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养生功: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黄山老师古法太极修炼体系之根基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白璐2025-11-09

一、 总纲:道生无极,三教同归无极者,道之本体《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无”即无极,是天地未分...
一、 总纲:道生无极,三教同归
无极者,道之本体
《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无”即无极,是天地未分、阴阳未判之混沌状态,为万物生生不息之根源。
三教通于无极
黄山老师于苍山洱海间证悟:儒、释、道三学至高处皆归于此境。
儒家“中庸”:在世情伦理中展现无极之“中”,不偏不倚,合于《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静定。
佛家“空色”:破执遣相,与无极“无思、无意、无形、无象”相印,心无挂碍,方见真空妙有。
道家“阴阳”:揭示无极动而化生太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律动。
逆修之道:后天返先天
无极养生功根本在于《周易参同契》“反者道之验”,通过后天修为,摈弃妄念,褪去雕琢,使身心 “复归于朴” ,重返“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先天状态。此乃 “保合太和、长生久视” 之门。
二、 心法:致虚守静,神气归根
修炼总则
《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
黄山老师强调,唯在“虚极静笃”中,方能触摸道体,唤醒先天真一之气。
1. 立身中正,抱元守一
形姿:身体自然站立,如南山松柏,根植大地;双脚平踏,似踩非踩;骨节似曲非直,肌肉放松,不刻意不勉强。
神意:虚灵顶劲,似头顶悬丝接太虚;心神内敛,合于《庄子·在宥》“慎汝内,闭汝外”。
境界:身心放松而非懈怠,如《庄子·达生》梓庆削木,“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入无我无物之混沌初开态。
2. 意守丹田,气化氤氲
窍要:《十三势行功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黄山老师解“腰隙”为命门、丹田,乃人身“窍中窍”,神气交融之鼎炉。
修法:神意微微观照,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久久行之,则如《黄庭经》“积精累气以为真”,丹田处“腹内松静气腾然”,气自遍行身躯,无稍滞碍。
功效:此即 “炼精化气” 之始基,先天元气如雾露氤氲生发。
3. 周天贯通,复归本体
其根在脚:意念微照脚底,似连大地,体会“脚踏实地”,此为筑基。
主宰在腰:腰隙为枢纽,虚灵挺立,上通下达,引动无极生太极之机。
神贯于顶:百会虚领,达“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使精神振作,清气上升。
自然周天:元气由脚而腿而腰,经脊柱三关(尾闾、夹脊、玉枕)上达于顶,复归丹田。此过程非意导,乃气足自通,合《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圆满境界:周身节节贯串,形成一动无不动之整体,达《太极拳论》“气遍身躯不少滞”,与天地气机感通。
三、 应用:无为而治,养生御众
无极之静,乃生生不息之动,为万物运作之总源。
1. 养生之至道
根本原理:常守无极,则元精不泄、元气不损、元神不散,合《庄子·刻意》“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
实效:气血畅达,筋骨柔韧,病邪不侵,“益寿延年不老春”。黄山老师谓之:“百益而无一害,乃卫生之术。”
境界:不追求局部强壮,而致全身和谐,实现“保合太和”。
2. 拳法之母拳
无极生太极:此功为太极拳“母拳”,一切十三势(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皆从此静定生发。
技击核心:心驻无极,则达《庄子·说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之灵敏;对敌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虚无承接彼劲,引之落空,合《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能 “牵动四两拨千斤”。
本质:此非技巧,实为道境。唯立根本,方能动中“上下相随”“粘连黏随”,成就“强吾身心”之基。
结语
无极养生功,承黄山老师道家古法真传,融老庄哲学精髓,乃性命双修之至道。它指引学者超越形骸识神,回归“无思、无意、无形、无象”之先天本体,与道合真。于此无极中:
养生则根固叶茂,
御众则以静制动。
学者潜心体悟,便是踏上《道德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归根复命之路。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白璐[太极者]

  • 关注
    3
  • 粉丝
    2900
  • 经验
    322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