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诵读】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提示阅读』
道德经究竟是一本修真的道家秘籍,还是教我们如何修身治国的哲学经典?换个角度且看吕祖为您逐句解读容易被忽略的道家文化密码。
【释义悟道】
此章要人外静而内动者也。
车乃载重,腹内轮转之物,从举步至千万里,其形隐若泰山而无可撼,听其辐之转动,若周天移星换宿,周而复始,此阴阳变化之枢机,而车不知己之动,随轮之转也。
埏埴,乃土之平而无造作之功,听其自然,随人造作以为器,借水火以成型。室乃人之居,若不开户牖,其室不明。
前三者,车不自知为车,听其辐也;埏埴不知其为埏埴,听其器也;室不知其为室,听其牖也。
辐乃车之黄庭,器乃埏埴之黄庭, 牖乃室之黄庭。车无辐不行,埏埴无器不用,室无牗不明,人无中宫不生。辐坏车弊,器坏埏埴亡,牗坏室废,中宫坏气断。车修其辐,埏埴修其器,室修其牗,人修其中宫。无此四者,当无以为车、器、室、人。
既无为,将何以修之?故有之以为利,有利必死;无之以为用,无用必生。此乃修身之譬,修真之要端也。有随气之生,无随心之死也。
气益身仙,心旺身死,总不过要人留“气”而去“心”(此“心”乃八识之妄心也,确莫作至性真心看,方不误事。—悟玄子注)也。
【延伸释义】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毂”是车轮中心穿轴之孔。车的轮、轴等只是实体,唯有插轴之孔是车的至为关键的实用处。若无此小孔,整个车只是无用之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埴”是水土和泥,用泥做成的器皿,壁、底、盖等实体均为器皿之藉利,只有其内的中空处才是盛水藏物的实用部分。无此中空,器皿则无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指门。“牖”指窗。房屋的墙壁、顶盖等是实体,而其门窗和室内中空部分才是其实用处。内部之中空和门窗的虚无部分,只有通过其实有部分才有实用。无内部之中空和门窗之通口,房子则无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利:藉依。
以上三例说明:事物由有与无、实与虚两部分构成,其中的虚无部分只有通过其实有部分才能有实用。所以实有部分只是藉利,而虚无部分才是实用。由此可以说明,有与无二者,虽然互为利用,但不可否认“无”的特殊作用。
此章主旨是借用车、器、室中空部分为三者的实用之处,三者外壳的实有部分,只是藉利的道理,来阐明宇宙万物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虚空之中,更有无穷的妙用。人身尤为显著,人身的肢体外壳为藉利,身中的一点虚灵不昧才是实用。五官七窍,更是起着全身的主要作用。
术语释义:中宫
中宫是《周易》九宫之一, 风水学记载,五居中宫. 乾宫:戍土亥水,坎宫子水,艮宫丑土寅木,震宫卯木,巽宫辰土巳火,离宫午火,坤宫未土申金,兑宫酉金。中宫不入地支。中宫在风水学中占有很大的位置。
《系辞传》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论述“中宫”之神妙(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不落方所,没有方位,故曰无方;没有固定而卦象,故曰无体。
道家眼里的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
附南师分享的守中宫的秘密㊙️
道家守窍有各种各样的古怪之处,现在我们讲到《参同契》这一段,我贡献诸位最稳当的方法,我是不主张守窍的,当然偶尔也可以用。我不说滑头的话,你们自己去研究。偶尔可以用,知时知量,还是火候问题,最稳当的是守中宫,不会错。中宫准确地部位,就是心窝子之下,用八个指头横着叠起来,在肚脐以上,差不多四指的地方,不是在肚皮表面,在这个部位的中间。守中宫修久了的人,有一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就是饮食可以减少,甚至可以一天吃一餐都没有关系。在《孔子家语》中孔子说“食气者寿”,吃气的人,不靠五谷饮食的会长寿;“不食者神明而不死”,乃至服气都不需要了。我们这位老师圣人他都知道,可见道家的方法是准确的。虽然一般学者不承认《孔子家语》是真的,我还是提出来给大家参考。所以这一段最后是“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我们大家学中医修道的,就要了解这个道理。真正中医的治病方法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譬如我们中国是黄种人,容易得肝病。照西医的治法,肝病就医肝补肝了,但不一定对,虽然也会治好病没有错。真懂得中国医学,懂得《易经》,懂得道家这个方法,就知道肝是木。什么生木?克木的又是什么?我们晓得水生木,金克木。或者这个人肺呼吸系统有问题,或者感冒太久,支气管炎,慢慢影响肝脏功能变差,这就要先治疗肺。要培养肝功能健康,不是针对肝脏,而是针对肾脏,因为肝肾同源,把肾水的功能培养好了,水生木,肝的功能也好了。但是这个不是呆定的啊!要活用,也要懂得命理,就是水多则木漂--水固然生木,水太多,把木漂起来冲到太平洋去,这根木头就完了。
根据道家的正统道法,上品丹法的观念,金木水火土是个代号,不一定指有形的东西。譬如这一段所提到的坎离两卦,坎离分别代表水火。在《易经》卦名当中,水火是既济,既济是好的;颠倒过来水火就未济,未济是不好。那么,什么是水火既济呢?我们看到做饭烧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烧,水在下面毫无用处,这个是很简单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头脑“嗡嗡”地发热,红光满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断,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这是气虚。所以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这就是火下降了。因此禅宗祖师利用老子这两句话骂人,说有些人没有悟道,自己以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刚好与老子这个话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气神不能归元,就是坎水不能归元。念多就是虚火,心不清净。佛经经常用清净圆明,就是代表取坎填离这个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气才能充盈。
