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序》作为教内秘传,历来是口口相传,心心相授,所以教外就鲜有人知。就教内来说,由于师授师传,为师者的素质、水平不等,对其深奥妙理领会有别,以至各抒已见,后学无从。今乘国运昌隆之际,开展林子学术讨论之机,把《九序》公开提出探研,尤为必要。本人认为只有这样,《九序》真谛才能发扬光大,也使《九序》更加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
林子三教的理论既然是内涵儒、道、释真谛,那么儒、道、释均未言及《九序》,那为何林子要以”九“作为序呢?
林贞明先生说:“九者,纯阳数也。”“九”为先天卦,先天为纯阳,内炼功法以“九”作序,意思说是通过内炼最终要达到“纯阳”的目的。
古者认为,在宇宙形成以前,先有一“元阳”,或名曰“太虚元气”。释家称为“精明妙法心”。它以冥冥杏杏、无形无象的形式存在于混沌未开之前。由此“元阳”变化,然后形成宇宙。之后有天地、万物。贞明子曰:“元阳者乃是未有天之先,天得之以开以清;未有地之先,地得之以辟以宁;未有人之先,人得之以生以灵。”又曰:“阳丹者元阳也。自混沌迄今,由今复归混沌,通宇宙贯古今,只是一个‘元阳’而已。以覆以载,惟此元阳,以生以育,以参以赞,惟此元阳。”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人合一”。所以人的形成也必须先有“元阳”,之后才有人。并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元阳”作用。书云:“元阳”散于人身五官、心才能思虑、耳能听、口能食、鼻能呼吸、四肢才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才能得到维持。相反过来,人的生命活动,也不断地消耗着“元阳”。以至人就会有生、长、病、老、死的过程。最后“元阳”散失,生命就告结束。
至于《九序》心法,就是根据这个规律,使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复此“元阳”。在生命过程中,使此“元阳”不随便消耗,“元阳”就能较长期地存在,生命也就能得到延续或叫益寿延年。贞明子曰:“敛而藏之,则霸柄在手,自可主张造化。”
要如何做到敛而藏之呢?
林贞明先生说:“欲复元阳,自有心法,当依而行之,无有不复。”又曰:“释迦依法复之,光遍三千大千,万世宗其为释;老子依法复之,巍巍尊高,万世宗其为道;孔子依法复之,正气流于宇宙,万世宗其为儒;教主依法复之,照耀六虚,万世宗其为夏。”
道书云:“艮背”就是艮此“元阳”于背,勿使放之于耳、目、口、鼻;“行庭”就是要行此“元阳”于本身之内,勿散于体外;“通关”就是通此“元阳”于身体各个部位、关节,不使间隔留滞;“敦仁”就是要敦此“元阳”,养此“元阳”;“采取”就是要采此“元阳”,聚此“元阳”;“凝神”就是凝此“元阳”。“元阳”既复不散,生命就会延续,性命就会重立,生死就会脱离。这种“元阳”如果扩充到天地之间,天地就跟这种“元阳”同体。如果扩充充到宇宙、太虚之间,宇宙、太虚就跟这种“元阳”同体。如果不认为宇宙、太虚存在的话,“元阳”就是混沌,跟原来未生以前一样了。所以林子创立《九序》心法,跟儒、道、释三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入道的法度虽不一样,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也就是要达到还本返原,复此“元阳”而已。
贞明子曰:“法者则也,有标准之义,足人取则。”然而,教主为何要以此心取法呢?
