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2572周年」论孔子学说中的道家思想

#参禅悟道#道无为2021-09-28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细观道家思想,却如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老子才说:上善若水。儒家的仁义道德,却似雄伟的高山一般,稳重不迁,易经也说:厚德载物。

当年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可见老子的智慧是高于孔子的,可孔子的成就却不低于老子,这就说明,智在下,在内,仁在上,在外。道家思想看似在下,无为,却无所不为,儒家思想看似在上,有为,却有所不为。水在低处,却从天上来,山在高处,却从地上长。所以看到的高山不一定是真的高,看到的远水或许才是真的远。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他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还影响到东亚的一此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形成了一个东来文化圈,也有人叫它儒家文化圈。而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爱好学习,勇于思考并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而道家思想就是孔子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孔子学说中也包含有如“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道家思想的印迹。
 一 “礼”的继承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针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克己复礼”。孔子企图以恢复“周礼”来恢复社会秩序,变天下大乱为天下大治。
 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周礼。虽然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的王室成员。但三代文化中,孔子最佩服的就是周代文化。他曾赞叹周文化“郁郁乎文哉”,并表示“吾从周也”,即要学习并继承周文化。不仅如此,他还时时以周礼的继承人自居,有一种“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于匡这个地方,生命受到威胁,当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就是说孔子我死了,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  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孔子于此既深信周文化(“斯文”)的合理性,认为它能解救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又坚信它必将流传下去。因此孔子以周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有一种承传薪火,“为往圣继绝学”的神圣感与使命感。
 所谓“斯文”之道,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礼”,包括先朝遗留下来的礼乐、典籍、制度等等。孔子一生,无论是在作官、奔走列国,还是在从事教育或是整理古籍等都无不在学习并推行“礼”。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到东周去“问礼于老子”,即向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去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老子的身份在当时是“周守藏室之史”。因为老子是史官,而古代的礼制、典籍都在史官那里,所以作为史官,老子对于典籍里面记载的各种礼仪制度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孔子就到老子那里向它请教。
 而《礼记》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著作《曾子问》,其中曾子就问孔子道:“葬引至于,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就回答说:“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日有食之。”老聃说:“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周礼是非常熟悉的。孔子对老子这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佩服的,所以孔子才称赞老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礼,对于民间的丧事礼仪,老子还是很热心地参与的。儒家思想中的礼,有许多是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那里学来的,儒家与道家都有一个其同的源头,即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二无为而治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曾说:“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有一天孔子发表言论,他说无为而治,在我看就是舜啊,他是最好的一个代表了。为什么呢?他面南背北地很恭敬也一坐就行了。大家知道舜有很多的好臣子,事情都替他干了,他在上面一坐就无为而治了。“无为”这个概念是老子提出来的,可是孔子在这里也讲了无为而治的的观念,可见其受到了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此外,在《大戴礼记》里有一篇,孔子对曾子说,你以为过去那些明主很累啊,不见得,舜左边有禹,右边有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里的意思一样也讲的是治天下要要“无为而治”。
 三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中曾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的思想中也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的文字:“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不言之教”的思想也影响了孔子,以至于他也有了“行不言之教”的意图。 
 四 “乘桴浮于海”
 世人眼中的孔子多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印象,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而感动,而对于老子则多认为其为“隐君子”的形象,但孔子思想中也不时闪烁着老子的教诲,有着隐逸的思想。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老子在送别孔子时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概就是说君子有才而要看时运,否则也是枉然之类的意思。可见老子的话是极有远见的,因为此后无论孔子如何努力,总是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50多岁才在家乡鲁国做了个官,却也没做多长。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丧家之犬”的成语其实也是形容孔子的一次不得志后逃亡的经历的(《史记·孔子世家》),可以理解为“不得其时”吧。儒家和道家,一个讲究入世,讲究建功立业,一个讲究出世,讲究无为而治。老子之后的庄子更说过,功名是害人的,它能让你获得地位和财富,但却可能使你失去性命。因为要获得功名就要争斗,就要牺牲个人幸福,其实这个是失与得的问题。
 孔子问道时候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意思。那时他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不能完全同意老子的点拨,他又继续努力,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孔子在行路受挫时则时不时亦出现老子的这一想法。在《论语·公冶长》中就有这样的文字:“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孔子说:“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乘坐着竹筏子到东海去游荡”。在这里,因为自己的学说主张得不到推行,孔子很自然地产生了向老子所说的隐居的思想。在《论语·先进篇》中当曾晳说到自己的理想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认为孔子赞成的这种思想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但我们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正是道家思想对孔子的一种影响。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则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可以算作儒家所受到的老子所传“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另一重证据吧。
 五结论
 通过阅读《论语》等书籍,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有许多道家思想的影子。正是由于“不薄今人爱古人”的精神,孔子既吸取了周公为代表的周文化的庞大内容,又吸取了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的许多养分,孔子的学问才成了一门重要的显学,对后世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道无为[太极者]

  • 关注
    20
  • 粉丝
    2553
  • 经验
    423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