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各家太极拳基本骨架都源于它,尤其是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如是2024-01-03

  “拳经三十二势”在戚继光《纪效新书》里有图势有歌诀,三十二势,每势四句共一百二十八句。现在太极拳各家杨、吴、孙、武、...

  “拳经三十二势”在戚继光《纪效新书》里有图势有歌诀,三十二势,每势四句共一百二十八句。现在太极拳各家杨、吴、孙、武、陈、赵堡,基本骨架都源于此,不信你们可以找书来对,年头久了自然会有一些变化,后人会在上面加东西。中国的拳种不仅要有拳架,还要有文化,这就是拳势歌诀。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上面的歌诀与陈家沟《陈氏拳械谱》陈两仪堂抄本中有<拳经总歌>一首(全文七言二十二句)进行比对,如下:
   <拳经总歌>抄袭<拳经三十二势歌诀>,有四种情况:
  1.照搬或基本上照搬原句的有12句,对应录之如下:
  <拳经捷要篇>      <拳经总歌>
  劈打推压要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
  怎当我闪惊巧取    闪惊巧取有谁知
  倒骑龙诈输佯走    佯输诈走谁云败
  诱追入遂我回冲    引诱回冲致胜归
  一条鞭横直劈砍    横直劈砍奇更奇
  穿心肘靠妙难传    截进遮拦穿心肘
  二换腿决不轻饶    二换扫压挂面脚
  追上穿庄一腿      左右边簪庄跟腿
  无缝锁逼退豪英    截前压后无缝锁
  步逼上下堤笼      上笼下提君须记
  进攻退闪弱生强    进攻退闪莫迟迟
  进步火滔攒心      攒心剁肋世间稀
  2.把<拳经捷要篇>的歌诀拆散再重新组装:
  <拳经捷要篇>      <拳经总歌>
  诸势可降可变      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要皆依
  非常明显,《拳经总歌》把“诸势”改为“诸靠”;把“可降可变”改为“缠绕”;把下一句拆开,取了“要皆依”并把“要”改为“我”成为“我皆依”。
  <拳经捷要篇>      <拳经总歌>
  钩脚锁臂不容离    钩掤逼揽人人晓
  双手逼他单手
  苍龙摆尾乃掤退救护之法(见之卷第十<长兵短用说篇>)
  绞靠跌人人识得
  《拳经总歌》之“钩”即“钩脚”,这可由今日陈式太极拳的“钩脚”招法证明;“掤”取之《纪效新书》卷第十的枪法“苍龙摆尾势”歌诀;“揽”就是“锁臂”,属擒拿术,这也可由今日之陈式太极拳的“锁臂”,俗称“拧胳膊”,招法证明;有趣的是,《拳经总歌》还抄了半句虚词“人人识得”,作“人人晓”。
  <拳经捷要篇>       <拳经总歌>
  滚快他难遮挡       滚拴搭扫灵微妙
  复外绞刷回拴肚
  搭一跌谁敢争前
  补前扫转上红拳
  劈打推压要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
  得进步搅靠无别
  顺鸾肘靠身搬打     搬撂横采也难敌
  右横左采快如飞
  此处,《拳经总歌》把<捷要篇>之“搬打”改作“搬撂”,撂为搬倒之意,搬打为拳法,搬撂为摔法,故拳经总歌改拳法为摔法,这也为陈式太极拳中的摔法证明。
   以上一个是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一个是陈氏拳手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何其相似乃而!抄迹之显莫过于此。以上共含《拳经总歌》22句之21句。这足以证明陈家沟《拳经总歌》是抄袭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之作。

附上<拳经三十二势>原图

   戚继光先陈王廷一百年,有《纪效新书》于嘉靖四十五年(1567)为证,今存国家图书馆。反问陈王廷留存了什么呢?总不能说百年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抄袭了百年后的陈家沟庠生陈王廷吧!荒唐!那么就只能是陈王廷抄袭戚继光。

   至于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何时传入陈家沟的?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他在蓟州任职时期的可能性较大。这个时期,很可能有河南温县人在戚继光标下投军。甚至就是陈家沟人,携带拳经三十二势武技,回乡传授。
   陈家沟《陈氏拳械谱》陈两仪堂抄本标题,连“拳经”二字都用戚继光的命名未变,可见其源流关系,所以我们作如此判断。总之,在明末清初之前,可能就传入陈家沟。因为,明未清初的陈氏拳手陈王廷练习的就是拳经三十二势。
   2007年,我亲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在陈家沟他们设了“太极拳祖祠”。本来是陈家沟陈氏家庙,却冠上“太极拳”的“祖庙”。这样称谓,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陈家沟陈氏是太极拳的祖宗”。太荒唐了!
   里面有“拳经堂”,一进门有一块碑如图:叫太极拳理论精要,他们把最重要的经典放在这里,这图是他们自认为最重要的太极拳理论—陈王廷的《太极拳经总歌》,底下写的22句全部是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128句歌诀里抄下来的。
    
   我们再来看: 
   1932年,陈家沟陈氏十七代陈子明编印出版《陈氏世传太极拳》一书、其中拳势照片(陈子明演示)与四百年前《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对照,竟无变化。我们选择懒扎衣、单鞭、二起(悬脚虚饵)、小擒打(擒拿势)、跌岔(鬼蹴脚),金鸡独立、指裆捶、雀地龙、上步七星(七星拳)下步跨虎(跨虎势)、当头炮各势图照比对,完全相同。似乎陈子明就在演练四百年前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可见,戚继光与陈家沟陈氏拳法的传承关系。现将对比各势公布之如下: 图1 懒扎衣势(这是一个亮相的架式,古时穿长袍,打架时把长袍一撩,掖在腰带上,请看陈子明,左手叉腰就是此势)
  
图2 单鞭(拗单鞭)(歌诀云:拗单鞭黄花紧进;陈子明的拳势向左进步即成此势;歌诀又云:抢步上前连劈揭,讲的是用法,此势要抢步上前.)
  
