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
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
要规过劝善,各 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
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 处,不许以艺凌人。
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
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 自厚之学也。
总歌诀
数条戒律记分明,御敌心和气贵平。
若不如斯当致败,随机伸曲莫狂轻。
【注释】
阐释:
拳者,权衡利弊、轻沉,故古有二权之说。即知权和事权之二义。知权者,发挥审敌料事的听探之良知,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掌握了灵活机动之战机,故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此谓之知权。事权者,自身周身内外如一,听探、顺化相互为用一致,故能前后进退合机,左右逢源得势。必能以弱胜强,以小力打大力、以慢胜快,以静制动,此谓之事权。因以听探之良知而用顺化之良能,两者相互为用,故能顺其势、随其变,因其势而胜之。此乃“权必势形”之精义尔。
顺势利导、随势变势、因势所发,乃传统的拳有三势之说。即神、气、形合一的顺人之势、随人势变而变之势、因人之势而发之势。又有二传之论。乃说传统手战之道的传承、承传之途径。有家传的血统之传;有师徒相传的师承之传。结合前面所论的内容,乃传统手战之道的“二传、二权、三势”之说。
而毕坤先生在此戒条律例之中,论出了“四权”的内容。故此要深刻的理解、领会其中的精旨 妙义,以为己之所用。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其所论,而能知四权内容的究竟了。即其意义究竟在哪 里呢?作用又是什么呢?
【原文】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
阐释:
此为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继内功修炼内气的天得一以清;外功修炼外形的地得一以宁;自练法
的运用灵神,浑合清、宁而为一的修炼基本攻防招法纯熟的知己功夫有成之后。又一种为实战而能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修炼方法。即“喂手”的训练。
所谓“喂手”。即有喂招、喂劲、招劲齐喂等数项细节内容。学者可从中体认各种具体攻防招法 实战运用的含义、精髓,及其相互转化变换的机制、要领。故喂手可由慢到快,由简入繁,最后达 到快慢相间,繁简皆能应变自如。攻防实战的功夫艺境水平,由此法而渐臻升华的。是修炼传统手 战之道必须经过的路程。其重要程度如何?如果没有“喂手”过程的修炼,欲想得到实战的攻防艺 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传统手战之道的武事攻防之用,虽然是粗事,但要细磨。而“喂手”和下面要论的“盘较”方法,都是细磨的过程。只有通过“喂手”的知用和“盘较“的体认,方能获得较技攻防的真实功夫之艺境。此乃按法而修,循序渐进的顿悟之上法。
知“喂手”修炼方法、系列过程之重要,故能给自己“喂手”的人,必是心性相投者,只有这 样的人才能作为自己练招法攻防的“喂手”之助手。这是对“喂手”者的选择之权。助手得当,练 习顺利。攻防功夫进展就扎实而事半功倍。故能给自己喂手的人,要由自己来选择。
通常一师之徒中,“喂手”者皆同门师弟来充当。然最初之“喂手”入门,皆由师父亲自喂手, 或由师兄喂手。因“喂手”是一个演示攻防技法细腻而需要持续时间较长的修炼过程,最少也要半 年至一年时间,故需有相对固定的助手为妥当。也可由几个人轮流来充当,则效果更佳。可适应更 多人的劲道和变化路数。