林子曰:“心者,万法之总和。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贞明子曰:“心者法也。法者所以制其心也。即心即法。”是故教主以心法普度人天,教授后学,是至精至圣的法度。
林子所授心法,因人施教,分别授法,循序渐进。林子曰:“三纲四业为教之始,见性入门为教之中,虚空本体为教之终。此教之序不可乱也。《九序》也按立本、入门、极则分别授予不同的内功法度,并要求弟子内外并修,修之于身,行之于天下。现分述如下:
一.立本
贞明子曰:“立本者,莫先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林子教育弟子修行不必远离家庭,不要独居深山“炼丹”,也不要离家别亲顽空枯坐。只要能坚持心法,不论在家或出家,食荤或食素,居在城市或农村,士农工商不分上、中、下品人均可学习。按其程序是先学习“艮背”、“通关”以炼其形质。
第一序 艮背
行任何一序功夫,都必须从“调身”、“调息”、“调心”,即所谓“三调”开始。调身:不论行、住、坐、卧,都必须自然舒适,抬头、垂肩、挺胸、收腹、宽衣、松带,全身肌肉、骨骼放松。闭目、合口、叩齿、舌抵上鄂、经络通畅、气血流行。调息:先以自然呼吸渐进长,深呼吸乃至丹田呼吸,以均匀、细长为度。
行艮背法的调心是摄心于背。先从口念“三教先生”,(或别的能使人去私心杂念的字句,如“松静”或“心静安康”等均可)而意守在背“腔子里”。使心不外驰,以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经常如此锻炼,就能思想意识集中于背。时时刻刻心不离。
而背为五脏之根,为心之所当止。林子曰:“背字从背从肉,背乃北方肉也。北方属水,今以北方之背之水,推之而南方之心则火矣。火阳也,南之而居前;水阴也,北之而居后。今以心之火之南,而洗之以背之水之北者,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即心隐于性也,洗心绝虑,藏于密,萌生良知良觉。
这与儒家《大学》之“在止于至善”、道家《清静经》之“常清净”和释家《心经》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言异而义同的。
林子曰:“行艮背要得水升火降,浑身调适。”以心观背之法,按五行配五方、五脏来说,心,南方为火,背,北方属水。“艮背”就是以南方之火,而养北方之水,即道书所云“洗心退藏于密”之义,能摄念于背,则能水升火降,水火就能既济,人身阴阳五行就能协调,心身就能安宁,达到神清气爽,防病健身。当然效果如何,还有乎炼功者用功深浅,效验也就不一样了。
第二序 行庭
什么叫行庭?林贞明先生说:“行庭即周天。”
宇宙间星辰运行,日、月、地球运转,都是周而复始地运行无息。古人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这种自然规律,认为自然界和生命活动都是由天地间一阴一阳二气的互相作用的结果,阴阳二气又化为五行之气。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由于五行之气的转化和运动,世界才有万物的变化无穷。“吾身小天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相符合的。也可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如肝(胆)属木气;心(小肠)属火气;脾(胃)属土气;肺(大肠)属金气;肾(膀胱)属水气;心包络(三焦)属火气;五行之气互相滋长,互相制约,人身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某一脏或腑的气太过或不及都会产生疾病,并且会影响到别的脏腑。这就是五行的“相生”或“相克”。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由于五行之气的相生、相克作用,使各种气不会太过与不及,就会符合自然规律,身体也就健康。“周天行庭”就是促进体内五行之气,既促进滋长,不使不及,又保持制约,不会太过。这样运行无息,达到有病却病,无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其功法有卯酉周天、小周天、大周天等。
