,也要复兴传统太极拳才可以。太极拳需要找回传统,要文武双全,不能「崇文抑武贬战」。(作者李明)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