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经:第一天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经典学习#推荐黄山2021-04-02

每日道德经初衷:还读者一个真实的道德经。道德经究竟是一本修真的道家秘籍,还是教我们如何修身治国的哲学经典?且看吕祖为您逐...

每日道德经初衷:

还读者一个真实的道德经。

道德经究竟是一本修真的道家秘籍,还是教我们如何修身治国的哲学经典?且看吕祖为您逐句解读容易被忽略的道家文化密码。

五千言之书,尽人而知为道德之经;而五千言之旨,举世而难传。道德之脉,非修人不能传。愿生民清其心,豁其目,认得源头,无教虚度,庶几乎无愧道德之身,而可读道德之经也。即日起,和我一起每天学习道德经一篇章,贵在坚持✊

示意:换个角度读道德经,境界更是不同,尤为修道悟道之人,你会发现道德经原来是修行人的秘籍宝典!

诵读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悟道义:

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象,无日月以合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这是个道字。

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之可道。道不可须臾离,而赡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可道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之妙;如此光景,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而心可道。

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寻常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阴阳顺逆之道,这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 无机无化, 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这就是名。名不知其为名,故名也。

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可名其名,谓之可名,

 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声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响之常名也。连有影有响亦算不得此名,而况有实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连先天中之先天,还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强为道为名,只是不开口,这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经老子之意,方说得其奥旨,这才是非常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低性中之性,为之始。连天地也在后生,连阴阳也在后剖,那时节,才是无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这是太上恐后人不知所以然,强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无名之始,何尝有天地之形;既有天地,又何为无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时节,有天地之性存于中,而无天无地之形,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这个万物,在外讲,就是天地化生之道,夫妻,父子,君臣,朋友,化育之理;在内讲,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这是个性中有为万物之母,者是个实中求虚而虚中返实的景象,也说不出有为万物之母妙处。要体此道,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灵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因有母而化生出万物,才道一个故字,因故,而实中馋生出一个虚无底境界,故吾常无欲以观其妙。不从万物中来,安得从万物中而观妙,这就是虑而后能得。那个莫显乎微,又得那个莫见乎隐,这算才是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到此率性的地步,吾故能常常无欲以观吾道之妙,故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吾若无欲,而心领神会,得道之妙,皆从此道之妙,而求其道妙之徼,任其出入阖辟,皆由于我,而不由于徼之督令,我得自专之楷柄,这就是在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之道,吾方能常常去有欲之心,以观吾道之徼。此徼字从母字中来,上妙字从始字中出,总是元始之母,而生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

妙于心而徼于意,与其玄之又玄的境界同,在那个混沦之时融化之际,切不可道其道之妙,不可名其名之玄,却玄而又玄,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之时,惟精惟一,勿论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哉。

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其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参悟】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后,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着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相关话题

#道家文化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查看4条评论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429
  • 经验
    943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