卯酉周天称“左右周天”,道家称为“法轮旋转”或“法轮周天”。方法是用意守中宫(即中极、针炙的中院穴)至有气感后,然后以意领气,左旋右转,自小至大,顺运三十六转,上至鸠尾,下至脐,行至右胯止。又起于右胯,右旋左转,自大至小,逆转二十四转,止于中宫之中,为一周。还可以脐为中心,用同样的方法旋转,上至鸠尾,下至曲骨,顺运三十六转至右髋,逆转二十四转至脐为一周。或以病灶为中心,只用顺运方法散其浊气,不定为三十六转,或多或少,视病情如何,由其炼功者掌握熟练程度而决定,可不拘一束。
小周天即“前后周天”亦称“任督周天”或称“乾坤交媾”,道家称之为:“河车搬运”。其法行路径:意出下丹田→会阴(过下鹊桥)→尾闾关→命门窍→脊中→灵台→陶道→玉枕关→泥丸宫→印堂(过上鹊桥)→人中→龈交→经舌抵上腭→(与任脉通)至承浆→天突→胆中→鸠尾→中脘→神阙(脐)→关元→曲骨→会阴,为一周。此法是以意领气冲透各个关节部位,使任脉、督脉通畅。这是建立在有一定炼功基础上,能掌握住意志,使任(阴脉)督(阳脉)二通,则百脉皆通。
女人亦可用上下连环法通经活络,使气血通畅,调经止带,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大周天是通行全身十二经、十五络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其功法分为“引气”和“扩气”两个阶段。
引气:1. 意守丹田(以高级意念,即“文火”),意想“天气”经劳宫、百会,源源入体内,下行至丹田;同时意想“地气”经涌泉、会阴,亦源源入体内,向上行至丹田会聚而成真气。2. “天气”与“地气”会合后产生真气在丹田部位越聚越多,有胀热感后,接下行气,沿带脉自左向右循环3-5周,这叫“真气训练”。
扩气:1. 姿势同前,腰背拔直,命门凝气,接上布气。 2. “训练”过的真气开始向四周发散。向上发散分三路:一路沿督脉向上循环;另一路沿手三阴三阳经走向劳宫穴;再一路沿任脉直上,走向百会穴。自我感觉手臂发胀,手心发热;有气流感冲向天,颈挺直、头悬顶,“百会穴”发胀感;向下分二路,一路直向会阴;另一路沿足三阴三阳经,走向涌泉穴,自我感觉涌泉、会阴有气流感直插入地。
大周天功是熟练掌握自身的正气与大自然的天气相结合,然后作用于全身的经络、血管,使气血调和,促进新陈代谢。
林子曰:“行周天要聚清气于吾身天地之内以抱神,散浊气于吾身天地之外以炼形也。”所以通过“周天”功法,就能使人符合天时,寒暑以调,促进人身新陈代谢,使清气聚集于身体之内,使污浊之气排泄于身体之外,气血通畅,神清气爽,百病不生。
第三序 痛关
在炼“艮背”、“周天”有一定功效的基础上,进而可授予“通关”的功夫。通关是以盛满为积气,充透全身各个关节、部位,令其循环无端,升降不停。如能经常锻炼,则能如道书中所云:“七窍相通,窍窍光明”。“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其法有“金液通关”和“玉液通关”等。
“金液通关”:意在“艮背”处有“金星”发现,用意将此“金星”降至“下丹田”。稍停后用意引下至曲骨,分二支经足三阴下行至涌泉穴,再经足三阳经上行至尾闾关合,沿督脉经,上行至灵台;分二支沿手三阳经,至劳宫穴,再转手三阴经,上行至天突穴合,沿任脉降下丹田为一遍。行至各个关节、部位必须旋转三周。
“玉液通关”:先意守“下丹田”,至口中有津液涌出(此津液不同于通常的唾液,自我感觉有甘、甜、或香味),随即将津液徐徐咽下,意念“下丹田”有一“白丹”,用意将此“白丹”降至曲骨,分二支沿足三阴经,下行至涌泉穴,再沿足三阳经,上行至尾闾关合,沿督脉经,上行至灵台。分二支经手三阳经至劳宫穴,再沿手三阴经,上行至大椎穴合,再上行至玉枕、百会,至印堂,过上鹊桥,经舌抵上腭与任脉接,沿任脉复还至“下丹田”止,为一遍。行至各个关节、部位必须旋转三周。
不论是练“金液通关”或是:玉液通关“,每日早晚二度各行九遍、二十七遍、四十九遍不限,越多越好。收功时,意守“黄中”立极处。如欲用此法却病,法者端坐正身,以左手复脐,神凝“黄中”处,运气以散其患即可。
以上三法为“立本”者内炼功法,然内功是教内秘传心法,具体法度还须师传,不可妄从,望读者谨慎!
