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我们的自性。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宝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只是一般人往往不识自家宝藏,每天随着“见闻觉知”不断追逐过眼烟云的功名利禄,执取虚幻不实的五欲六尘,任由我们的真心在五趣里流转,在六道里轮回,实在可惜!
所幸我们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因此尽管流转生死,本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有朝一日,当我们有了禅定的觉观智慧,可以让我们的“见闻觉知”不随“境界”而转,自然就能转凡为圣,从而达到如下的境界:
第一,从凡夫“差别”的世界到圣贤“平等”的世界。
凡夫所认识的世间是千差万别的;反之,圣贤看世间,一切皆平等,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无平等、圣凡平等”,能用禅的“平等心”看待世间,诚所谓“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实的世界!
展开剩余69%
第二,从凡夫“动乱”的世界到圣贤“寂静”的世界。
凡夫的世界因为有物欲尘劳,因此扰攘不安,“动荡”不已;相反的,圣贤追求的是禅悦法喜,是“寂静”无哗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静”里,就能真实认识世间。
第三,从凡夫“生灭”的世界到圣贤“涅槃”的世界。
凡夫世间,生灭无常,不但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器世间也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如果我们能“善分别”圣贤的“涅槃”世界,亦即灭绝“时空”对待、“人我”对待、“生死”对待,所谓“不生不灭”的真如世界,也就能认识诸法实相。
第四,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
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充满杀盗淫妄。如果我们有了禅观的智慧,能身行“不乱杀”、“不偷盗”、“不邪淫”;口说“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意想“不贪欲”、“不嗔毒”、“不愚痴”,就能从凡夫“垢秽”的世界,到圣贤“清净”的世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第五,从凡夫“缺陷”的世界到圣贤“圆满”的世界。
凡夫世间,白天一半,夜晚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佛一半,魔一半。凡夫世界充满缺陷,如果我们透过禅修,让自己“做人”圆满,“福慧”圆满,“修行”圆满,就能进入圣贤“常乐我净”的圆满世界。
第六,从凡夫“苦恼”的世界到圣贤“安乐”的世界。
凡夫世间,充满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各种忧悲苦恼,如果我们能证悟真如佛性,就能与圣贤同登“禅悦法喜”的“安乐”世界。
宋代禅宗将参禅分为三个境界,是对佛教“空”这一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不知道禅为何物,即使就在你身边,也无从下手;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初窥门路,能以平常心修行,但身边有草叶;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大师境界,无相,世界为“一”。
草叶是禅语,代表在寻求真禅过程中的困难和迷茫;
芳代表真理,禅宗成立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指佛教),禅讲求的是觉悟,觉道即对佛道的觉悟,迷为世人,觉为佛。
所以讲求“开口失命”,根据楚圆禅师的描述“药多病甚,网细鱼稠”所以说多了,反而使人不得要领。又要不停的说,德山禅师讲”若要提问就错了,若不提问又是对禅的违背。“
禅不是向外探询,去追问而得到的东西,是要去内心的体悟而到达明心见性。
当真正到达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禅,即“禅定”、“禅观”,讲禅定度、智慧度,讲师道、机锋,讲开悟、修行,讲心净化、世间觉,禅就是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并印证、证识之。
这里说的禅境的九个层次,是指心识的各种境界,从“如是我闻”开始。
一禅境,超越欲望的本能。
初禅,喜悦也是动力。
初禅后,有三件事要记得:一是观察一切感受,包含禅悦的无常性;二是指要重述刚才的经验;三是反思禅修时,有没有内观智慧产生,即是否生慧、慧根见否。
透过禅那来证得内观智慧,初禅的要点,也是所有禅境的基本要点,要持之以恒。
第二、三禅境,此乐只应天上有。
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心之乐。
第二禅境从禅定所生,三禅不再专注喜、乐,放下我执,进入更深的内观。
平静本来就在心中,只需“专注”就能发现。只要我们能使内心平静,就能改变整个生命,甚至改变他人。
第四禅境,大满足。
舍心,舍念清净,平静的心即寂止。
心的大休息、大修复,使心力大大增加。
出定后,我们可以观察入定前后的心境,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境是如何改变的。