图3 二起脚(悬脚虚饵)(歌诀云:悬脚虚饵彼轻进,二换腿决不轻饶,意是虚出一脚诱彼轻进,跳起来第二腿踢敌。两个拳势一模一样。)
  
图4 小擒打(擒拿势),二势完全相同
  
图5 跌岔(鬼蹴脚)(歌曰:鬼蹴脚抢人先着;蹴意蹲下,是抢人之先的招法。两者雷同。)
  
图6 金鸡独立(二者完全相同)
   
图7 指裆捶(二者相同)
  
图8 雀地龙(二者相同)
  
图9 上步七星(七星拳)(两势仅左右不同,架势完全相同)
    
图10 下步跨虎(跨虎势)(二者架势完全相同)
  
图11 当头炮(二者仅左右式不同,架势完全相同)
  陈子明演练时当1932年之前,是陈家沟最原始的拳照,较真实地表现了与戚继光拳经32势的传承关系。现在的炮捶,经过陈鑫改造成缠丝法,已失原有面貌。
   所以说,“造拳”的应该是陈鑫。陈鑫之后才有了以“缠丝劲”为特色的“陈氏太极拳”。
  以上大家可以看出现在大家知道太极拳论主要的两个,一个是陈家沟的陈王廷《拳经总歌》,一个是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都不是最早的,在他们之前还有戚继光。如果说这是太极拳经典,那么戚继光《拳经捷要篇》是最早的太极拳经典。
   讲王宗岳,不从《太极拳论》讲,这讲不清楚太极拳来源,而戚继光俞大猷因为抗倭的需要,对作战经验的总结,有的讲的是方法,有的讲的是理论,戚继光《纪效新书》引用俞大猷的著作,他不叫拳经而叫“剑经”,但他讲的不是剑而是棍法。俞大猷棍法当时曾回传少林寺,他的棍法是非常高超的,在这(泉州)有俞大猷纪念馆。戚继光《纪效新书》收录俞大猷的总歌诀。请看:   这个总歌诀就是俞大猷提炼的理论,它的指导意义超出棍,甚至是概括了整个中国武术,所以说他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非常伟大的。这不是一般的理论,已上升为普遍的真理。我们看第二段: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这里刚柔的提法比王宗岳要早。
  “刚在他力前”,刚的方法都是进攻的,要打在前面,是先动的。
   “柔乘他力后”,这句用一个“乘”字用柔的方法,是在他打出来后,我在他后出手不要刚而用柔,这句话本身大家可以联想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只不过是另一个说法。
   “彼忙我静待”,两人对抗,对方张牙舞爪又是拳又是脚忙乎不已,不理他,你在旁冷静看着,冷静的目的就是要看他的节奏,你不能他忙乎你也忙乎,他打拳你也打乱成一团,就像现在的打斗比赛,没有章法。在底下说得头头是道,上去就一通乱打,什么拳法也没有了!
   “知拍任君斗”,“拍”就是节奏,音乐叫打拍子。他忙乎时,你看他的节奏掌握他的节奏,你怎么打都行。
   这两句话包含了太极拳的“以静制动”和“得机得势”,以静制动就是你动我冷静观察;知拍就是得机得势。我有了机会就要抓住一刹那的时机,突然地袭击你,就是说得机会得势头,这就是太极拳理论。俞大猷这理论远在王宗岳之前。如果说这太极拳理论是俞大猷创造的,那么就不是王宗岳,因为王宗岳在俞大猷后边!
   戚继光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讲了这段大家可以体会清楚,这就是太极拳的理论,《纪效新书》这里面还有很多。说明在戚继光俞大猷时代太极拳理论已经出来了,所以我得到结论就是大家手上提纲第七条:戚继光枪法、俞大猷《剑经》构成太极拳理论基础。

   最后谈一下太极拳传承的脉络。

   第一阶段是图腾阶段:
   在戚继光之前太极拳是图腾阶段,张三丰就是太极拳的图腾。如果否定张三丰武当派内家拳就不存在,再否定少林的达摩,连中国武术都不存在了。
   第二阶段有史可考:
   就是以上说的太极拳的形成,拳架和理论奠定在戚继光、俞大猷抗倭战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从技术、理论形成上都已具备。后面的后一辈就是传承和发扬广大就行了。图腾阶段有三个文件:《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三个文件讲了很多传承、拳理、拳法;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有一点讲内家拳的发展传播,重要的是宁波还有温州。再往南就是福建泉州了。宁波、温州代表太极拳或者说内家拳是从中国东南边沿海往北发展,这与人们原来认为从北往南发展的认识不一样。太极拳从中国沿海形成拳,提出理论,然后往哪儿去了呢?戚继光晚年被调到蓟门,就是现在北京附近一带,在北边要防蒙古侵扰,在《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记载,戚继光当的官比总兵还要大:“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戚继光在这训练士兵,时间很长,长达十七年,不断地有招募新兵和老兵退役,招的兵哪儿都有这是很自然的事。戚继光练兵还用他原来抗倭的经验,他的部下退役后就把他的东西带回去,传播出去了。当时极有能,河南去当兵的也有,甚至陈家沟的也可能有,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就传入陈家沟。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个,但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但是戚继光把拳经三十二势带到北方,在北方生根发芽这是有证据的。至于怎么传入陈家沟的可以存疑,但有一条:陈家沟的拳和理论都是从戚继光这里抄过去的,这是肯定的!

附拳经捷要篇: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缺)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
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

相关话题

#陈式太极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