二.入门
林子曰:“以明伦为立本,以见性为入门,以虚空为极则。”可见林子授法弟子须循序渐进。学好“立本”工夫,继而学习入门心法,其法有“敦仁”、“采取”、“凝神气穴”等三序工夫。
第四序:守土敦仁,以结阴丹
贞明子曰:“仁者,心也,土中也,天地之间也。”心存于中敦养之,名曰“安土敦仁”。“仁”在植物中是种子,能萌芽、发育、生长。但必须种于土之内,受土之温养,方能正常生长。然古者认为吾身之内也有“仁”,那就是“一点灵光”。儒家称之为“善仁”、“诚也”。道家谓之“丹”。“丹”即“仁”,即“神”。道书曰:“一点灵光落于黄庭之中”。意即将此“一点灵光”安置于“中极”处,(土居中之义)以敦养。黄为土色,土居中位,或称天地间。神居心属火,为赤色,是土之母,母居中受子之奉养,自然益寿延年。奥理无穷!
所以有的道书称“安土敦仁”谓“正位凝神”。性属神居心,命属气归肾,人自出生以后,性命相离,永不相见。“敦仁”就是以气养神,使气神复合,复归于本。因此,“安土敦仁”是“神气混合,返本还原”之法。
其法是意守“中极”处,心静神怡,外念全无,心火下降。肾水受火之温,热化为蒸气,上升至“华盖”,受肺金肃降作用化为甘霖玉露,绵绵降下润土。此时土中有种,肝木萌芽。静极生动,意发“中极”处有一“婴儿”端坐瓮中,面朝上,张口承接徐徐降下的甘霖玉露。若能如此时时观照于中,勿令“婴儿”跃出。再在收功时,用意化一红布覆盖着瓮口,然后收功。此法能使肝、肺之气调和,金木相随,心、肝、肺、肾五气相通。称为五气朝元。道书云:“一气圆成五物真,五物圆成一物灵。夺得乾坤真种子,乾坤随即坎离仁。”正是这个意思。
第五序: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林子曰:“药物者,先天地祖气,即一阴一阳也。”“祖气”指的是生身之气。也就是指“元阳”之气。
由第四序炼就的“阴丹”,必须进而炼成“阳丹”。方能成为生身的“祖气”。欲成“阳丹”,必须采取药物以炼之,也就是必须学习第五序的工夫。
紫阳真人曰:“采者,采其铅于肾腑;取者,取其贡于心田。”所谓铅、贡即是水、火之义。
心属火属阳,然阳中有阴,乃是至阴,属真水;肾属水,属阴,阴中有阳,乃是至阳,属真火。阴阳之气,即是真水真火。巳午之间,主心宫,属火,属阳。阳中有阴,是真水;亥子之间,主肾宫,属水,属阴。阴中有阳,是真火。炼功就是使其阴阳混合,水火既济。所以采取之法,是用意于心宫想一水珠莹白清洁,采之而降于两肾之间;在两肾之间变为一火珠红光朗耀,凝后取之而上升至心宫。如此往返进行至第八转时,不降于两肾之间,而是降于心肾之间的中处,共成九转,为一遍。每行只三遍,为一次,绵绵若存于中宫,使真水、真火混凝为金丹药物。此即“九转返丹”之法。
采取还需详审时候,时为时期,候为火候。也就是说炼此序工夫很重视时期和程度,炼功者不可不慎!