由于喂手的修炼,可使自己的攻防机制达到全面的建立而功能趋于全面完善。攻防变化转换的 避实击虚,顺势借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了对“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以柔用刚”的 基本动变方法的认识理解和多层面的应用能力。彻底明白地认识到传统手战之道的以听探之良知, 运用顺化之良能是为“驭静以动”;顺化之中亦听探着是为“动中亦静”而合者就是“动静互为其根” 的机制。并立此为基本动手角技之法则。但必顺势借力才是良法。
总之,喂手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修炼,是自身攻防实战能力的基础功夫时期。是以实战训练方法,全面理解、认识传统手战之道的体、用和理、法、术、功之精髓及其妙义。并能于实践,又能理论与实践自身达到统一的时期。是对传统手战之道真正了解并能正确认识的开始之时。可知喂手修炼的重要性了。知道了喂手修炼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喂手修炼之丰富内容的质量,可知能给自己喂手之人的重要作用了。
应知,选何人为师,而拜之从其学艺,是行使自己的第一个权利。这是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首 次运用发挥自己的权利之时。然而,此四权之论,是在已拜明师学艺之后,如何修炼传统手战之道 的“权”的再运用。即选择喂手之人的权利。自知自觉的能选好给自己喂手之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前人只讲了一个条件“要择心性相投”者。是极为精辟的见解。
【原文】
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
阐释:
前有喂手者的选择,喂手系列方法,系统过程的修炼。当喂手修炼的目的达到,是为喂手过程 的终了。继之要进行“盘较”内容的修炼了。所谓“盘较”,就是“盘拳过手,盘手过招”的近似于 全方位实战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随机应变的能力之修炼。此种修炼方法也是由慢到快,由简到 繁,最后得到自身攻防全体大用的实战能力。
有了喂手的拆手变招之基础功夫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身攻防动静变化的 “外形自有疆界,内 劲自有分寸”的拆手变招之不贪不欠的能力,攻防招法变化流畅之功夫。故在盘拳过手、盘手过招 的修炼过程中,自然具有“掐手”的能力了。因为“盘较”的修炼过程,乃实手实招真用的修炼攻 防能力的方法,如果不能“掐手”,则会出现误伤对手的可能。故知“掐手”的功夫,是实施盘较修 炼方法前必须具备的功夫。否则,不宜进行盘较的修炼。要想练盘较,必先明“掐手”,才是顺序。
有了掐手功夫与助手,此时的助手,一般是由师父、师兄来担任了。师弟已不能胜任了。因师 父、师兄功夫艺境,高于自己。故在盘较过程中才能做到各种攻防招法的拆变应用达到真盘实较的 预期效果。由于双方皆能“掐手”,故在真盘实较的拆变过程中也就不会伤及对方了。故能做到点到 而已,强化训练必能逐渐达到实战应用的攻防之艺境。不虚练者,此也。
盘较,必投以真心来对待,整个盘较系统修炼过程中,不能存有产生厌倦情绪而中断。厌倦情 绪的产生是修炼过程中必然之现象,但不可因此而中断修炼。一般情况是:厌倦、烦恼等情绪的产 生,正是:“功进邪退”的自身更新变化的时期。乃是“渐修”而不明,“顿悟”顷刻而知之的转化 的外在之假象。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者,凡在各修炼阶段,出现了厌倦、烦恼等情绪时,都要平心 静气,理智地继续坚持修炼,数日后,便觉有顿悟产生,功夫升华之觉知。此即谓之:“小明不灭, 大明不明”之精义。亦是:“有形不舍,无形不见。但见无形,不知有形”。可知“真心”乃妙明清 静之道心;厌倦、烦恼,乃昏昧愚拙之“假心”、“俗心”、“凡心”。此“假、俗、凡”之心不退,则 真心不明。邪不自退,必炼之使退,则正阳自立。正阳立,则阴邪不生矣!