禅修时,所观察的对象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有关。
当深入观察而导致开悟时,它的益处是很大的。恍然大悟的是心,不是“我”。
第五、六禅境,空间与意识的无边。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
“自我”是禅修的大障碍,“自我”只是一种观念,我们越了解这点,“自我”就越不会阻碍我们修行。
“识无边处定”是证悟和禅修的一部分。
只要心中还有自我,这个自我必定有苦。当我们发现这些自我观并没有根据时,我们的认知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第七至第九禅境,从忘我到无我。
第七层喜乐禅境,即“无处有”,第八层“想之非想”,是“非想非非想”,第九层是超越第八层,进入到“灭受想定”。
七禅是无所有处,这个境界不是涅槃,只是证入涅槃的过程。
八禅“非想非非想”,使心能休息很久,使心充满精力,这是心进入九禅“灭尽定”前的最后阶段。
这里提到念头本身便是苦,这是很重要的内观智慧。
本文参照了《菩提道次第》、《禅修次第》等书籍,一般人都可以去修到六禅境,专修者可以尝试进入七禅境,而后经八禅境进入九禅境。
禅定有哪些境界,了解了这些你才能更好的打坐
1、外道禅:不正信因果,心外求法;对神我、神通、气态等身心变化有种种不正确的执着,欣上界的禅悦和厌下位的粗动,满足于虚妄的禅定悦乐,不知心生法生的道理,故属外道禅类。
2、凡夫禅:虽能正信因果,但只为现世的身心利益或为来生的生灭快乐,不知解脱生死,耽着禅味,故属于凡夫禅。
3、小乘禅:知三界实法之苦,深明生空之理,修四谛等解脱之道,最终以证得偏真涅槃为果,故属于小乘禅。
4、大乘禅:能发大菩提心,自利利他而修大乘禅法,空人法二执,逐渐圆显中道正智,因为恒住中理而修,故属大乘禅。
5、如来禅:超越一切异见,融摄一切万法,在一切诸法中,平等而证,更无差别。因其一切圆证,故属如来禅。
(二)四种禅:这四种禅的分类,是智者大师根据佛陀一生所说禅法的内容收摄归纳,可视为一切禅法的总集。
1、世间禅:指凡夫、外道以及大小乘人共修的禅法,是一切禅法的基础。它的修法纯属相对意识,可达到不同层次的相对寂静状态,由于各人修禅时的出发点不同,其结果也大不一样。由四禅定、四无量心、四空定等十二门禅而组成。在四禅前还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的次第过程。
2、出世间禅:指从相对意识过渡到绝对精神的禅法,其主要目的是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证达超越时空的虚灵明觉境界,脱却外界一切的诱惑,归返于永久持续的寂静状态。此禅为大小乘所共修,内容有观、练、熏、修的四方面。
①观禅: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观修的禅法。
②练禅:依九次第定的顺序练习。
③熏禅:通过熏熟自在性的练习,能顺逆自在地出入禅定,即狮子奋迅三味。
④修禅:进一步在九次第中修治禅定使之精妙,即超越三味。
经过四方面的训练修习,便能离诸烦恼,自在地证入涅槃。
3、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此禅既通于世间禅,又通于出世间禅。从浅处讲,是与凡夫外道等共修的;从深处讲,则从小乘乃至如来禅,都摄在其中。因为此系禅法的不定性及修习者的悟解不同,可获得不定的结果,故又称为不定禅。一般分为三类:
①六妙门:分为数、随、止、观、还、净的六个法门,又有十个层次的不同悟证,而于一一门中,又具互摄互转的功能,因其法微妙能使行人通至涅槃,故称为六妙门。
②十六特胜;这是由十六法组成的特殊修法,其次第胜进的功能特别微妙,故称为十六特胜。内容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心受喜、心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③通明禅:行者在四禅、四空定及灭尽定中,通观身息心三者,从而开发三明六通,故称为通明禅。
4、非世间非出世间禅:此禅系最高的悟证之道,是不可思议的实相禅法,能够超越一切对待而证悟一切平等的圆满大觉。其修法内容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念佛三昧、 般舟三昧、禅宗的参悟、天台止观的实相禅等。修这一系的禅法,要有相当的见地方能体会,否则,精神素养不足,中道见机未圆,绝对无法进入正修。
六祖慧能讲“禅定”,五个阶次,九种境界
六祖慧能说:“我们的法门中所说的坐禅,不必拘泥于精神上的追求,不必刻意追求清净的境地,也不让坐禅者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佛陀出家后在菩提树下禅定而成道,禅宗初祖著提达摩来到东土,也曾经在少林寺面壁坐禅九年。
禅定的意义在于,由入定而产生无上的禅的智慧,以无上的禅的智慧来印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到了很深的境界。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禅定中发现,当见证到“五蕴皆空”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消失了,所以禅定是“度一切苦厄”的制胜法宝。
静坐不动,是禅定时的外在形式,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不一定要静坐,可以有很随意的形式。
永嘉玄觉禅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正所谓“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禅定最终是为了回到自心,见证本来具有的清净自性,所以只要能够做到心里清净,修行的形式就是次要的。