一昼夜十二时中(二小时为一时,半夜二十三点至次日一点为子时,以此类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十七点至十九点为酉时)。昼为阳,夜为阴,阴阳交替运行。一阳之气生于亥子交接之时。此时阴极阳生。若能静坐炼功,就能采天地初生的阳气进入体内与自家炼就的内气相结合。卯酉二时是阴、阳二气平衡之时,若能静坐炼功,就能采天地间平衡的阴、阳气进入体内与自家内气相结合。一阴之气生于巳午交替之际。此时阳极阴生,一阴初生,若能静坐炼功,就能采取天地之初生阴气进入体内与自家内气相结合。因此,一天之内,这四时是炼功的最佳时期。若能身心寂然,依法行功,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火候者,就是要求炼“采取”功的次数以四次为宜,过多可能导致内火过盛而出偏。纠正的方法,就是将意念移到脐下一寸三分处,稍停后降下至会阴,过下鹊桥到尾闾,沿督脉上升到泥丸,其热必退。
炼就此序工夫,就能为第六序的金丹大道打下坚实基础。
第六序:凝神气穴,以媾阳丹
阴丹通过“采取”的锻炼逐渐成熟,即可凝聚于“气穴”,以媾阳丹。
道书云:“凝聚者,只是收视、敛听、澄心、息虑。神与气交耳于心,即能返本还元,复明于受气之初。”即所谓丹成。如此就能达到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性清成片。
贞明子曰:“金丹大道,借肾为发生之地,以其气之所会,故喻曰‘气穴’”
道书云:“两肾之间,名曰气穴,乃窍中之窍,玄牝之门,是天地根者,真去处也。”
由上而悟金丹宜结之处了。当阳丹温养到一定程度,就要移入脐下一寸三分处,稍停片刻,再向后至夹脊,上升至泥丸,从鼻直下至脐下,归“土釜”以封固,如此即是“凝神气穴”法。
如此炼就的阳丹性命,道书有称为“重立乾坤”或谓“再造性命”。是以性命为性命,而与父母所生的形骸之性命不同。此法称为上乘功法。
以上三序是入门阶段的内炼工夫。其法是旨在意会,言不尽意,望同道深究其真,自然奥妙无穷!
三.极则
极则是造极之义,即所谓最上一乘的法度。其法也只能以“悟”领真。道书云:“非唯一法不立,且无法可说,而说亦不得”。以下只能述其大概,供同道参研。
第七序: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林子曰:“夫天地则甚广大矣,而曰以身天地者,不以天地之广大,而以我之身乎。盖我之气,天地之气也。故我能先气我之气,然后能气天地之气以为我之气也。即能气天地之气,以为我之气,则能我之气,而融通于天地之气,而与天地之气为同流矣。如此,则天地广大之中,自然有所凝结,而与我之丹相为配合。然后方可名之曰阳丹也。”“阳丹”即“元神”,意即到此地步,“元神”养成之义。
贞明子曰:“元神养成,不属生死,方是脱离。”
道书曰:“脱离者,脱胎也,脱离生死者,其实只是种在乾而已。”乾为纯阳意思就是炼到纯阳的地步,才叫脱离生死。由以上可悟,以身天地,这个身,不是指父母所生的色身,是指炼就的“丹成”,也就是“元神”。“元神”乃是从天地,太虚中凝结而来的非相而实相的本来身。是属于不生不灭的身。因此道书有云:“内其身而胎息,有为法也。可得而言。外其身而虚空之,无为法也。不可得而言”。学而至此,即是自悟而已。
第八序: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吾身既是从天地、太虚中来,那么以身天地,还是属天地之内,若要超出天地,就要进入第八序工夫--“以身太虚”。
由以身天地进而忘其为身、为天地,即达到太虚。太虚无形气,无天、天地,不囿于三界。并且能超出三界,浑浑沌沌。身能如此,即与太虚同体,称为以身太虚。
王冰对《素问、五常政大论》注云:“太虚,谓空玄之境,真气之所充,神明之官府也。真气真微,无远不致,故能为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矣。”
所以,空洞之中称为虚。吾身方寸之内,亦称虚。倘能以虚感虚,内观其身,身无其身,即是身虚;外观其物,物无其物,即是物虚;远观天地,天无其天,地无其地,天地亦是虚。在吾身方寸之内,以周流六虚,亦无天地之虚,亦无太虚之虚,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不是我之虚,只是我特与虚相混而为一体。如果能这样的话,则太虚空洞之中,自有奥妙之处。或者思做达到了无意识这个深层的最高的心理结构。现代气功学解析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成份。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以一种极为合理,极为微妙和极为经济的方式互相配合。产生着至今为止在宇宙上所见到的最有效的功能。
或者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为达到了一种超越性的高级需要。这种需要所得到的愉悦是无止境的。其本身是复杂的,难言的,带有一种虚静的和不带日常情感的悼思。这种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的感觉。因而就会觉得那遮掩知性的帷幕突然拉开来了。真理的闪光出现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被揭示出来了。这时就可以达到象道书所云“复归未始威音之前”的虚空了。
现代气功学认为这是高峰经验,正是元神的表现。正如叔本华所说:“我们在那一瞬间已摆脱了欲求,而委心于纯粹无意志的认识。我们好象进入了另一世界,在那儿,幸与不幸都消逝了。”于是,“在欲求的那一条道路上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转眼之间自动的光临。而我们也就得到十足的怡悦了”。请读者深深地领会吧!