中宫是土,这个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道家有一个名称,叫“真意”。提到真意这个名称,我们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佛学讲唯识的第六意识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识,叫“末那识”,也叫做“意根”。末那识是梵文,很难翻译,包括了很多,佛学名称又叫“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那个我。这个我不用思想去想他,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动。这个“末那识”有时在别的佛经上,就干脆用中文“真意”来代表。如果我们研究学术思想,就看到唐代以后佛道两家思想上有了交汇,修持的方法也融会了。真意在道家就是真土,这个是戊己土。所谓真意真土是什么呢?就是有念无念之间,也就是上次我们提到“一阳初生处,万物未生时”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
禅宗佛家讲空,一念不生不是没有东西,是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真意。唐宋以后的禅宗灵知之性这一念,有形无形停留在中宫内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个是内丹基本的一步。所以“皆秉中宫,戊己之功”。拿佛家来比喻,这个时候等于是无念,无念之念是为正念,永远定在这个境界。对于身体方面,就停留在中宫这一部位。保留久了而静极,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空到极点,静极空极在这个中宫,五行就归元,就集中起作用了。正统道家,在这个时候,真正的精气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来,才能把握得住。但是不要过分,因为无念太过,虚灵太过,要出毛病的,这个就是火候问题。
那么要如何来调呢?在这个境界久了以后,把药物调整好才可以谈服食,吃这个丹药。为什么无念清净境界要吃丹药呢?在理论上没有办法懂,如果真做功夫,到那个境界就晓得,若有若无之间,并没有一个有形的东西,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空空洞洞,若有若无之间是有东西。你说真有吗?没有,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宫,中宫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谓“住意”--意识住在中宫。上次我给大家贡献的意见,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宫可靠稳当。但要说明,这些都是有为的修法,不是无上道法,无上的道法是无形的真意。
拿佛家来比较,佛家唯识的八识中,第七末那识就是"“生我执”,那是没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无的有这个我相的存在,这个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后的道家讲无上道法,所谓真意,它采用的名称就是佛道两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守任何一处,心境都摆在中和的状态。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来说明,所谓真意就是《中庸》里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个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论哲学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功夫;庄子也一样,有许多话是真功夫,很难做别的解释。我们一般念《中庸》都读错了,我们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东人,念他们的文章最好要懂山东话。《中庸》的“中”要念成去声。我们跟山东朋友谈话,对了没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这个话,中了就是对了。开枪打靶,子弹中了没有,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没有动,等于佛家讲“一念未生处”,“发而皆中节”,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并不是只要清净虚无。“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一动一静之间和起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是儒家修养的境界,也就是《参同契》第二章的所谓“皆秉中宫,戊己之功”的道理.。
我们就拿炼气的工夫和养气的学问来讲,就是孟子在《尽心篇》里头所讲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完全讲的是功夫,没有办法讲理论啦!假使不从真正修养功夫来解释,孟子就是只讲空洞的理论,那孟子岂不是自欺欺人!真是做功夫才知道所谓亚圣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在《尽心篇》讲得很清楚,“可欲之谓善”,喜欢修道只能讲善行开始,不一定要有基础工夫;到了第二步“有诸己之谓信”,是工夫要到身心上来,自己知道。拿《参同契》这一章来比就是“戊己之功”到了。
我不晓得你们诸位见过多少真正修道家的人,像我们当年所看到道家的老前辈们,有时候正在跟我们谈话,忽然不讲了,把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理。我们也懂得就走开了。过了半天再去看他,拿佛家的话说,他慢慢地出定了。不是他去找工夫,是工夫找上门了!像这一种情形,到那个时候身心自然地非进入那个境界不可,就如孟子所讲“有诸己之谓信”。“信”有两个解释,一个自己确信不疑了,另一个解释就是“消息”,工夫来找你,不要你去找工夫。我们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个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来找你时,自然清静了,自然要进去那个定境。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体内外中间,但是与身体的中宫之气有关系。所以到了中宫之气充实了,就是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这个时候自然可以断除饮食;不是完全断去,是不吃饭的时间可以拉长。“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到了这三种境界我们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来基本上等于孟子所讲的“有诸己”,在道家来讲道已经上身体了。我们普通修道不管你气脉通了也好,别的什么也好,道还没有上身呢!只能说“可欲之谓善”,只是喜欢做这件事而已。
选自《我说参同契》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