可知盘较者,乃是通过此个方法而能明白传统攻防之道的“体、用”之精髓妙谛的法式。尤其 是运用的“无为、无不为”之艺境。无为者:不先物为;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此乃传统手战之 道练、用的基本法则和艺境。不经盘较之修炼,欲达“无为无不为”之功夫艺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乃自己掌握之,故又是“权”的一种体现。此乃四权中的第二个“权”的内容。
【原文】
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
阐释:
此乃“权”的第三个内容。说明在喂手、盘较的修炼过程中,要双方相互按规矩、法则检查彼此的不及和过分之处。但要用善良的心态和言语,以帮助关心爱护的态度,进行解释。而规劝者要自己做出来既正确、又明显。方可使对方不产生猜异而生嫌忌之心;而闻者要有规过悔改之心,才能不涉猜忌,不生嫌忌之心。此两者如此乃谓之“良友”。有此良师益友为喂手、盘较之武伴,乃习 武练艺者一大幸事也。
【原文】
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
阐释:
是说明有了良好的武伴,就要按时按法常常的操练演势“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才能纯熟各 种攻防招法的应变实战能力,才能有熟能生巧之运用,才能有巧能生妙,于精妙之演势中渐而通神。 先有神知,后而神明。功臻神明则可达到上乘的神化之功夫艺境。然此攻防实战艺境的不断升华之 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不是取法于实手用招的“依强凌弱”而能得到的。而是取法于“顺其势、 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让,中不让;”充分发挥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使自身知能功夫达到 最佳状态而体现出来的。直到达到“寂感遂通”的自动化艺境时,才算修炼手战之道的大功初步告 成。而能达到“寂感遂通”的神明道通之艺境,持“依强凌弱”之心态、之方法,是绝对修炼不出 来的。因其是“旁门左道”的歧途,入歧途又何能上正道呢?更何曾谈到得正果呢?故此,“不许依 强凌弱”是自己“权”利的又一次发挥了选择的作用。自己修炼手战之道,不选择“依强凌弱”的 心态和方法。那就必然选择唯道是从的道本无为的“无为”法了。“无为”法,就是不先物为之法式。 自然就产生了“因物之所为”的用法了。即确立了以听探用顺化的“以静用动”为基本法则了,“以 柔用刚”的攻防技术方法。由此则能上道矣!此乃选择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的权利之体现。
虽然说传统手战之道的攻防实战之应用,是与对方争胜负。但用什么心态、什么方法、什么准 则,去争,这是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分水岭。如用无为的“无争之争”去争。乃传统手战之道所系统 修炼的内容。如用尚气任力有为法式的“有争之争”去争,必然倚强凌弱,为传统手战之道所不取 之法尔。法不是,亦不能成功。拳诀云:“造乎神者,方称为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人,充分发挥自己选择无为为法的“权”之作用,就算是入门了,由 此权的选择无为为法,就是踏上修炼的平坦之大道。由此行去,达到神明的神化之功的艺境就指日 可待了。可见此“权”之第三个内容的重要性了。
【原文】
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 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阐释:
凡真正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者,与人切磋较技,是在所难免之事。此中包括较力、较技、较艺的 三项细则内容,凡遇此相较之事,都是无可奈何之时、无可奈何之事。不管是同门内之人,还是与 外门之人相较,当以“谦卑自处”,即态度谦虚,自处学习者的地位与人相较切磋。态度不能傲慢, 更不能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以己为尊。更不许恃艺凌人之上,而使对方时处尴尬之窘境而自己得 意洋洋。此乃轻浮之举动。
凡相互较技,必然会有胜负之分。然真得传者,虽然胜于对方,由于态度谦虚,地处学习之卑
位,胜的除相较二人心中自知,就连旁观之人皆分不出二人之胜负。此乃善较之人也。此乃“不许以艺凌人”之深刻含义尔。
即自己达到“心虚神完”的大成之艺境,已然于攻防较技之中做到“周身光芒不断”之艺境。 在与人较技之中,更要慎中再慎,一要莫伤害其人的身体健康;二要莫伤害对手的自尊心。功至此 时,如能推托,又不伤对手欲与己相较之心,还是勿较为是。一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是非之产生; 二是传统手战之道本是自己躬身修炼而自强不息之学问也。乃实战护身保命之功夫。乃自身护身之 利器。况古人云:“国之利器,不可视人”。怎能将自身护身之利器而轻易视人乎!然“行家一伸手, 便知有没有”这到是真的。
我得家传“朋友三年,不可以言拳”之宗旨。正是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手战之道乃自己“躬身自厚之学”也的精义了。也是“武不善动”之宗旨的体现。
这最后一“权”的内容,乃一生享用不尽之学也。能用此“权”者,可历练于江湖中,必能有 众望所归之效果。此乃真得传统手战之道的体、用之精髓,明其真谛者矣。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