禅宗中禅定的分类很多,根据修禅者的根性和禅定深浅,可以分为五个阶次。
1.外道禅,修行人向往升天的果报,对人间的生活抱持厌离的心态,满足于虚妄的禅定悦乐,不知心生法生的道理。
2.凡夫禅,正信因果,但只为现世的身心利益或为来生的生灭快乐,不知解脱生死,耽着禅味。
3.小乘禅,体悟四大本空、五蕴非我的“我空”之理,但是对于客观世界也不存在的“法空”真谛不能了解。
4.大乘禅,又称为菩萨禅,能发大菩提心,自利利他而修大乘禅法,空人法二执,逐渐圆显中道正智。
5.最上乘禅,只是将本自具足的佛心本性,不假修持地如实呈现,又称为如来清净禅超越一切异见,融摄一切万法,在一切诸法中,平等而证,更无差别。
定,是心意的空寂状态,也是道德精神的境界,佛教称之为“心住”。
心住分为九种,从克制自心欲望,不为外物所诱,直到精神绝对自由,九种不同的道德精神境界。
1.内住,当思绪混乱、物欲纷扰时,使思虑高度专注于一境,远离内息散乱。
3.安住,远离一切思虑散乱与物欲烦扰,把思虑由专注于外境转向专注于内境。
4.近住,当心安置于安住内境后,以数数使心亲近,念祝它相当于数息禅。
6.寂静住,能够认识到恶寻思和随烦恼的危害,从而自觉将心摄制。
7.降伏住,在寂静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制伏、灭除由失念而引起的烦恼。
8.功用住,由于努力修持的功力,而使得已经获得的定力绵绵相续不间断。
9.任运住,因为无量修习的因缘,成就不借功力,而使得定心自然转续不断。
佛法:“九住心”,禅定修行境界进度自查法
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寻得明师,真正将自己带入禅定的如法修行之门后,最终是否能够取得理想中的明心见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之果,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用功程度和对佛法的领悟力。
一个人在最初的禅定修行领悟和最终的禅定修行领悟,虽然都可以称之为领悟,但是其境界之深浅是有天渊之别的,所以修行禅定之法,除了如法用功之外,也要切实的察知自己的修行进度,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境界是否有所提升,不至于一团懵懂。
虽然到了高深境界时,可以忽略掉一切的层次而随顺自然,但是在初级阶段,还是有必要知道自己到底身处在何种境地的,这样一来可以提振自己的信心,二来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之路是否正确,不至于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在禅宗之中,有许多的关于禅定修行境界的经验总结,可以供修行者们参考,比如说临济亲的“夺心不夺境,夺境不夺心,人境两俱夺,人境俱不过”,但是这个四道境界,对于初学者而言,似乎仍嫌太过笼统,难以细细察究自己的修真修为之提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细分得很好的“九住心”禅定修行进度自查法,禅定修行过程中种种不一样的境界,都可以在这个“九住心”中寻找到答案,很适合那些已经入了禅定之门的禅修之人。
什么是“九住心”?顾名思义,就是在禅定修行过程中调整好自己这个“心”的九种行为与境界,从低到高,依次上升,最终证入甚深禅定境界而开悟见性,哪九种呢?
一是内住,在初习禅定之时,能够强摄人神,让注意力系于一境之中,使心住于内,不往外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二是等住,内住时所系缚之心,尚只是粗浅之大意,无法使之等住遍住,所以一旦生起对外缘的作用意念时,必须要于所缘起的境界上以相续、澄净之方便,使心遍住于细微之意中。
三是安住,当心神能摄持而住于内住、等住,偶尔还会有失念、散乱之时,必须要能于一念之间便觉察,使心神归住于所缘之中。
此三者,是入门的粗浅阶段,只要用心摄持,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做到。
四是近住,当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和不向外散失之时,能对自己将起之妄念可以有预知之意而能先将之降伏,使此心不至于远住于外,是为近住。
五是调顺,入于禅定之中,了知禅定之道功德殊胜,深知色声香味触、贪嗔痴男女等十相,实为使心散乱之源起,生起无常幻灭之思而使心调伏,不使流散于外。
六是寂静,心已调伏,能以自心的安定功德去止息能令自心扰动的恶寻思与随烦恼,使其随起随灭,甚或在起意之前便加以调伏而导归善念之中。
此三者,是禅定修真的中级阶段,需要修习禅定之人久久为功,才能弃却外缘,使心不外逸而安住当下。
七是极寂静,当入于极寂静的禅定之中时,因为失念的缘故,或者是业力之牵引,心中各种隐藏的不正寻思或随烦恼会有生起之意,当起之时,随其生起之意而能立即遣除断灭,是为极寂静。
此极寂静之时,最为凶险,一旦不能及时止息心中所生之念之意,很可能会使人身心出现障碍而妨碍佛道之修为,就是俗称的“走火入魔”,故极为关键。
八是专注一趣,行住坐卧,都可以使心稳定如泰山,即使日行万事,也能让心无缺无间而定力相续。
九是等持,经由前面八个禅定阶段的修行,功夫纯熟,纯以神行,唯心是守,任运相续,心都能安住于当下而不会有散乱之忧,可以见得空有一如的平等境界,到得此时,坐与不坐都是禅,从此遨游法界性海,与三世诸佛一般皆同,同得解脱自在了。
此三者为禅定甚深境界,唯有勇猛精进的大智慧者最有希望。
此前辈所传之“九住心”禅修进度表,可以使修习禅定的人有一个自查对照的机会,使自己知道与前辈们的经验相比,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之中?
各位同修,不知以为然否?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