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证道:黄山老师古法太极拳习练精要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白璐7 天前

于苍山洱海间,白鹤溪畔,黄山老师承武当一脉真传,其古法太极拳非止于拳脚之术,实为“以拳应道”的身心修炼法门。此拳外合天地...
于苍山洱海间,白鹤溪畔,黄山老师承武当一脉真传,其古法太极拳非止于拳脚之术,实为“以拳应道”的身心修炼法门。此拳外合天地自然之规律,内循气血经络之运行,乃是一条通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路径。
(壹)调身:立身中正,合于五行八卦
拳诀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习练之初,首重姿势。黄山老师强调,架者,规矩也。太极拳总括五行——进退顾盼定,与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合为十三势。此非单纯招式,实为与天地沟通的密码。
五行对应五脏,内炼精气:进(肾)退(心)顾(肝)盼(肺)定(脾)。每一动皆需意念引导,内气随之流转,如云卷云舒,自然无滞。
八卦象征八方,外应自然:八种劲法如阴阳鱼般循环往复,构成无数圆形。站桩或行拳时,须使头悬、肩垂、肘坠、腕坐、指舒,脊柱如链,节节松开,从而建立起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体”,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贰)运形:慢匀圆活,动静归于先天
黄山老师古法,尤重动作之“慢、匀、圆”。此三者,正合于《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玄理。
慢以致柔:不以肌肉僵力驱使,而是如推动空气中之水,感其阻力,顺其流变。唯慢方能静心体察内气之萌动,此即“炼精化气”之始基。
匀以求活:速度均匀,则气息深长,气血和畅。动作如抽丝,连绵不绝,意在先而形在后,培养身体本然的灵敏与协调。
圆以应虚:全身动作,非圆即弧。盖因宇宙万物,循环不息。于一圆之中,虚实、阴阳、开合变化尽藏。初学者外形求圆,久之内气自转,渐入“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境,此即拳道合一之妙。
(叁)炼意:心死神活,无为中生大有
此乃黄山老师心法核心,直指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上乘修为。练习时,必须 “沉气松力,用意不用力”。
沉气:即气沉丹田,使呼吸归根,复返婴儿之先天状态。如此则胸膈空灵,气血下行,呼吸自然深、长、细、匀。
松力:即舍弃后天之拙力,如《庄子》所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让身体回归最自然松柔的状态。
用意:此为修炼关键。意念如君,骨肉如臣。以神意引导内气,催动形体。如此,则先天之元气方能蓄养于内,不耗散于外。日久功深,体内积蓄之内劲(炁)日益壮大,看似柔弱,实则无坚不摧,正如《道德经》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肆)化劲:舍己从人,知白而守其黑
古法太极之发劲,非主动攻击,而是“舍己从人”、“逆来顺受”的智慧体现,全然契合道家“知雄守雌”的处世哲学。
与人相接,绝不先动蛮力抵抗,如《道德经》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哲理。以周身之“黏柔”劲,感知并引导对方之劲力,引入自身圆形轨道之中,使其强劲如泥牛入海,消散于无形。待其旧力已过,新力未生,重心动摇之际,我则顺势借力,以微力击其要害,谓之“四两拨千斤”。此法非诡计,实为洞悉阴阳转换、把握时空节奏的至高艺术。
(伍)养心:拳功一体,性命双修之基
黄山老师曰:“拳为动功,功为静拳。”古法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在于养生与悟道,是真正的“性命双修”。
其动作柔和,无剧烈冲击,合于人体生理自然程序,使全身气血无微不至,平均发达。更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慢练与调息中,洗心涤虑,消除浮躁之火,涵养中和之气。习拳之过程,即是炼神、炼性之过程。最终可达至《黄帝内经》所言“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康寿境界,以及拳道合一、天人相应的逍遥之境。
结语
习练黄山老师古法太极拳,实为一场以身体为鼎炉,以动作为火候,以神意为药物的内在修炼。它不徒具体育之形,更承载着道家文化之魂,引导习练者在行云流水般的拳架中,一步步超越形体,触摸宇宙大道之脉动。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白璐[太极者]

  • 关注
    3
  • 粉丝
    2897
  • 经验
    321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