第九序:虚空粉碎,以证极则
能达到超出天地,以身太虚,再进一步就是极则。极则是虚空俱无,就是释氏的一切皆空。就不以天地之身为身,不以太虚之身为身。也就是忘其为天地,忘其为太虚。且忘其身,并其忘亦忘之。这时,只有“元神”浩气恍恍存存,这就是极则。
至于粉碎和有证,其实是全无的意思。因为虚空无相貌,无相而有相,正如道书所云:“不知有相,不知有空;亦不知有虚空,而无不空,无虚空,而无虚空,不得而虚空之;亦不得而粉碎之。空其有证,无法可说,说亦不得”。可见到此,一切皆无而达到释氏的“一切皆空”的最上一乘法了。
所以说,就炼功的程序讲,有天地,有太虚,有虚空粉碎。实际上统一的,就是“元神”用事,也就是炼就原来未生以前的这个“元阳”而已。
以上三序乃是最上乘的明心见性功法,倘能领悟,即能得成正果,达到释氏所说的“彼岸”了。
总而言之,艮背是存心养神。心藏神,将心止之于背以存养,经常这样做,就可使神自安,然后将神移之心脐之间以行庭,使神清气爽。再通其关,以炼其形,就能达到形清神虚,使全身各个关节,各条经络通畅。继之将此一点虚明之神安于中宫以敦养结成阴丹。以此完成炼精化气之法,到此地步必须依时采取内外药物,以养阴胎。等到有一定效应之后,凝结而藏于“气穴”,以媾阳丹,即成阳丹,以成炼气合神之道。既得阳丹,我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相混合,而能超出形骸之外与天地同用。而天地之气来自太虚,与太虚同体。到此,一点“元神”炼成还虚。再则,不以太虚之身为身,且能忘乎其身,唯一“元阳”浑浑沌沌,恍恍存存,即是炼虚入道。所以,林子总汇三教精华,主张宗教改革,反对道氏者流只求炼丹,轻视明伦嗣续;释氏者流只知顽空枯坐,不求导引阶梯的片面做法。提倡宗孔归儒,用先明伦处世,再修身炼性,最后达到明心见性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来接引后学,创立《九序》内功法度教授弟子,其深远意义,广而且大矣!
林子《九序》心法皆是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林子所谓:“不运气气自运,运气反令气不顺,静不在坐,坐岂能静,心一无他,是谓至敬”。体现了炼功不在追求外表形式,只要身松心静,不强求,不论坐、行、住、卧时时刻刻心不离,顺乎自然,合乎功理,加上勤学苦炼,就能学有所得。特别要心专志坚,持之以恒,不可好奇志异,半途而废。否则就会枉费心机,终落空妄。笔者自青年时期从师学医时,遇上明师指点《九序》功法,经常学习炼功,至今二十多年,收获不浅。我虽自幼体弱多病,但至今身体健康。现在虽然工作繁忙,但精力充沛。希望有志者,共同探研《九序》功法,使《九序》更加发扬光大,造福国民,余之愿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拙文所述肤浅,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指教。(石盘山人毛上一作)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